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创新路径

发布时间:2015-10-12 09:06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将“应用题”转变为“解决问题”,去掉了脱离实际、机械模仿的内容,扩展了“解决问题”的实践特点,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育观念。对于小学教师来讲,如何充分利用教材中信息资源,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关键。下面,笔者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走进情境,收集信息
  “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大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背景,借助学生身边丰富的资源,把问题置身于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之中。低年级大多是用图文、对话、表格等方式呈现问题。所以,引领学生走进情境、从图中获取必要的数学信息是关键。若情境中的信息比较分散时,可指导学生多次看图,尽量找到能知道的信息;若情境中的信息比较隐蔽容易被忽略时,可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该数的就数出来;若情境中信息的数量较多时,可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来收集相关的信息。
  如二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教师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这是小朋友看木偶戏的情境,图中的人物有看戏的,有离开的,也有跑过来准备看戏的,这里可引导学生根据“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来发现图中有用的数学信息。这个情境中,“走掉的人数”要学生自己数出来,情境中并没有标出。因为,学生有了以前解决计算问题的经验,所以在收集信息的基础,能较快地说出这几个信息。需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看情境图时,重在引起其有序观察,理清思路。
  二、处理信息,启动问题
  搜集到信息后,需要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从而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在处理信息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评价,也有利于他们对信息进行自觉提炼。需注意的是,要引导学生把筛选出的信息及问题有序地口述一两遍,让学生把这些信息有序地“输入”脑海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后,再来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来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如一年级下册中“热闹的小河边”这一情境,信息量大,开放性强。图中呈现的小鸟、小鹿、小鱼、大树等信息,似乎令人摸不着头脑。这时,教师可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处理信息。第一个问题是“树上有几只小鸟?”教师可以问:这个问题说的是谁?哪些信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四人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再说给大家听。第二个问题“跑了几只小鹿?”,跑掉的小鹿都有画出来吗?能不能用数的方法来解决?这时老师可引导学生看图,小鸟说了什么(看,有15只小鹿),还必须数出什么才能计算,哪个是有用的信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再把选择的信息和问题有序地口述一遍,达到“理”的目的。
  三、分析数量,解决问题
  从情境中筛选出数学信息后,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数量分析、解决问题。第一,要让学生主动探索、尝试解决。这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交流看法,人人参与。可采用动手操作、画图、模拟、讨论等方式来尝试解决问题。第二,要让学生交流算法、归纳整理。在尝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算法,教师应请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来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能够比较清楚地了解自己和别人思路的异同,再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算法的优劣,选择简捷的算法。
  如一年级下册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看似十分简单,其实要让学生明白“从大的数中减去与小的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多出的或少掉的部分”并不容易。教学中,可先让学生先议一议,再让学生摆学具,从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小雪比小磊多4朵。再问能不能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学生可能会说8+4=12,也可能说12-4=8。教师不要急于评判,可结合教具来讲解算理:谁和谁比,怎么比?哪个数多,哪个数少?把多的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少的那个数同样多,另一部分也就是我们要求的相差的部分。去掉同样多,就是相差的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才是正确的。这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是学生通过尝试解决、操作学具、教师引导分析算理后得出的。
  四、实践运用,拓展升华
  “解决问题”中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低年级也不例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践性的问题。校园里有很多可利用的问题资源,教室、学生、图书馆、操场、实验室等学生熟悉的人和事,就可创设出一个个生动的现实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真切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如二年级下册,学习解决连减的两步计算问题时,学生难以理解的是:连减和减去两个数的和之间相等的关系。为此教师可设计“我们班有50人,第一次出去10人,第二次出去20人,还剩多少人?”,“老师有100元钱,昨天买钢笔用了10元,买书用了60元,还剩多少元?”等简单的生活性问题来让学生体会。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后,让他们通过比较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虽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这样,前面不理解的那个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 衷万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新课程;2012年02期

上一篇: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农村教师移动半松散型区域教研模式的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