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的方法创新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教学目标要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教学设计要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教学方法也要由单一讲授转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目标意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选择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实现课堂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的本质功能。
教学目标要做到有效就要在备课时,不仅关注教材、教法、教学资源,更要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使三维目标得到充分落实。
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来深刻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奥妙,产生数学的兴趣;通过学习数学,进一步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之美,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学习数学,最终达到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二、让小组合作更有实效
1、小组合作学习前的准备
在小组合作之前先要经过独立思考,对问题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对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画、摸、剪、拼、折等方式,获取对新问题的认识,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也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联想、猜测。总之,要让学生先有自己对新问题的看法,这是小组合作的必要前提。
2、科学分组
分好小组,是顺利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学生情况进行分组,每组要考虑到人员的合理搭配,既要有能力强的优等生,也要由基础差得学困生。每个小组4或6人,这样做能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便于开展公平竞争。
3、用好组长
组长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全班学生的纽带。选好用好小组长,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成败。组长的产生,可采取个人自荐,然后组内表决的办法选出,还可以根据教师掌握的学生情况,进行指派,教师要向各小组长宣布组长的职责和相关要求,并进行培训。
4、加强培训
要培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能力,在合作的过程中让他们逐步掌握与人合作的方法,形成与人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善于倾听、善于合作、善于将自己的收获提出来与大家分享,培训学生的合作能力必须达到以下几点:
一是学会中心发言,能清楚表达本组的观点,二是学会积极倾听,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听出与别人的相同点不同点,三是学会质疑,反驳,敢于提出不同看法,能用比较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的观点,四是学会更正补充,能再别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五是学会求同存异,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学习。通过培训,使学生初步学会怎样与学习伙伴交流沟通,初步感受合作学习过程,为真正的小组合作做好热身。
5、关注评价
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另外,我们可以定期进行诸如最佳学习小组、最佳小组长、最佳学习伙伴、最快进步奖等活动,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
三、动手操作的有效
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它是指学生为了研究某一问题而开展的自主的、有意识的动手动脑的探究过程。通过操作,将抽象问题变得形象具体;通过操作,进一步理清思路、澄清认识;通过操作,获得感性认识,促进理性思考。然而,并非所有内容都要去让它“经历”动手操作,同时,也并非所有的动手操作都会是有效的、积极的。动手操作,要在把握需求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开展,真正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教师要调动起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充满激情。一切操作都要源于学生的内部需求和他们数学学习的真实需要。动手操作,起源于“有价值的问题”。只有结合自身的教学需要,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操作才会有意义。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参考文献:
[1] 欧义.浅谈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03)
[2] 黎晓红.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之我见[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