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现代化语文课堂“文字缺失”的方式问题应
一、教学过程中的文字缺失——乱花渐欲迷人眼
传统的语文课堂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虽说形式手段比较单一,缺乏情趣性,但是学生在长期的浸润和熏染中,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功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造就了“声、光、电”一齐上的语文课堂,华美的图片、精彩的视频、大容量的教学信息“刷”地一下全都涌向学生,学生疲于应付,而毫无甄别、选择、接纳、消化的机会。有一位青年骨干教师执教《黄山奇松》一课时,首先以徐霞客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为引子,借助风景图片欣赏“黄山四绝”;然后图文互映,赏读描写“三大名松”的语句;接着播放黄山松视频资料,认识黄山松千姿百态的特点,拓展链接描写黄山奇松的诗词;最后小练笔——借助想象,把你最感兴趣的松树写出来。整堂课运用于图片欣赏的时间近20分钟,挤占了原本属于品读、感悟文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时间。语文课上成图片欣赏课、文史常识课,缺少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从课堂上收获到的只是“黄山奇松”的表象,而没有深入文字肌理,从文字的背后领悟黄山松的奇特。大量的图片涌入束缚了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使汉字表达的朦胧美丧失殆尽。学生没有能够经历对文字的认读、感知、理解的过程,语文素养又何从谈起呢?如今,像这样的语文课比比皆是,吟唱、表演、绘画等充斥课堂,学生的兴趣是浓了,可文字没了。没有文字的语文课堂犹如失去了灵魂,即使花样百出,也毫无语文味可言。语文课应该从语言文字着手,进行针对文字的品读、想象、训练,引领学生在文字的世界里畅游,解开文字符号的密码,向学生展现文字的美丽和高贵。
二、板书中的文字缺失——天光云影共徘徊
朱绍禹先生说:“好的板书能点睛指要,给人以联想和智慧。”板书是对文本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揭示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将教材内容、结构、写法、语言等方面的复杂、抽象、潜隐的问题清晰、明确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优秀的板书设计是课堂的再现,能帮助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笔者认为语文课堂的板书也应该有别于数学、美术等学科,必须体现语文学科的个性特征,借助灵动的文字,丰盈我们的语文课堂。可是,目前小学语文的课堂板书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板书的内容关注到文本写了什么,而没有体现怎么写,忽视学法指点和语法知识传授;其次,以课件代替板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依据课件的设定而按部就班地进行,随着课件播放的结束,黑板上除了课题,什么都没有留下。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没有板书的课堂是有缺陷的课堂,试图在使用课件的过程中进行板书,但人的精力必竟是有限的,教师既要操控课件又要关注学生的生成,再去板书,则显得手忙脚乱。因此,忽略板书也在情理之中。
板书的文字缺失,给语文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体现在学生无法整理课堂笔记,对所学内容不能自主及时地巩固复习,也减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信息刺激强度,记忆的时效周期大为缩短。教师的板书是学生书写的模仿对象,学生在看教师板书的过程中能直观地感受书写运笔规则,字体间架结构的安排。板书中的文字缺失,也让学生失去了模仿教师把字写工整的机会。
三、读书中的文字缺失——纸上得来终觉浅
张田若教授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是感受语言、培养语感的基本方式,以读为本是培养语感的前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文本阅读是永远不可替代的。学习语言,不用心去读,不潜心去体会是不会有最大收益的。在实行课改的今天,语文教学手段日渐丰富、新颖,教师总是试图在一节课上灌输给学生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而忽略学生对文字的咀嚼,课堂上也不再书声琅琅,文字被教师琐碎肢解得韵味全无。还有不少教师认为课改就是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录音磁带、录像配音朗读比自己范读要规范、标准,指导性更强。传统的阅读形式,如教师范读、领读、师生共读等形式渐渐被忽视和冷落。其实,电子音响设备播放出的声音是缺乏生机和情感的,显得机械而又呆板。从本质上来看,多媒体对文本进行了重新包装,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却削弱了学生的感悟能力、阅读能力。语言文字表面上显得单调,但实质上有声有色、有情有昧。它所蕴含的魅力是无穷的,是多媒体难以形容和传达的。教师范读或领读的直接性、示范性、感染性是其他形式的训练所不能比拟的。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总喜欢采用范读、领读、师生共读等形式,让学生耳闻其音、心醉其情,给学生更加真切的文字阅读体验。恰到好处的范读和领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乃至语文素养的达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学生从教材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从教材的字里行间探寻打开语言文字的密码。通过引导学生对文字的品读,学生的内心世界才容易和文本达成共鸣,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上一篇:用好信息技术 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下一篇:多媒体让语文课的方式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