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学:体验式引导的效果分析
品德课标指出:“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教师要围绕这一目标理念开展好教学活动。品德教学与一般学科教学不同,更应注重学生明理的过程,导行的方法,这样才有助于正确的观念深入到学生内心,并逐步转化为良好的行为。鉴于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在教学中注重延伸拓展,以体验式引导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学习、认识、思考、了解社会,做合格小公民,并培养他们社会人文情怀。
体验式引导,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体验为主要途径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学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空间,强调学生的亲身感受,强调教师的实践组织。不仅是一个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凭借自己情感、直觉和灵性等直接直观的感受、体味和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从过程教学的角度而言,体验式引导是品德教学的极好形式。
一、?体验社会,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品德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当然包括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孩子们说起道理都能说个一二三来,但行动上,却是言行不一的。原因何在呢?
学生道德品质的认知、道德情感的生成和道德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理解、感受和领悟。什么是美,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善良,它需要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去体验、在认知的同时去理解、在感知的同时去领悟。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中,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校园中的小事入手,紧抓身边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不和烟酒交朋友》一课中,我引导学生经历“观察——采访——亲历——交流”四个过程,体验香烟给环境卫生带来的危害。一是组织学生在校园里、马路上寻找烟头,进行数量统计。同学们惊讶地发现,一平方米大的一块地上,能捡到13个烟头——学校暑期基建时建筑工人扔的。通过观察,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体会烟民乱丢烟头的危害。二是指导学生采访相关班级的班主任、学生,谈对包干区里捡到这么多烟头的想法;指导学生采访街道保洁员,了解社会上人们的文明习惯情况;带领学生采访行人,请他们谈谈对环境卫生的看法。三是组织学生深入到校园的包干区,街道上,帮助捡拾烟头,体会其不良行为危害。四是开展学生交流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在交流中,有的谈到人们对不良行为习惯非常痛恨,有的谈到有时自己不觉中也会破坏环境,很后悔,深感不文明行为害人也害已……纷纷表示:文明行为,从我做起。
体验式引导,呈现生活经历、聚焦现实生活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进行道德反思,促使学生由感知生活经历上升到形成生活经验、生成生活智慧,进而进行有效的学习,实现个人的发展。
二、?学习社会,让孩子体会劳动的艰辛,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在品德教学活动中,只有遵循情知互动的规律,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实践,才能取得实效,因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例如,教学《父母的难处》一课,让同学们利用平时的休息日,参与家务劳动,参观父母工作的场所,体会劳动的艰辛,感悟所学知识,升华品质行为,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情感。
我采用的方式:1.?实践法,让学生直接参与家务劳动,有条件的随父母参加生产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联系课本所学知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深入理解,进一步明确知识点。2.?谈话法,在参与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问长辈、问网络、问课本来解决问题。3.?对比法,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收获方式来体现农业的发展。4.?总结法,生活体验与课本知识、网络信息相结合,写出自己的实践感受。
从同学们参与生产劳动的日记可以看出,起初参与活动热情很高,干活也很有劲,随着劳动的持续,感知劳动的艰辛便不想干了,再加上家长的心疼,好多同学的锻炼没有完成,但是却深深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加之多数学生都是普通劳动者的孩子,活动更加深了对劳动者的尊重、理解与同情,激发了他们尊重并感谢劳动者的情感。
三、?认识社会,培养孩子认识社会,提高思考能力,培养人文情怀
品德课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只有当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时,他们的体验才是真切的,才具有道德的价值。在品德课上,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他们愿意也能够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积极自主地去体验。
在品德课上,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目标。我注重从孩子认识社会入手,提高思考社会的能力,从小培养人文情怀。
例如,在《身边的变化》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认识到祖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到我们目前需要面对的贫富差距较大,弱势群体生活较困难等社会问题。
我们可以采用谈话法和体验法。一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手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围绕社会热点,突出时事热点,创造符合需要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社会问题意识。如让学生看自己的免费书本,谈谈从中体会到什么,用学生身边的热点事例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帮助了解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二是组织学生走出校门,采访农民工,去孤儿院看望智障孩子,去为孤寡老人服务等,亲身体验弱势群体生活的疾苦。学生被他们的生活状态所震撼,感慨良多。
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思考社会的能力,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冷静的思考方式,并产生了对弱势群体的深深的同情,也初步建构了孩子的公民意识: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对自然
负责,激发了他们长大后“铁肩担道义”的理想与担当。
品德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材观、人才观,明确品德课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教材不是教本,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本,它与教师、学生的关系是平等对话关系;相信学生有自我体验的发展能力。老师要打通课内外的关系,突破书本的条框,合理地利用资源,将内容的呈现与活动的开展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
(作者单位:南京市石小分校汉中门小学)
下一篇:巧用练笔下习作的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