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基于动态研究的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的内容分析

发布时间:2015-12-15 11:01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和实行了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该政策的落实使得中小学各科教材的版本显著增多,但不同版本的教材是否真正体现了教材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各类教材具备什么突出特点以及适用性如何等,一直是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基于静态研究的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特点的比较》[1]一文中,笔者提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国家课题“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特点的比较研究”。该课题对象几乎涵盖了我国新课改后中小学的各科目教材,除了对教材本身文本分析的静态研究外,还使用相关的动态研究方法收集资料,以总结各类新课标教材的特点。动态资料的收集是指从教材与各种影响制约教材的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育目的、社会等相互作用的过程去收集反映教材质量的资料与数据。[2]动态研究收集的资料与数据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业成绩变化及各方面的成长发展情况,二是学生对教材的使用方式,三是教师对教材的知识与科学性等的看法和改进意见,四是实际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与教材设计的差异,五是学校对教材的看法与改进意见。
    与静态分析类似,本研究动态分析的研究对象仍为16个子课题中涉及的中小学12个科目的教材,每个科目均存在来自不同出版社的横向教材以作比较。在完成静态研究的基础上,各子课题负责人采用自行编制的问卷,调查教师或学生对新课标教材的看法和态度,同时辅以访谈法收集资料,如“新课改后各类中学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子课题在对初中数学四个版本的教材进行调研分析时,编制了《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使用情况调查表》,调查对象为参加新课标教材实验工作一年以上的初中数学教师,根据四个版本教材的使用情况,考虑经济发展情况等因素,选择在吉林、江苏、湖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七个省市进行实验调查。[3]在收集到的调查问卷量化数据中,有些子课题研究者还对不同版本教材在某些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显著性检验,深化了教材分析的比较研究。综合16个子课题的调查研究,并基于相关学者对教材动态分析的看法,本研究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基于动态研究的我国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特点的比较:维度一,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影响;维度二,教材对教师教学组织的影响;维度三,教师或学生对教材的评价。每个维度下均有相应的二级评价指标。
    一、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一)教材对学生的起始程度要求和预定发展目标是否符合
    调查结果显示,使用新课标教材以后,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而效果并不显著,学生的负担不减反增,这与课改理念背道而驰。
    某些学科,各个版本教材预定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具有明显差异。如中学语文教材,农村中学中无法完成新课标教材的名著阅读要求的学生比例远大于城市中学的学生比例。所以,在农村中学进行拓展性教学存在较大困难,需要引起教材编写者注意。[4]英语教材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阅读篇幅长、词汇量大导致某些学生无法达成预定目标。[5]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虽然接近95%的教师认为R版、B版、J版和S版的教材都明确呈现了教学目标,但仍有部分教师认为教材呈现的教学目标并不明确,其中B版和R版不认可比例最高。[6]
    (二)教材能否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标教材为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做了许多努力,比如,尽量选取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编入教材,用简练、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语言呈现教学内容,用活泼丰富的图表辅助理解教学内容,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和活动扩充教学内容等。但是,在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方面,新课标教材做得并不十分理想,而且各版本之间具有差异性。
    从初中语文教材来看,分别有70%和17%的受调查教师认为新课标教材中的插图对学生理解语文知识或提高学习兴趣有一些作用或者非常有用,仅有14%的受调查者认为没有作用;各版教材中,Y版的插图效果最好,R版其次。但总体看来,教师对学生使用新课标教材后的学习兴趣是持积极评价的,但版本之间还有差异。
    (三)教材能否从多个方面强化学生的感知和知识发生过程
    本研究中收集到的材料表明,新课标教材在课程目标内容的整合过程中,注重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教材里不仅有对学法的指导,还有大量需要探究、强调过程的活动,体现了教育内容的生成性,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感知,有利于学生明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者从访谈中了解到,虽然各版教材都力图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发生过程,但仍存在不足,比如探究指导的开放性过大,常让教师和学生手足无措。以生物教材为例,虽强调了探究的过程,但忽略了重要生物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师在紧张的课时安排下只能选择一部分内容开展探究教学,故教材编制者有必要研究教学实践,对教材进行修订。[9]以小学阶段各类信息技术教材为例,各版教材均有拓展知识部分,不仅要求学生综合、迁移应用过去所学的知识,还引导学习新的知识和操作,让学生经历完整的信息处理过程,从而逐渐领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10]
    (四)教材能否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
    《课程标准》在教材的呈现形式和体例中对学生课本提出,教科书内容的呈现要改变以往从概念到概念的叙述形式,要从问题出发,指导学生通过运用实践、观察和思考,自己去获得知识和结论。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突破,逐步学会学习。新课标教材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对较好,教材中不再像以前一样直接给出最后结论,而仅给出结论的一部分;或者提供大量线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同他人的交流过程中得出正确结论。
    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超过20%的教师认为,R版教材有利于学生自由地、有创意地写作。[11]思想品德教材研究的数据显示,认为教材有助于学生 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比例R版为67%,S版为50%,G版为73%,J版为65%。可见,S版教材与其他三个版本教材有较大差距,且与G版教材间的差异在0.05水平以上,达到统计显著的检验结果。[12]历史与社会两个版本的教材都显示,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增长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能引导其构建新知识。其中,S版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功能更为突出,而R版在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方面优于S版。[13]各版小学数学教材都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构建新知识的能力做出了努力,三个版本教材在促进学生探索与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大部分教师表示认可。但在提高思维能力方面,对R版的认可度最高,其次是B版,各版本之间存在显著差异。[14]
    (五)教材能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成熟程度,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大体看来,新课标教材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成熟度、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例如各版本教材不同学段的插图特征不同,便是考虑了学生在不同学段对色彩、插图种类的感受不同。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三套教材都遵循了学生接受理解的有序性、阶段性和发展性的规律,浅显易懂的作品放在低年级,稍有难度的作品放在高年级,比如三个版本的教材不约而同地将描写少年生活的作品放在七年级上册的起始单元,而将小说、剧本、议论文、文学欣赏等需要一定欣赏水平、欣赏趣味的单元放在高年级教材中。[15]数据显示,信息技术类各版本教材较好地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问卷显示,这个问题的总体评分在4分以上(满分为5分,下同),但教材在引导学生合作、群体讨论、多角度客观辩证看待问题以及能力培养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要求方面还有进一步突破的余地,这些问题的评分在4分以下。大部分学生认为教材比较易于学习,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16]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两个版本的体育教材在体现认知规律与能力发展方面给予肯定评价,在八个指标中的七个指标认同度上,R版均高于H版,但两者之间无统计显著差异;而在教师看来,R版教材处理得要远优于H版教材,所有的评价指标都有显著性差异。[17]初中生物教材在体现学习心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方面的效果不佳,有68%的教师认为教材不利于学生复习,74%的教师认为不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18]小学数学各版教材在难度上均不同程度地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而言,J版处理得最好,得到了85%的教师认可;对B版的认可度显著低于其他两者,缘于B版跨度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规律。[19]
    二、教材对教师教学组织的影响
    (一)教材的内容编排是否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
    调查问卷和访淡结果显示,大部分教材内容的编排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大部分教师表示在新课程计划的规定课时内能完成课标教材的内容,但有些学科存在版本差异。
    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约95%的受调查教师认为教材排列科学有序和适度,其中,R版表现最佳,J版其次;约25%的受调查教师认为新课标教材有利于实际教学,63%的受调查教师认为一般,12%的教师认为不利于实际教学。[20]以初中英语教材为例,研究者调查了教师对教材单元编写模式的反馈,6%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利于教学,70%的教师认为比较有利于教学,23%的教师认为不太有利于教学,1%的教师认为根本不利于教学。可见,大部分教师对所教授的教材单元编写模式持肯定态度,且版本之间不具有明显差异。[21]在学生看来,R版体育教材在“教科书的知识量符合你的需求”、“通过努力,你能达到教科书设计的学习目标”两个评价指标上,与H版有显著差异(p=0.025/0.021),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R版教材在知识容量和难易程度设计方面更适合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而教师则认为,九个评价指标上,R版与H版都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这说明R版教材更加贴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22]
    虽然新课标教材内容编排方式整体认可度较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不便和困扰。有些知识点的编排仍需改进,比如初中语文教材将语法知识等语文知识编排在附录里,大多数教师认为这样的编排方式不利于教学,虽然R版的认可度在三个版本教材中是最高的,但消极评价仍高于积极评价,因此,这部分的编排设计需要重新考虑。[23]另外,有的教材所呈现的知识点则严重不足,甚至需要教师大量补充、完善相关内容才能进行教学,这不仅与新课标所要求的教学自主性和灵活性相违背,也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负担。在调查和访谈中,研究者发现,大多数教师反映,使用新课标教材以后,工作压力增加,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材编制者的反思。或许,通过进一步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内容的编排、改善配套教学资源、加强新教材培训,能帮助教师缓解工作压力,顺利组织教学。
    (二)教材中涉及的实践活动是否有利于教师组织开展
    新课标教材中设计了许多综合实践活动,调查数据显示,较多的教师认为学生基本做不到很好地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有效完成实践活动,农村学校尤其如此。农村学校由于缺少必要的网络和图书馆等设备,无法最快获得所需信息。因此,教材中设计的某些实践活动可能对农村学校的适应性不够,教材编制者在编写教材时应适当考虑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初中语文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设置有待改进。约有77%的受调查教师认为综合性学习太费时,仅有不到17%的教师能全部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就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来看,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没有明显差别。此外,有47%的教师认为学生基本不能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来搜集信息和材料,而且农村学校问题更为严重。[24]调查显示,初中生物教材三个必修模块所安排的学生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开展并不理想,大多数教师(54%)在实际教学中只安排了6次以下的学生活动,绝大多数(81%)教师安排的活动次数为10次以下;而没有开展活动的原因,按影响因素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课时不足(74%)、仪器不足(66%)和材料不足(52%)。[25]
    (三)教材中的习题和弹性内容的设置是否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教材中的习题有助于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等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这些习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 况。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约75%的教师对练习题的设计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练习题的数量和难度基本符合实际教学,但也有一部分教师(20%)认为Y版教材中练习题的数量低于实际需要的量。[26]某些信息技术教材课外练习的缺失让教师无法有效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应该掌握的内容。[27]
    为了更加科学地设置习题,方便教师通过习题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们建议解决以下问题:第一,教材习题量太少,不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有些重要内容在习题中得不到体现,教师无法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第二,某些教材的习题难度与所学内容难度不匹配,所学内容偏难,习题则比较简单或者为中等难度,教师不能通过习题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第三,有些弹性内容或者较难题没有相应的提示,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较难,无法区分学生的水平层次;第四,练习题中有些题型重复,建议适量删除,而且初中三年级练习册可以适当添加中考题,并且留出足够空白以便于答题;第五,建议习题和弹性内容的设置进一步与教学内容相匹配,题量要适中,在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状况的同时,也要注意题目设置的梯度和区分度。
    三、教师或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一)教材与课标的吻合程度
    调查显示,各个版本教材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新课标要求,教师与学生对这一点颇为认同。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超过90%的受调查教师认为,教材“基本体现”或“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基本符合课程标准要求。[28]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对生物教材感到满意,尤其对教材体现课程标准理念认可程度非常高,68%的教师对生物教材表示满意,93%的教师认为教材能体现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29]研究还显示,大部分教师认为初中物理教材符合新课标要求,53%的教师对初中物理教材表示满意或者比较满意,40%的教师持中立态度(认为一般)。研究还发现,不同级别的学校,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等因素不影响教师的看法,但教师的教龄影响其对教材总体的满意度(教龄越长对教材的满意度越低);而学生对教材的认可度(85%)则远高于教师的认可度,可能与各自审视教材的角度有关。[30]大部分教师认为初中地理教材与课程标准要求相符,比如两个版本教材的被调查者有90%以上认为教材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认可度较高;但在教材的逻辑性和科学性上,两个版本都有待提高,认可度低于65%。在思想文化内涵维度上,认可度都在80%,说明两个版本教材都很注重教材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与课程标准理念一致,但在激励学生的科学发现精神方面则弱于其他项。[31]可见,新教材在与新课标吻合度方面受到的评价普遍较高,说明教材编制者确实为此付出了相当的努力。
    (二)教材的知识内容
    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得到了大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但某些版本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教材的知识内容不足主要体现在贴近学生生活的程度不够,以及内容的典范性和时代件不够等方面。
    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接近40%的受调查教师认为教材中有的阅读课文不具有典范性,而且某些篇目陈旧,虽然经典,但已经无法吸引学生;此外,有些教师认为古诗文数量偏少,写作部分与生活的结合程度不够。[32]在对初中英语教材进行的研究中,研究者就教材容量、教材难易程度两方面对三个版本初中英语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了考察,约有44%的教师认为教材容量并不合适,69%的教师认为教材难度大。“单词量过大”、“语法体系不系统”、“任务型教学”、“多样的口语活动”、“阅读篇幅过长、阅读量大”、“单元之间或者单册之间跨度太大”等都是导致教材整体偏难的原因,个别单元甚至出现难易颠倒的现象;各个版本之间存在明显差异,R版初中英语教材难易程度满意度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两个版本。[33]
    (三)教材的体系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新课标教材的编排体系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教学组织与实施,大部分被调查者都认为新课标教材编排顺序“非常合理”和“比较合理”。但是,综合各个子课题的研究发现,各个学段之间的衔接问题仍需进一步讨论,尤其是初中、高中教材的衔接问题。
    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约有50%的教师认为新课标教材与旧教材无本质性的差异,约有35%的教师认为新课标教材有了较大改进,其中,R版改进最大,J版其次。大部分教师(70%)认为新课标初中教材与小学教材衔接一般,也有为数不少的教师(20%)认为衔接不好,可见,衔接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34]以初中英语教材为例,仍有超过40%的教师对中小学英语教材的衔接处理表示不满意。教师们认为,教材衔接跨度大,不利于基础差的学生从头学起,导致部分学生较吃力,在初一时就产生分化。[35]从小学数学教材来看,三版教材的编排都很好地反映了数学的学科逻辑性,但不同版本在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编排的逻辑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关于R版教材,有30%的教师认为其非常好地体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56%的教师对教材的内在逻辑持认可态度,仅有5.35%的教师持反对意见;相比较而言,分别有9%和10%的教师认为B版与J版教材的内在逻辑性有待加强。[36]从化学教材来看,新教材的体系结构编排合理,78.9%的教师认为新教材编排非常合理或者比较合理;但三个版本在衔接方面的认可度都比较低,教师们认为这些教材内容前后跨度较大,缺乏衔接;在与其他学科的衔接方面,认为新教材与其他学科衔接密切或较密切的被调查者比例为46%,认为一般的比例为48%。[37]
    (四)教材体现的思想方法和文化
    新课标教材在呈现思想方法和文化方面做出了努力,也获得了大部分教师的好评。
    以各类信息技术教材为例,各版教材在思想与文化方面做得很好,评分普遍在4分以上,但教材在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增强不同程度学生的自信心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这方面的评分各类教材均在4分以下;此外,数据还表明,S版、H版教材也出现了对科学技术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重视不够的现象。[38]
    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设计了留白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要求学生在留白部分写下自己的学习、活动的感受,这实际上是一个让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的过程。[39]R版和H版体育教材都能使学生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了解和掌握 比较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在“教科书向你进行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教科书倡导了积极的运动生活与文化”这两个问题上,两个版本教材存在显著差异,R版分别以80%和87%的认可度显著高于H版的71%和81%。[40]对思想品德教材的研究表明,认为教材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认识的教师比例分别是R版为92%、S版为54%、G版为90%、J版为86%,可见,S版教材在这方面明显不如其他三个版本。[41]
    (五)教材的物理特征
    教师对教材在编辑与制作水平方面设计评价比较高,表明教材装帧技术已得到明显提高。
    从初中语文教材来看,约90%的教师认为新课标教材编辑印刷质量比较好;关于初中语文教材的印色,35%的教师认为应该选择双色或黑白色印刷,不到30%的教师认为应该选择彩色,而且农村学校更倾向于选择黑白印刷,城市中学更倾向选择双色印刷。[42]以初中英语教材为例,87%的教师对插图和版面设计持肯定态度,但仍有很多教师认为目前教材图片太多,教材设计不宜太花哨;尽管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喜欢教材的插图风格,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并非持完全肯定的态度。[43]教师对信息技术教材的编辑制作水平的评价普遍较高,尤其突出的是R版,得分在4.7分以上;B版得分稍低于其他版本,但也在4.2分以上。可见,近年来,信息技术教材的装帧水平得到了教师的广泛认可。[44]小学数学教材三个版本在印刷、装帧方面都得到了教师的好评,版本之间差异不大,但有教师反映J版和B版16开的版面更适合小学生使用。[45]此外,还有教师建议配套练习册使用大16开印刷,可以减少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的精力分散。
    四、主要研究结论及未来研究方向
    综合动态研究的结果,对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特点的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各版本新课标教材都能不同程度地体现新课标要求,尽管各版本之间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第二,新课标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呈现共同的新特征——追求以学生为本、重视探究活动、强调过程与方法等,这与新课标要求是相符的。第三,各版本新课标教材各有优劣,而且都有修订和改进的空间。主要问题集中在内容容量不当,难度过大,对学生个体差异性、学校差异性以及地区差异性考虑得不够,各个学段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等方面。教材编制者应互相借鉴。第四,新课标教材带来的教学质量提高幅度小,却使教师压力增加、学生负担加重,与新课改原定目标不符。这一结果应当引起教材编制者的重视:一方面要修订教材,另一方面应该加强新教材的培训,对教师给予观念和技术层面的支持。
    笔者认为,在基于“新课标后各类教材特点的比较”课题基础上,本研究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较为全面、规模很大,研究对象涉及中小学常用版本的几乎所有科目的教材,能对新课标教材现状作比较全面的分析;不仅包括文本分析,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某些学科还有教学实验,这是方法上的一个创新和优势。其次,因为问卷调查和访淡往往能带来一些仅靠文本分析无法发现的现象和结论,实证研究部分让本研究的结论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不仅仅对新旧版教材进行了纵向比较研究,还对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新课标教材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比较的指标之细、获得的原始材料之丰富,可谓空前。因此,本研究得到的原始资料十分宝贵。
    通过对本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的分析,笔者认为,今后可在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开展教材特点的比较分析研究。第一,制定适用不同科目教材和不同对象(教师、家长或学生)的结构化访谈提纲,整合一线教师的访谈意见和学生及家长的真实意见,综合多方评价和建议,为教材评价比较提供标准依据,同时为教材修订提供切实可行的意见;为深入考察不同版本教材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影响,不间断地随堂听课和记录可提供最翔实生动的一手资料。第二,在进行教材的文本分析、调查和访淡的同时,注意收集样本学生在相关科目上的学业成绩,尤其是接受同一科目不同版本教材的学生在统一考试上的成绩,从而利用社会科学中的量化统计方法探索不同版本教材的特点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联系。
 

上一篇:三维教学目标:困惑与解析

下一篇:创设数学活动情境 提高数学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