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语文教学中语言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5-12-15 11:01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这样提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新课标增加了“运用语言文字”这一内容,呼应了课程理念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根本定位。基于以上认识,再拿起《自然之道》这篇文章,教学思路有了一定的变化。 
  关键词 积累 感悟 运用 对话 
  随着课改一路走来,我们欣喜地发现,语文课堂内容丰富、形式生动,变得充满激情了,学生在课堂中跃跃欲试显得更有活力。但是,在这热闹的背后,我们也清醒的意识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过重的强调“人文性”,忽略“工具性”;频繁的“感悟、体验”,更多的回避“训练”。有些课堂甚至整节课都在围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转。《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这样提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新课标增加了“运用语言文字”这一内容,呼应了课程理念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根本定位。另外,修订稿继续坚持“对话”的阅读教学本质观,同时发展了这一认识,加入了“教科书编者”这一维度。 
  一、在对话中积累 
  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首先应是教师领会编者的意图。《自然之道》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大自然万物都有其生存之道,这固然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但不是唯一的重点。揣摩教材的编写意图,寻找和挖掘文本所蕴涵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学会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我设计了如下的环节: 
  1.读一读词语,再读一读课文,说说这些词语分别是描写谁的?按照这一要求给词语分类。 
  幼龟 探出 欲出又止 踌躇不前 鱼贯而出 争先恐后结伴而出 成百上千 结队而出 我和同伴 向导 紧张 震惊气喘吁吁 若无其事 极不情愿 悲叹 肉食鸟(嘲鸫、海鸥、鲣鸟) 颓丧 欢乐 饱餐一顿 响彻云霄 
  2.再读一读描写小海龟的段落,试着用上这些词语,说说小海龟的遭遇。首先,学生必须在对文本内容相当熟知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词语分类,这是一切“对话”的基础。其次,用上描写小海龟的词语,复述海龟的遭遇,把复述和理解、积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有效地落实第二学段的目标重点。学生通过与文本间的和谐对话,形象地积累了一些词语,并且也有效地达到运用的目的。“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就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而这种积累绝不是简单的背诵,它应建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理解运用中巩固积累,才能达到“木之长”“流之远”的目的。 
  二、在对话中感悟 
  重感悟而忘训练,造成语言文字本体的失落与淡化固然是不可行的。而多年课改而生成的那种情感的课堂、人文的课堂是不可丢弃的。我们的语文课堂绝不能从以单纯的“感悟、体验”为着眼点和归宿点的极端走向“语文训练课”的另一个极端。《自然之道》一课,对于学生情感的生成及文中思想主题的落实,我做了这样的处理: 
  小幼龟的命运牵动着我们的心,它还牵动着作者、同伴、向导们的心。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那些句子,看看哪些词语让你有所感?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这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学生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对比,通过换位思考、留白想象、抓重点词等方法,运用多种朗读形式体会人物内心的感情变化,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与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共鸣。在潜心会文中使之与课文融为一体,真正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由点到面,学生更是水到渠成地明白了“自然之道不可违”的道理。 
  三、在对话中运用 
  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没有语言与思想的同生共进,谈语文课程的拓展和创生是不全面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创设语文实践的情境,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丰富语文实践的经历,有效地为学生语言的运用搭建平台。深入解读《自然之道》,恰当运用文本中的留白,练在当练时,练在理解的深入处,我创设了这样的练笔环节: 
  当小幼龟们成群结队的鱼贯而出时,让我们想象一下以嘲鸫为首的肉食鸟们,蜂拥而至美美的饱餐时的情景,把你想象到的画面写下来。 
  推荐词语:成百上千 蜂拥而至 饱餐一顿 响彻云霄 争先恐后 欣喜若狂 心花怒放 得意洋洋 眉开眼笑 得意忘形神气十足 翱翔夜空 高空飞旋 腾空飞起 引吭高歌 盘旋飞舞 低空飞行 扬长而去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看似两端,实为一体。“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通过阅读来习作也是课程资源的一种开发利用。但阅读课中的“写”讲究“顺势而生”。《自然之道》中唯独对肉食鸟啄食小海龟的场面采取略写,这一留白处恰恰是习作所需要的“势”。它能引起习作的兴趣,再加上推荐的词语中有本篇课文中的新词,也有学生以前积累过的词语,真正达到为“用”而作。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师成长的教育叙事诗分析

下一篇:浅论小学生科学前的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