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融合作用分析

发布时间:2015-12-15 11:02

 摘 要:文章以《我的母亲》为例,在细致分析教材学情的基础上,将课前预习、激情导入、文本阅读、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各个环节与信息技术巧妙整合,切实体现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资源性、直观性、即时性、开放性和延伸性。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体地位,指导学生搜集提取信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师生、生生互动,动态生成新的课程资源;督促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
  关键词:语文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0-0059-05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树立的新理念(这也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确立的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信息化速度加快,科技革命开始导致世界的一场新变革。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现代通信等,既是人们在信息时代生存的条件,也是人理解世界的钥匙。《纲要》要求: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些理念的提出对中专语文教学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发挥信息技术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可以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使语文学习朝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向发展,学生学习富于个性化。但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需理性利用,不可替代的才是必需的。本文以胡适先生《我的母亲》为例,在分析教材学情的基础上谈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一、精心量体,教材学情构筑基础
  1.新教材呼唤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
  本课选自江苏职业教材基础模块下册。本套教材以文体组织单元,并形成若干人文主题。每单元由三部分组成。“阅读与欣赏”部分有利于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思维质量和鉴赏能力;“表达与交流”从口头语、书面语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不同的体验。每单元都附有相关可查阅网站,提倡学生利用网络资源。
  2.“生活的滋味”需要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
  《我的母亲》选自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生活的滋味”。本单元的阅读与欣赏部分由五篇散文组成,分别是《我的母亲》、《多年父子成兄弟》、《过去的年》、《送考》、《化装舞会》。几篇文章各有特色,从中可以体会到亲情、师生之情以及人与人之间其他丰富而美好的情感。第一单元的内容可谓:感激不尽是父母;翘首企盼过新年;无可奈何去考试,刻骨铭心一瞬间;生活的滋味,尽现字里行间。在写作上,这些作品也堪称经典,它们在结构安排,人物关系处理,细节、语言等方面都值得反复欣赏。《我的母亲》这一课,作者用平实的语言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了母亲独特的人格魅力,表达了他对母亲的热爱感激怀念之情。文章包括两个“三”和两组对比:母亲扮演的严父、慈母、恩师三种角色,母亲惯用的请、忍、哭三大法宝;母亲对我言传与身教、母亲对家事的两种处理方式两组对比。信息技术使学生在两课时内掌握丰富的课堂内容成为可能,同时,指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查阅相关资料,与课文展开细致比较,可以激发学生感恩生活的情感,树立追求美好未来的信心。
  3.学情特点适合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
  中专生对生活的滋味有一定体会。但由于人生的阅历不够丰富,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往往比较肤浅。一方面,中专生的认知特点是激情有余、感悟不深,擅长意会、不善表达;另一方面,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情感上,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在学习能力上,中专学校网络教室配备完善,方便学生上网搜集资料,经过训练,学生能熟练应用相关教学软件,具备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二、恰当裁衣,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
  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是“主”与“从”、“学科”与“工具”的关系。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具体的可能性,在选择教学手段时,既可依靠学生实际学习可能性较好的一面,又可预防它差的一面的发展。恰当选择整合点,信息技术能转变中专语文学习方式,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品质。本课教学在网络教室中进行,使用的工具有“电子白板”、“飞鸽传书”、“共享区”、“博客”等。本课在课前预习、文本阅读、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几个方面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1.整合于信息技术的资源丰富性,明确目标,自主预习
  教学不打无准备之仗。学生能在课前解决的问题绝不带到课堂上。一方面,这能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这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中的丰富资料,既能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能充分了解学情,有的放矢,调整教学重难点,完善教学设计。学生预习内容包括:①使用工具书解决文中关键字词的音、形、义;思考哪些词汇是重点、哪些词汇需要多关注。②借助网络资源和图书搜集本文相关信息,全面掌握信息,知人论世,具体包括:归纳胡适先生的文学成就;了解胡适先生家庭背景;阅读胡适先生的作品《四十自述》。③读五遍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自己最喜欢哪一部分。
  教师再搜集相关资料放入博客,学生登录阅读。同时提供有关网站地址如“语文学习大师”等供学生自己查阅。经过充分的预习,学生产生自己的观点,把独特的理解和存在的疑问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和学生既可以当面交流,也可以登录博客讨论。教师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确定教学重难点。使用信息技术的课前预习更全面,师生交流更充分,不仅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2.整合于信息技术的直观性,温情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融现代教育媒体的声音、图片、文字、动画、视频于一体,化静为动,有效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习兴趣。上课伊始,创设最佳学习情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得到有效激发,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为使学生深入了解胡适母亲舐犊情深、隐忍坚忍的性格,导入课文过程中,一面展示作者简介和母子情深的图片,一面用讲故事的方式声情并茂介绍胡适的成就,并设置疑问:一位普通的乡村母亲培养出一位文学巨匠,她具有怎样的品质?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了解作者的成就,体悟母爱的伟大,进而产生进一步了解作者母亲人品的渴望。
  3.整合于信息技术的即时性,阅读质疑,解决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同时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要善于应用课堂中的动态资源”。本课的阅读中,指导学生三读课文,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品读质疑,动态形成新的课程资源。“网络教室”为学生提供条件,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准备,其中“电子白板”就是学生自由发言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它随时整理思路和教师分享。网络教室中的“网络监控”使教师可以随时调出学生对电子文本标注的进程,把握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恰当使用教学媒体,丰富学生的自主阅读,促进学生对文章的个性理解,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造性。
  (1)速读感知,标识关键,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筛选能力,提高其阅读和概括能力,本环节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① 用一个词描述胡适的母亲。②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母亲的哪些性格特征?
  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传统课堂中对阅读习惯的培养存在局限性,教师无法把握学生对关键字词的提取情况。本课教学中,教师把电子文稿发给每名学生,大家快速阅读,标出关键词句。标示的工具主要是 “插入”命令中的“批注”或者用 “高亮”工具画出关键词句。教师用“网络监控”随机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有效把握学生对文章的了解,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
  (2)品读体会,解疑质疑,动态形成新的课程资源
  通过激情导入和速读感知,教师给学生提供清晰的课堂结构框架,现在逐渐将学习重心转移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活动,引导学生和文本、作者对话,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学生品读全文,思考如下问题:①找出母亲的细节描写,体会本文语言特色,如修辞手法、句式、人物描写方法等。②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描写自己的童年?③本文是一篇自传体散文,遣词造句准确、有分寸,说说这些词的作用如“不能不”、“混”等。
  在品读体会中,学生处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回答。同时,建构主义者强调,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要求学生进行阅读的同时对妙点揣摩,解答问题的同时提出质疑,产生思想的碰撞,从而深入理解文本,解决教学重点。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准确、清晰、简洁地发表看法,共同讨论,也可以用“飞鸽传书”向教师提问。教师用网络课堂展示现实的、有趣的、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及时标星点评,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在解疑质疑的阅读中锻炼质疑精神,动态形成新的课程资源。
  (3)研读探究,小组合作,提炼同类文章的特点
  新课标要求课堂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小组合作学习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合作的动机和个人责任。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是:①作者在文中极少运用直接抒情的语言表达对母亲的感念之情,那么他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②和老舍“我的母亲”等其他同类话题文章相比较,概括同类作品对母亲描写的异同,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
  按4 人一组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小组长统一调度,小组成员共同承担学习目标。在组长的组织下,学生分小组在“共享区”阅读教师提供的相关作品,搜索分析资料,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形成文字在“电子白板”上交流。有问题时可以通过“飞鸽传书”直接向教师提问。教师根据相关标准评价,评价标准有紧扣主题、论点新颖、论述有层次、语言丰富等,用“网络课堂”展示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并进行点评。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不仅深度吃透文本,更能举一反三,提炼同类文章的特点,激发创造性,培养协作精神。
  4.整合于信息技术的开放性,点评习作,攻克难点
  信息技术使语文课堂通过解决复杂、完整、真实的任务,使学生形成了基本技能,也就有可能将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通过分析文本,比较相近题材的异同,基本掌握了写人散文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借鉴《我的母亲》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培养其创造性。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回忆一下,使用细节展示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写一个80字的片段。
  学生根据要求写作,需要时可以从网上借鉴资料。完成写作后发帖交流,互相评价。再次修改后发给教师,教师随时关注并评价学生的作品,把优秀作品及其评价帖子推荐到优秀作品区,点“全体教学”,让全体学生集中关注有代表性的作文及其得到的回帖。重点关注文中运用的细节描写,如语言、动作等,能否有力表现人物的性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开放性,每名学生既能从其他同学的点评中获得启发,也能品评其他同学的作品,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攻克教学难点。
  5.整合于信息技术的延伸性,撰写反思,调整策略
  我国古代教育家有很多关于学习和思考的至理名言:如“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及时、透彻的反思是巩固课堂内容,检验学习效果,调整学习策略,指导学习方法选择的有效途径。既帮助教师随时把握学生状况,也能增进师生感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习反思既能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查漏补缺,也可以清晰反映学生的思考轨迹。

从以下三个方面指导学生撰写反思:首先,反思课堂内容。教师把课件和相关资料放在博客中,学生可以自由点击,反复观看做笔记,思考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其次,反思课堂表现并及时上传至博客。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监控:上课能否集中注意力,发言是否积极踊跃,小组合作中贡献如何,准备采取什么方法补救;评价同学的课堂表现,如某个同学表现好、某个同学表现不够,什么原因,提出合理的可行性建议;根据上述总结撰写感言,调整学习策略,为下一步学习制订明确的计划。信息技术使课后反思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师上传的教案和课件使学生的课后复习更有指导性,而反思课堂表现使每名学生都“以人为鉴”,借鉴来自同学的合理建议,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为以后学习调整方向。
  三、关注细节,信息技术彰显语文课堂魅力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核心观点是:学习者想要获得成功,必须自己去发现和转换复杂的信息。本课教学将课前预习、文本阅读、拓展延伸、课后反思等各个环节与信息技术巧妙整合,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搜集利用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生成资源,转变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带给学生更多创造空间,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但是语文课堂和信息技术的结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设计要深刻
  使用信息技术能极大丰富语文课堂内容,为学生提供各种锻炼机会。因此,要适应现代技术的特点,在和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前提下,精心设计问题,以问促学,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问题提出应该建立在学生真实认知水平、学生经验以及知识背景之上;能充分展现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问题设计要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前后衔接得当,从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一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使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解决这样的问题对学生的认知及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影响,思维能力会得到很大提升。
  2.课堂交流要多样
  网络课堂利用电子白板、飞鸽传书、博客等工具有效扩展交流内容,增强教学直观性,拓宽交流渠道,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但是使用信息技术时容易走入另一个误区,那就是在网络教室中仅仅使用信息技术,彻底抛弃传统课堂中的口头交流。使用信息技术交流督促学生的思考更完整、富有逻辑性,有利于学生回答论述性问题,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能全面而深刻掌握。而口头交流更迅速,师生、生生在讨论中易于解决短小精悍的问题。因此,使用信息技术的语文课堂要注意将网络交流和口头交流紧密结合,使语文课堂既生动活泼又思想深刻。
  3.学习评价要及时
  学习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等方面。”因此,要借助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每一步学习进行及时评价,以评促学。网络课堂中的电子白板、飞鸽传书等软件能有效弥补传统课堂师生交流中的拘谨、羞涩,最内向的学生也可以直接和教师交流。教师在预习、阅读、小组合作、写作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对任何一名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教师对优秀作品标星批注,放入共享区进行鼓励。当然,科学的评价需要先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并且所有学生要熟悉评议原则。
  4.基础能力要注重
  在现代教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键盘敲出汉字,听说读写能力在退化,经常会出现提笔忘字现象,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依赖日趋严重。因此,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仍要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例如,在预习交流时,要让学生到黑板上默写生字词;布置作业时要适当加入抄写基础字词的任务。
  总之,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既能扩展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更能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探究精神,培养创造性,彰显语文教学魅力。
  参考文献:
  [1](前苏联)尤·克·巴班司基著,张定章等译.教学过程最优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陈玉琨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唐盛昌.直面数字化挑战的中学教育改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李婷.变向何处去——浅述新课程实施中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J].考试周刊,2011,(8).
  [7]高强.刍议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
  [8]严华银.关于语文学习方式的现实思考[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9).
  [9]魏本亚.呼唤语文学习方式的真正变革——对话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光龙教授[J].语文建
  设,2011,(5).
  [10]喻天望.如何转变语文学习方式[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11).
  [11]刘梅.新加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带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0,(11).
  [12]屠锦红,潘洪建.新课程语文学习方式的选择[J].语文建设,2005,(9).
  [13]曹恩尧.转变语文学习方式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7,(1).(编辑:王天鹏)

上一篇: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的方式分析

下一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小班化”教学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