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留守儿童社会化面临的问题浅析

发布时间:2015-12-15 11:03

摘 要:简略介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主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三个方面阐述了留守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初步分析了影响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具体因素,即外出父母、监护人、学校、大众传媒。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人口的流动。其中,主要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据统计,自1952年至198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例,从80%多降到72%左右,而从1980年至2000年的20年间,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例从72%下降到49%以下,下降了23个百分点。这一数字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流动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农村人口大量流动到城市后,由于制度、体制、传统、经济等方面原因,只有少数将其未成年的子女带到了身边,更多的农民父母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他们只有将子女托付给年迈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留下一方照顾孩子,或将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照料,有的甚至让未成年的哥哥或姐姐照顾弟弟妹妹们。从而,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逐渐形成。即使在相对富裕的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也或多或少的存在。
  而儿童社会化,则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习得各种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取得社会生活适应性的过程。
  留守儿童社会化现状:
一、 父母教育、亲子互动的缺失
  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在形式上是完整的,但由于父母单方或双方的长期缺位,影响和制约着家庭功能的完整发挥,导致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也相应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几乎对每个人来说,社会化的过程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人生的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儿童的社会化是在对家庭的长期依赖中完成的。父母的权威角色往往在儿童认可或内化价值规范的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标识和引导作用,因而家庭的权威角色实质上为儿童社会化提供了一种范式,也是孩子成长中心理上有力的支持体系,它有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正是基于这种权威,儿童才会体现出对父母高度的遵从和信任。因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对父母的遵从感和信任度降低,造成了家庭权威的失效,而这一权威角色的失效致使儿童对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的识别和遵从陷于混乱或盲从状态。
  然后,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他们为了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和学习条件,经常给家里寄钱、寄物,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这有背于学校对孩子所进行的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
  其次,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难以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和与父母的沟通。亲子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 使亲子关系出现危机,亲子感情越来越淡漠。这对儿童人格健全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极易使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再次,隔代抚养造成的留守儿童社会化缺失。在农村更多的留守儿童生活在隔代家庭里,这就产生了隔代抚养问题。祖辈抚养人的年龄偏大,精力不足。他们除了忙于农活和家务,还要照顾孙辈孩子。这种现状使祖辈抚养人往往只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的需求,而在精神上和道德教育上很少对孩子进行引导和监督 ,这就使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准滑坡,养成好吃懒做放任自流,自私自利的坏习惯。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差距过大,再加上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祖辈老人是文盲。 他们对孙辈的学习不能进行辅导,对现行的社会价值的看法与孙辈不同,祖辈与孙辈之间存在心理代沟,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受到严重的影响,对其社会化造成不利。
  二、学校教育造成的缺失
  学校是继家庭之后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由于家庭社会化比起学校的社会化在时间上具有优先性,因而家庭社会化在留守儿童身上形成的习惯性倾向会持续地在学校社会化中体现出来。
  必须承认,在留守儿童家庭权威缺位的情况下,学校权威能适时起到一定的补位作用。老师作为学校的代言人在学生当中具有很高的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会弥补家庭权威缺失的不足。但是,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生活中具有复杂的个性,教师权威的施予方式不同,必然会在留守儿童学校社会化中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教师如能针对留守儿童情感孤独、自控能力不足等特征,对其施以正确的引导和教化、积极的鼓励和期望,他们就能很快地转变态度,循着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发展;如果老师对一味地批评和指责,更有甚者对其形成某种成见,认为他们就是双差生,只要不违规就对他们不理不睬,这样则会给这些孩子在心理上造成多面的阴影。
  从总体而言,小学阶段孩子的课业负担不重,对课外的学习依赖不是很强,严格有序的课堂秩序能有效约束留守儿童自控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在学习上尤其成绩方面“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并未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进入初中阶段后的学习任务要靠大量的课外努力才能完成,这对于“自控能力弱”的留守儿童而言则自然有诸多的困难,很多以前积成的学习习惯、态度和动机在这个阶段初露端倪,又得不到不及时的控制,势必会影响中学的教育,很多留守儿童到了初中不断辍学就是因为长期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模糊的学习态度导致了对学习丧失兴趣和动力。
  三、大众传播媒介误导化
  在农村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电视。然而,电视节目大多是成人影视节目,其中不乏暴力、色情等不利于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由于儿童自身不能对大众文化选择性地接受,使他们受大众文化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增大。与此同时,过度沉缅于大众传媒,淡化了儿童与他人面对面的交流,因而导致儿童自我封闭,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能力减弱。同时,电视对儿童的学习潜力也有消极的影响,看电视缩短了孩子的注意力的间隔时间,限制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因为电视的播放是快速连续地显示,因此电视节目并不鼓励儿童对各种问题加以有效和思考,这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成长非常不利。
  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成为社会合格的一员,不仅关系到数万儿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国家未来人口的素质和社会的稳定及发展,需要结合家庭、学校、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把留守儿童社会化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因素和影响减到最小。
  
  
  
参考文献:
1、卢勤,《把孩子培养成财富》,漓江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2、庞文,《关爱农村“留守孩”》[J],2004,(12);
3、孙立平,《社会学导论》[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试论教师对学生行为的专业观察能力的培养路径

下一篇:韩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