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活动的实践

发布时间:2015-12-15 11:07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活动强调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的已有经验为前提,通过各种游戏情节的设计使幼儿自己主动探索和思考数学问题,把各种抽象难懂的数理逻辑概念“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这样,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结合中班进行数学教学活动,对研究设计数学教学活动的原则以及活动目标和活动过程中的环节架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数学教学活动、目标制定、环节架构、材料准备、已有经验
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活动已经有了一个本质的变化。它强调在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的已有经验为前提,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和思考,把各种抽象难懂的数理逻辑概念“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本文就结合中班进行的数学教学活动,对设计中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目标制定和活动过程设计来阐述怎样进行中班就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一、设计数学教学活动的原则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设计活动方案时需要教师系统地、有目的地进行组织和设计,在具体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首先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孩子的已有发展水平。幼儿园进行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已有水平。如果设计的活动高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那么这个活动很难“同化”到孩子的知识结构中;如果设计的教学活动低于孩子的年龄特点或者孩子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那么这个活动就是无效的。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亦如此。在《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指出,中班的孩子会“积极地运用感官去探索、去了解新鲜事物”,同时“思维具体形象,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概括分类”。那么,我们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方案时,就需要考虑到这两个特点,并且思考本班孩子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兴趣点,这样的活动才会有的放矢,让孩子接受。
  2、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数学是一门自成体系的学科。在活动设计前,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个学年甚至是这个学期,幼儿需要掌握理解哪些数学概念。这些概念,哪些是比较容易让他们接受的,哪些是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教师根据先易后难的顺序,根据正在进行的主题进行设计。
  3、设计的数学教学活动是一种经验的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知识本身。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孩子作为活动的主体,让他们在活动中主动的学习、探索和思考,并非注重知识本身。应该让孩子有机会自己探索,操作材料,在操作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会思考,自己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孩子有天生的好奇心,这是他们探索的动力源泉,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自己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以致掌握知识。
  因此,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时,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既要考虑到他们的即时需要、他们的兴趣点和发展的可能性,又要使他们在经过活动中的思考和探索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明确了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现在可以具体落实到活动方案了。一般在教学活动方案中会出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及活动过程。活动准备及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操作材料和幼儿的已有经验,在这里就不具体展开。
(一)教学活动目标的设计。
  教学活动目标的确立可以明确活动的教育方向,引导活动过程的设计。在数学教学活动的目标设计上,我们可以从认知、情感与态度、操作技能目标等三个方面来制定。认知目标既数学方面的需要幼儿理解或掌握的目标;情感与态度的目标既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兴趣及爱思考会主动动脑筋解决问题的目标;操作技能的目标既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对他们的要求,比如会摆弄材料等。在设计原则中已经提到,数学是自成体系的,因此,教师应该考虑孩子在数学方面的已有经验进行设计。比如在《我来做围巾》中,我们设计了目标1、探索用实物测量物体面积的方法。2、体验用数来解决问题的快乐。在小班我们的孩子已经认识了各种形状,并且知道一个正方形(手工纸)可以通过折叠变成两个长方形或者四个小正方形,但是用小的面积测量大的面积没有尝试过。考虑到幼儿有这个折叠手工纸的前期经验,因此设计的目标1,这是认知目标。对于目标2,让孩子们知道数学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是情感目标。当然还有一些隐性目标,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了。
(二)活动过程的设计
  教师是引领幼儿步入数学殿堂的引路人,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将直接影响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那么怎样的设计方案能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且是行之有效的呢?
  1、各个环节架构围绕目标,层层递进。
  在设计活动环节时,老师心中要铭记这次活动的目标是什么,为了达成这个大目标,在活动中可以化成哪些小目标,这样每个环节围绕一个小目标进行,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最终达成大目标。比如在“我来做围巾”中第一环节让幼儿说说见过的围巾及其形状,巩固了所学到的各种形状并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在第二个环节中,我们设计了小熊开围巾店需要小朋友帮助的情景,让幼儿自己动手探索用实物测量面积的方法。通过第二环节,小朋友开始疑惑:同样面积的布为什么两个朋友量出来围巾的数量是不一样的。这样自然过渡到了第三个环节,让孩子们交流各自的测量方法,从中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即角对角、边对边的剪裁才是最节省布料的方法。这个环节也是幼儿自我检验、自我纠错的过程。
  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环节的时候,既要考虑到这些环节是否能达成活动目标,各环节的过渡是否自然,还要考虑到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的数学经验是否能迁移到生活中去。“数学基础知识来自于现实生活” ①所以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环节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孩子的知识迁移,看看他们是否会把这些经验迁移到生活中去。比如在《我来做围巾》中,教师可以设计孩子测量身高,要从脚后跟量起的迁移环节。
  2、设计的数学教学活动形式是孩子以游戏情境为主。心理学家指出探索、操作和活动是幼儿参与活动的内驱力。面对枯燥的数学知识,中班的孩子能一下子接受吗?答案是否定的。“学前儿童的数学教学计划,应给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去探索、自由的操作,并由儿童来发现。” ②因此我们在确定了环节的架构后就要考虑每个环节中的设计各种情境 ,让幼儿游戏和操作。中班的孩子动手和整理能力还不是很强,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简单、方便操作的材料,如:在“我来做围巾”中,先以小熊要送围巾给朋友,邀请孩子们一起来参与的情景吸引幼儿,再通过围巾模板,在“布料”上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在操作过程中,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作品完成后,教师又引导孩子发现:同样的布做同样的围巾,怎么会做出来的围巾数量不同,逐步引导幼儿发现角对角,边对边的裁量方法最节约最科学。这样,在情境游戏中,幼儿自己动手探索,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当然,数学活动的目标可能在一个教学活动中100%的达成,我们也可以把这些目标延伸至日常活动中,让孩子在生活中加以巩固。
注释:
① 列乌申娜等译:《学前儿童初步数概念的形成》,人们教育出版社,1982年
② 金浩主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参考书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金浩主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列乌申娜等译:《学前儿童初步数概念的形成》,人们教育出版社,1982年
4、皮亚杰:《皮亚杰的理论》,参见左任侠、李其维主编:《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集》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年

上一篇:科学课程与当地资源相结合的有效对策

下一篇:奏响“文本”与“生本”的和谐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