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小学科学观察能力策略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5-12-15 11:07

摘 要:科学观察能力是学生顺利完成科学活动所必备的且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益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门户,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本文顺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依据科学新课程标准、观察素养的一般要求,结合小学生科学课程学习现状出发有意识地落实观察兴趣化、明确化、深入化、习惯化等,继而促进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自主形成。

关键词:小学科学 观察能力 策略
一、 培养科学观察能力的策略
  观察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所谓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并有思维参与的知觉过程。观察能力是意识与外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从事任何一项事业的必备能力。一个人若能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就会随时发现问题,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巴甫洛夫把“观察、观察、再观察”当作座右铭,并告诫学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
1、观察兴趣化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强大内在动力。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有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地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而兴趣的引导、激发要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如在教《蜗牛》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观察教师带来的三只蜗牛 ,提出下列问题:
  ①蜗牛是什么颜色的
  ②蜗牛是怎样获取食物的
  ③蜗牛有眼睛和耳朵吗
  这样,不但激发起学生的观察兴趣,而且使学生有一个明确具体的观察对象,围绕这一课的中心组织教学。
  再如我执教的《反冲现象》一课,利用气球推小玩具车,当气球的气冲出时,小玩具车顺着反冲过来,我说。你能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一些研究的问题吗
  学生:
  ①它为什么往后退
  ②您打气是不是为了让它往后退
  ③您做这次实验教给了我们什么
  我: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老师又不讲(事先与学生约定,这节课老师不讲、大家讲),怎么办,我们自己研究行不行
  学生:行!
  我所采用的这种激励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自己提问,更能激发学生的观察、思考。也可创设一些直观的情景。比如《秋冬星座》教学,教师可以带着一个教具让学生直观地观察这课要教的星座。在创设直观情景和问题情景上综合交织进行。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五个铆钉按仙后座的图形钉在一块木版上,再将这块木版置于一不透明布袋中,让学生伸手进去仔细触摸,然后在黑板上把摸到的几颗“星”及其位置画出来。这是一种直观情境认知活动。
  在这些教学活动中学生明显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科学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观察明确化
  要注意观察目的性的培养,只有在每一次观察及能力培养训练中让学生带有明确地观察目的,有意识地搜寻所要探求的知识点、特征和规律等,才能使其观察能力得以提高,观察经验得以积累,避免盲目观察。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该观察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又如火柴燃烧时,本该观察火柴燃烧时的形状及颜色的变化,但有的学生却只闻到了火柴燃烧时特殊的味道。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得准确、全面、细致。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3、观察深入化
  观察类型的设置应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难度和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长期训练,逐步提高,加强自信,保持自始自终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这一方面得到主动提高。
  在解决观察深入化问题时,在教学中往往会发现学生在观察一个现象时,通过老师的启发,学生会发现许多类似新的知识点,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从而使观察细化、深化。比如学生在长期观察蚕的活动中,学生发现刚孵化出来的蚕叫做“蚁蚕”,几天后,不吃不动叫做“眠蚕”。蚕一般要蜕皮四次。四次蜕皮后,身体透明,开始吐丝做茧,在茧内蜕皮化做蛹。蛹经过十天左右变成蚕蛾,破茧而出。交配后,雄蛾死亡,雌蛾产卵后死亡。只有经过深入化的观察,学生们才会逐渐领悟了昆虫的生命周期,掌握了一系列相关的科学技能,同时也开始理解生命的不易、形成珍爱生命的态度。
4、观察习惯化
  通过长期的观察训练,最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形成观察思维品质。良好的观察习惯主要包括:
①观察的客观性
  “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我们应着力培养小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观察事物时应该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在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时,一定要深入实际进行调研,把调查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得出最后的结论。不能凭空想象,闭门造车。只有通过认真的观察,深入的调研,才能客观地反映真实的情况。而科学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崇尚事实、强调证据、追求创新、严谨和规范的最佳学科。
②观察的选择性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如:观察小鸡出壳时,本该观察小鸡出壳时动作的先后顺序,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小鸡出来后的绒毛。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③观察的持久性
  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著名的动物学家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还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在得不到获得充分证据的时候,不要轻易下结论。有些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科学家的任何一项研究都是在重复持久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二、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所观察的主题和变量要少
2、强调观察记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①描述是解释的基础;描述是证据,解释是观点
  ②通过正确的观察所获得的认识都应该认为是正确的。观察事实不是科学知识。
3、观察活动要突出科学原理(不是记忆知识)
4、讨论是获得正确的观察结果的重要步骤
  因为这样做可以:
  ①分享彼此的观察
   ②弥补观察经验的不足
  ③达到重复观察的效果
  通过这些观察策略的培养以及注意事项,掌握这些观察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总之,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科学概念的形成,探究的发现都离不开观察。对于教师而言,应把观察能力的训练落实到教材中每一节课中,让学生恰当运用观察,这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均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3]《科学课》杂志,湖北教育出版社.
[4] 熊川武 著.《学习策略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12.
[5] 甘华鸣 李旭 著.《观察》,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7

上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下一篇: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