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的阅读教学之我见
摘 要:一、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相结合进行阅读二、结合声音、文字、图片等进行阅读三、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阅读
关键词:课内外结合、声文图结合、网络资源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基于这样的要求,导致好多的科学老师片面的理解科学教学,他们认为科学教学就一定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实验;科学课就一定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如果课堂上学生没有动手操作,进行实验,那他就认为这不是一节标准的科学课,最起码不是一节成功的科学课。其实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还指出: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所以,我认为,科学课除了实验课、操作课外,阅读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型。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扩展视野、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信息资、丰富学生知识的宝库,为学生的能力形成提供充足的营养。那么,在科学教学中怎样进行阅读教学才能充分阅读教学的作用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相结合进行阅读
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后,才能够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体头脑里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个文本,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小学科学课程中就有不少的科学知识,既不能通过实验来获得,又不能通过观察来得到,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有关的科学信息并结合生活与学习中的经验和体验,把知识进行重组从而来获取得到新的知识,这时就需要教师提供相关的科学知识的资料给学生进行阅读,如:在教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中的第二课《食物中的营养》一课时,学生在平时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已经得到一些有关食物中的营养的信息。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相当丰富,学生掌握的有关信息不会很全面,教学中又无法通过实验让学生来认识食物中的营养。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书本上的内容,使学生通过阅读知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人体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分之一,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技能的作用 ;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通过这样的阅读,学生感受到了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使学生建立了饮食健康的意识。这时的学生不会仅仅满足以上的了解,他们会对食物中的营养充满探究的兴趣。这时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及时的提供一些资料给学生阅读,如:人体需要的六大营养成分的详细知识;矿物质的种类和人体缺乏时的症状及预防;维生素的种类和各种维生素缺乏的症状 与预防;《各类食物互换表》。通过这些补充阅读,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食物、食物的营养,以及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从而以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眼光来看待“食物”,发现食物与人体的生命活动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发现食物自身奇妙的变化。
二、结合声音、文字、图片等进行阅读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的单一运用一种方法教学 ,而是结合具体课文,根据需要,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使课堂教学在变化中去单调,组合中见新异。诸种方式的组合交叉、综合运用不是为了表面热闹,而是为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达到读得轻松、悟得迅速的目的。如: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中的第5课《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一课时,如果只是让学生看看书,相互说一说,讨论讨论,学生是无法真正了解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的。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一段花园和动物园的画面,边欣赏边介绍动物的作息规律和植物的开花时间。再给一组植物图片让学生阅读,说一说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通过这些阅读使学生初步感知到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调动学生继续探究的愿望及兴趣。接着了解林奈的花钟,要学生仿造林奈的花钟,设计一个花钟,学生跃跃欲试,但这么多品种的花不可能在我们这一地区同时开放,有些花还是在夜间开放,要观察这些情景很难,观察的时间也要很长。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这时就很适时的提供学生需要进行阅读的资料—各种花开花的时间及选择不同时间段开花的原因,学生再根据阅读到的知识设计出一个自己喜欢的花钟,使学生在阅读、运用中体会到昼夜的交替变化对植物产生的奇妙影响。紧接着提问: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列举昼夜对动物的影响,老师再出示一段视频,向学生介绍一些动物的昼夜活动情况,如:猫在夜间活动的秘密、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飞行、夜晚活动的昆虫节律等,使学生知道昼夜的变化对动物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最后出现《人体生物钟的24小时》给学生阅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昼夜的变化不但对动植物有影响,同时对人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几个环节的教学把声音、文字、图片等资源整合使用,课堂的阅读形式不再是单调、枯燥、乏味,而是变得生动、形象、活泼,使学生能很好的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在各种不同形式的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帮助学生结合阅读和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讨论、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自觉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兴趣。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为学生作进一步的学习探究提供了可能,使学习活动更有意义,更上了一个层次。
三、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小
学阶段学生应具备的各种能力中,阅读能力居于首要的地位。学生如果不能完善地掌握阅读这个工具,就不能顺利地学习,“如果你的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你就不必担心会再出现落后学生。”他指出没有掌握基本的阅读能力是最可悲的。而随着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阅读不再具有原来意义上阅读,又有了极大的拓展,如大量的网络资源成了最新的参考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断的学习财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理解,自主学习与探究,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又使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提高,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网络资源包括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内容,丰富多彩,内容新颖,面广量大,也成为了我们教学的百宝箱、好帮手。网络资源给科学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充足的资源、互动的方式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生也可以直接在网上查阅资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分析,提高学习效果。如在教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中的第七课《岩石、矿物和我们》时,由于岩石、矿物和我们人类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是我们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岩石和矿物将更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但四年级的学生对岩石、矿物和我们的关系知道的并不多,对矿物的用途可能知道和关注的就更少。而实验室中配备的岩石、矿物标本则不配套,像一些很有名的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古生物化石根本就没有,仅通过看书和一些不配套的标本,是难以展开地质科学的启蒙教育。在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岩石和矿物可以分成那几类?
(2)岩石和矿物在生产生活中有那些用途?
(3)我国有那些岩石和矿产资源?现状如何?
(4)我国有那些关于保护矿产的政策法规?
(5)岩石和矿物是地球上宝贵的资源,我们如何保护它们?
让学生借助于网络资源,小组合作上网查找,可以文字、图片、视频、动画,也可以网上在线提问,网络交流,边查找边记录整理。查找结束后,全班交流汇报,汇报时可以语言描述;可以利用图片介绍;也可以通过视频汇报。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自主学习过程中知道了岩石和矿物的更多用处,知道它们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知道目前地球资源的紧缺和保护岩石矿产的紧迫性。从而理解了保护地球上的岩石和矿物资源的意义,对学生树立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有很大帮助。
总之,在科学课的教学中能适时的提供有关的资料让学生进行阅读,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更道出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1]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实验稿)
[2] 叶圣陶 《精读指导举隅》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48
[3]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
上一篇:小学作文教学与评价策略探讨
下一篇:兴趣激发与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