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体态语言纵横谈
摘 要:
关键词:
教师的使命,是启迪人类智慧,传播人类文明;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人才,继往开来。而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接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教师完成使命、履行神圣职责的重要条件和基本手段。因此,教师的语言修养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养时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的教师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优秀的教师语言还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显示出极大的艺术魅力,从而产生强大的征服力,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和耳提面命。
广义的教师语言包括四种类型:1、以语音为信号的口语;2、以文字为信号的书面语;3、态势语(包括眼神、手势、身姿等);4、其他辅助语(主要指教具,包括食物、图片、影像资料等)。下面就态势语谈谈自己一些粗线认识。
体态语言,又称行为语言,它是一种以说话人的表情、手势、姿态、眼神等来传递信息,诉诸听话人视觉的无声伴随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关注的焦点,无不对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着影响。根据科学测试:“人的记忆,80%是靠视觉来确定的。”学生在课堂中,仅仅依靠听觉获取的外部信息是有限的,也是比较抽象的,甚至有时是比较模糊的,而教师的讲解一旦恰当准确地配合体态语言,就会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从而使学生轻松愉快中接受信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可见,教师科学地追求体态语言的运用艺术,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一、面部表情要丰富
面部表情,是由脸色的变化、肌肉的收展,以及眼、眉、鼻、嘴的动作组成的“气象图”,对此,美国艾帕尔、梅拉别恩曾经通过许多实验、总结出了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见,教师的面部表情是教学中很丰富的信息源。教师在授课时,首先,要用充满情和爱的微笑去感染学生,沟通学生的情感,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每个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亲切与关怀,从而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情感,进而把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主动乐意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达到“亲其师、乐其学、信其道”的目的。如,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若微笑着给予讲解,则能让学生觉得亲切、可信、容易沟通师生感情;当学生回答的问题错误时,教师若微笑着摇头,则不会使学生感到难堪,反而更加激起学生积极思维、探求正确答案的兴趣和信心。微笑能大大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彼此获得尊重与信任,增强信息传递的效果。“把微笑带进课堂”这是教师的职业修养和要求。其次,教师的面部表情要丰富,演员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也要运用表情来增强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有疑感、受阻、进展、成功的经历。教学时,伴随这些过程,教师运用面部表情来烘托和渲染气氛。如,发现问题时,满脸狐疑、学生就想知道究竟而积极探索;遇到困难时,可紧皱眉头,引起学生深思;在挫折面前,则显得乐观坚毅,给学生以战胜困难的信心;成功时,眉梢一动,露出舒心一笑,好象眼前真是一派“柳暗花明”,学生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演绎教材内容的深层次上,要具有艺术表演家的风范,要善于应用丰富的表情来展示教材内容,通过自己的表演,来渲染和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把学生引入“角色”,去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动作手势要恰当
动作手势,是能够传情达意的手指、手掌和手臂的姿势动作,是体态语言和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准确恰当地运用手势,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使有声语言更加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很自然地引导学生领悟、记忆知识内容。双手是教学教师最便捷、最灵活的“教具”,其运用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①指示性手势。这种手势主要用于指示具体对象或数量,含义具体明确,易于辨别和理解。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学生对加法定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中的“合并”一词难以理解,可借助手势加以说明。以2+1=3为例,左手伸出2个指头,右手伸出1个指头,一边两手靠拢,一边说:“2+1表示和1合列一起,你们看看是多少?”这样抽象的概念,在手势语的巧妙点拨启发下,形象具体、省时高效地理解了。②情感性手势。这种手势主要用来表达正确与错误、表扬与批评。如,学生回答错了,教师双手微摇、或用手指比划一个错号;学生课堂表现较好,教师竖起拇指表示赞许。③摹状性手势。这种手势用以摹形状物,能给学生一处形象可感的印象。如,在讲授“直线、射线、线段”时,教师一边叙述:“直线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与此同时,伸出两食指慢慢地拉开,造成无止境之感觉。讲到射线时,则一食指不动,另一食指拉开,使学生联想到它们的延伸方向及过程,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对于具体教学来说,无论使用何种手势,都必须注意紧密配合教材内容,做到协调一致、准确恰当、自然得体。特别要注意毫无意义的“乱动”双手、和频繁的指指点点,那会把学生搞得眼花缭乱,分散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
三、身体姿态要得体
身体姿态,是指躯干(包括躯干、臂、腕、臀部、腿、颈部等)发出某种信息的姿态。教师生涯就是在三尺讲台前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姿势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站立与行走两种,但也应该注意修饰,表现出教师应有的文明、庄重、洒脱的风度。尤其是小学生本身具有好动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增强体态的感染力,吸引和稳定学生的注意力。具体地讲:①站立姿势。头部要端正,为了表达肯定、否定的态度,头部可以作适度的上下左右的活动,但幅度不宜太大,而且要少而精,避免那些习惯性的摆头、点头动作、以及有碍交流情感的低头,伸头等躯干部分则要求身直肩平,作长时间讲述时要挺胸收腹,这样,不仅有利于树立教师良好的讲台形象,也有利于使自己的发音洪亮、底气充足。站立时两腿应挺直,不能弯曲,两脚自然分开,但间距不宜宽于肩,可以两脚略成八字形,也可以一脚在前,一脚在后,这样,讲起话来给学生一种正直、挺拔之感,令学生感到可信,有
利于稳定学生的情绪,振作学生的精神。②走的姿势。教师在课堂上来回走动是不可少的,行走时应步伐稳健,步频不大不小,步速不快不慢,上身直立,两肩要平,不能弯腰曲背。在讲课过程中,一般不离舞台,偶尔围着讲台缓慢走动;在巡回辅导时,可走至教室前后,但步履应以慢、轻、静为宜。
四、眼睛目光要自然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交流信息、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师既要靠眼睛接受信息反馈,又要靠眼神传情达意。常用的眼神有以下三种形式:①环顾,即视线向前作有意识的自然流转,以照顾“全视野”内的交际对象的方法。这是教学过程中运用最多的一种眼神。如,上课铃响后,教师微笑着立于讲台,眼光抚摸过每一同学的面孔,眼神中充满笑意,表示: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太好了,我很高兴。学生就会为此精神更加振奋。这样,师生之间无声的交流,为教师上好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环视应该是自始至终的,随时保持与学生的接触与交流,并及时收取反馈信息,随时调控教学过程。②专注,即目光较长时间地停留在一个身上,然后再变换注视对象的方法。这种眼神通常用于表达启发、提醒、批评、赞许等。如,课堂上教师讲兴正浓,一顽皮学生却在座位上做小动作,如果教师公开点名批评他,他也许会因为失面子而有抵触情绪。这时教师不妨先用眼睛提醒他:喂,你的小动作可不可以停止了?如果他会意地收手了,教师还可以用眼睛表扬他:你真是个听话的学生,教师喜欢你。这样,教师不动声色,不留痕迹,不伤学生的自尊心,使解决了问题。但这种专注在运用时应广泛一些,不能局限在一两个学生身上,以免造成偏场,使其他同学丧失兴趣,甚至产生被轻视了的感觉。③虚视,即目光似视非视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视而不见”,但学生却都觉得老师正在注视他。这对维持课堂纪律、调节课堂气氛无疑会产生一种积极效应。但是,虚视要有一个中心区,这个中心区一般应在学生的中部或后部。虚视还要穿插在环顾和专注之间,它可以调整和消除环顾可能带来的飘忽感,或者是专注可能带来的呆板感。
上一篇:兴趣激发与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