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 因地制宜----------农村小学勤工俭学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下,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尚未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勤工俭学制度体系,尤其是农村小校,由于教育教学条件的限制,勤工俭学的开展更加需要一些指导和探讨,为此,笔者就有关农村小校勤工俭学工作的开展及勤工俭学基地建设的看法希望与读者共勉。
关键词:素质教育 农村小学 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活动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历来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重视,但是长期以来小学勤工俭学活动尚未科学、规范化,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尚存不足,让我们产生了迷茫,特别是贫困的农村小学,建立一套科学的勤工俭学制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最近国家三部委,关于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意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村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现就农村小学勤工俭学的几个实施原则略作探讨。
育人功能为主,双重效益并重。
勤工俭学具有双重效益,即育人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在以往的活动中,由于指导上的偏差或认识上的模糊,对于勤工俭学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上出现了许多实际中的失误,根据上级的要求只管盲目的搞不切合实际,今天一个样,明天又一个样,既无经济效益也不能发挥育人的功能,要么极力追求经济效益,怎么赚钱怎么搞,结果钱是赚了一些,但是却将育人的功能置之脑后,甚至与育人功能相悖道。比如,有的小学搞小捡拾,学校却出现了偷窃嫌疑;有点学校以勤工俭学为名变相收费,所以笔者认为一定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必须以育人功能为主,失去育人功能的勤工俭学不如不搞。当然,如果勤工俭学无计划,没有合适的经营,不但没有经济效益,那他的育人功能也好不到哪里去。因此,素质教育,必须是既教书又育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素质教育 因地制宜
这是我们走出谜团和困境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勤工俭学尽可能增加学校的收入,但不以收入的多少衡量勤工俭学的成绩,要积极学习借鉴外地外校有益经验,但不能盲目照搬要多形式、多项目开展勤工俭学,但不能搞形式,要花架子。我们的原则是素质教育,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一要立足本地实际,适宜搞什么,一定要充分考察论证,二要结合学校实际,全面考虑什么项目既能发挥勤工俭学的双重效益,更能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增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素质。让他们在学习中锻炼,在锻炼中成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至用,千万不要成为纸上谈兵的赵括和夸夸其谈失街亭的马谡,空有理论,而没有社会实践经验,遗害国家和社会。
努力搞好劳动实践基地建设
上级对学校的勤工俭学基地建设比较重视,笔者所在学校早就拥有政府专门划拨的近四亩实践基地,但是多年来无论是育人效益或是经济效益都发挥得不够理想,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首先还是认识不到位,有人认为靠种地成不了什么气候;有人认为这里的学生都来自农村,经常参加农业劳动,所以种田对他们没有多大的用处。这些认识虽然都是片面的,由于多年来的基地管理经验和教训,结合对“意见”精神的理解与认识,笔者觉得搞好基地建设大有文章可做。
1、立足于把育人效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不能光看经济效益。过去曾在基地育苗,种植果树,指导教师领着学生在基地实习劳动,将在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效果相当不错。让他们在学习中实践,印象深;在实践中学习,记得牢。既体验到锄禾日当午的艰辛,又学到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一提升。
2 、种植多种经济作物,这样既能避免种植传统作物的乏味感,又可以学到许多种植知识和技能,又能提高经济效益。何乐而不为呢。
3 、发挥“主人翁”意识,培养孩子勤劳意识,节约意识,爱护校园意识、爱惜劳动成果意识、每一次的劳动实践活动,教师要做好引导、教育,及时评比、总结,力求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标,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合格的建设型人才。
最后一点,还要加强勤工俭学基地建设的管理,勤工俭学基地要有专人负责,精心策划,没有这一点,一切都是徒劳,何谈素质教育。
上一篇:关于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议小学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