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作”带来大创造
摘 要:
关键词:
一、案例
教学一年级的孩子认识“单数”和“双数”时,我先引导学生充分观察3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带领他们总结出单数和双数的特征,再随机出示一些数请学生判断是单数还是双数。自我感觉学生掌握得较好,我又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更深一步:关于单数和双数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发现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有的向别人提出了一些问题:100以内最大的单数是多少?23最少加几就可以得到双数?20最少减几就能得到单数?还有的说出了自己的小发现:单数和双数是一个隔着一个排队的。单数加上1,就会得到双数; 单数减去1,也会得到双数。双数加上1,就会得到单数; 双数减去1,也会得到单数。“你们真会思考,真会发现!”看到孩子们表现这么棒,我情不自禁地鼓励他们,“看谁能有更多的发现,看谁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在我的引导下他们又发现:单数加单数,就会得双数……还举出一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大家的脸上洋溢这一种快乐,俨然一个个都是小发明者、小创造者。我也陶醉在这小小的成功里。
当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时,我突然发现平时好动的李磊正在不停地做小动作,我忍不住大声喝斥:“李磊,怎么又在做小动作,老毛病不改!别人在发言时,你有没有听啊?”令人意外的是,李磊不但不认错,反而撅起嘴巴委屈地说:“我不是在做小动作,我也在想,我还想出了特别好的办法呢!”“明明在做小动作还不承认,”我怒气冲冲地走过去,抓起他桌子上刚刚玩弄的小棒说:“老师刚才请你们用小棒了吗?”他脸涨得通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就在这时下课铃响了,我也没再深究就赶紧下课了。
课间休息时,我回想起刚才李磊的一句话:“我还想出了特别好的办法呢!”不由自主地想:他能有什么特别的办法,还不是狡辩,有就说来让我听听!我马上去教室里找到他,他已经把刚才的事忘得一干二净,正兴致勃勃地和其他同学玩呢。“李磊,到我办公室来!”“什么事啊,老师?”“你刚才说有什么特别的办法,能说给老师听听吗?”“可以啊!”说到这个,他的眼中放射出兴奋的光彩。他从口袋里摸出一堆小棒,“老师,是这样的。你今天讲到双数,我就想起我们家吃饭时拿筷子也是一双一双地拿的,然后我就用小棒当作筷子来摆。因为筷子每双是2根,如果拿出6根小棒,就可以摆成3双,6就是双数;如果拿出7根小棒就不是正好3双了,而是比3双多1根,7就是单数;如果我再添上1根就变成4双;或者拿走1根就是3双,这样就又变成了双数。”听了他这一番话,我心中五味杂陈。他眨眨眼睛看了看我说:“老师,是不是我说错了。”“不,你说得特别好,还有吗?”这是多么与众不同的新奇方法呀!这是多么有创新意识的好点子呀!这是多么符合孩子思维特点的巧妙方法,这是数形结合的典型应用。“我还知道为什么单数加单数能得到双数。你看我摆小棒,假如我先摆一个单数5,就是比2双还多1根;我再摆一个单数7,就是比3双还多1根;把5根和7根合起来,刚好可以把它们各自多的1根合起来,这样就又凑成1双了。”这是多么符合孩子思维特点的巧妙方法,这是多么好的数形结合的例子呀!“真是太妙了,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个好办法来帮助小朋友思考呢?刚才是老师错怪你了。”听了我的表扬,他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笑了。“老师下一课请你向大家介绍这个巧妙的办法好吗?”“好的,谢谢老师!”“那你可要好好准备呀!”“保证完成任务!”
第二节课,我请所有的小朋友都拿出小棒跟李磊一起边摆边想。李磊兴奋得小脸都红了,而小朋友们在这种方法的启发下,通过摆小棒,又有了更多的发现:单数加双数得单数,双数加双数还得双数……而且有了形象的支撑,孩子们理解得更到位,印象也更深刻了,最重要的是他们还收获了这种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
二、反思
课已经结束了,但我的反思没有结束。怎样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怎样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中得到更好发展呢?
至少,今天的经历教会了我这些:
1、手脑并用,让思维更有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思维之目的。”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都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重要方法,当然也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所以,小学生学习数学,应该以“做”为主,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体验数学、认识数学,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而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如果今天这节课,我能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认知特点,认识到手脑并用的重要性,让大家都像李磊这样“动起来”,拿小棒来摆出一些数,再在摆的基础上揭示单数和双数的含义,学生一定会对单数和双数获得更生动、更形象的表象,一定会加深对其含义的理解,也一定会引发更多创造性的思考。
2、关注生活,让创新更有效。
“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它等待我们去观察、去感悟。现实生活同样也是数学知识的源头,学好数学也正是为了服务于生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来源于我们身边;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可谓一举多得。而日常生活的经验,也是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孩子多去观察现实生活,多去感知身边的世界,让他们去听、去看、去感悟,积累感性认识,丰富表象内容,为想象和创造增加素材。这节课中,李磊能有创意地想到用摆小棒的办法来帮助思考,正是源于他对日常生活经验的回顾和反思,正是源于他将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灵感。如果我在课前就能思考该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并在课堂教学创设情境,引导孩子自己去建立联系,一定能让更多的孩子像李磊那样进行创造性的思考,那么今天能创新,能带给大家惊喜的一定是一群“李磊”。
3、平等对话,让交流更有效。
师生平等对话意味着对学生作为大写的“人”的一种尊重,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只有平等对话,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只有平等对话,才能师生彼此真心接纳:只有平等对话,才能造就师生智慧的共同成长。反观今天这节课,确实更多地体现了教
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由我来决定学什么、用什么、怎样学;而学生想学什么、想用什么、想怎么学,我却没有去用心思考和倾听,更谈不上去采纳和实施,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如果课堂上我能抛开“师道尊严”,忘记“唯我独尊”, 为学生搭建更民主与自由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无所顾忌、畅所欲言,一定能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畅通无阻,一定能激发童心深处的奇思妙想,让师生的智慧在交流与碰撞中共同燃烧、升华。
4、宽容、激励,让评价更有效。
伟人和圣贤都存在缺点,有时也会犯错误,何况是孩子。由于他们年龄小,阅历少,自控能力差,对事物的辨别力和判断力还不强,容易受各种因素干扰犯错误。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等待和延迟判断,也许在孩子“错误”的行为中就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李磊的事情不正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吗?如果我能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当发现李磊在动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弄清原因并进行理性的分析,挖掘这件事中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因素,也许就会把这个小小的“错”演绎成精彩的“创新大戏”。
也许今天我反思的这些,都是最浅显的道理,都是人所共知的教育理论。然而耐人寻味的是,虽然我自诩了解最新的教育理论,虽然我认为自己善于进行教学研究,但是今天启发我将理论研究真正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却是我的学生。“谢谢老师!”孩子稚嫩的声音在我的耳边回响。不,孩子,应该是老师谢谢你!谢谢你给了我这样一个深刻地反思自己教育行为的机会,谢谢你给了我这样一个和你一起共同成长的机会。
还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上一篇:冷静思考搞好小学语文教学
下一篇:构建“日常生活化”的哲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