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因素
摘 要:创造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本文对创造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以此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过程中提供借鉴和帮助,从而有效提高儿童的创造力水平。
关键词:创造力;知识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外部环境
一、解析创造力的概念
“创造力”一词源于拉丁语reare,意为创造、创建、生产、劳动。韦氏大词典对创造力有如下的解释:a.创造或有能力去创造;b.产生,所谓产生就是“新、从来没有”的东西;c.具有或是表现出想象力和艺术的或者发明的才能;d.对想象和发明的原动力的刺激。
对于创造力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外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从不同的角度而引申各自的见解。综合所述,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和条件,进行创新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这里的产品既可以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包括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指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二、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因素
(一)知识技能与创造力
知识是人类生活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们吸取经验解决问题的基础。创造力作为一种特殊的能力,是知识在较深层次上的重新组合,是把已知的信息、有联系的知识和经验经过加工、改造或联想,形成适合于某种要求或用途的新组合,得出新知识、新结论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有利于创造,都成为创造的动力和源泉,过于丰富的知识经验,会使儿童出现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现象,从而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只有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掌握且灵活运用于实践中,知识才能成为创造的力量,应重视培养儿童的知识迁移、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促进儿童创造力水平的提高。
(二)智力因素与创造力
智力是指人的认识能力和活动能力所达到的水平,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总和。智力结构主要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操作能力等基本能力构成,
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远距离想象力也是创造性的一种构成成分,可见,智力是创造力的前提条件。相关研究表明,智力与创造力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这种关系可归纳为四点: (1)智力低者不可能有高创造力;(2)智力高者可能有高创造力也可能有低创造力;(3)低创造力者智力水平任意;(4)高创造力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因此,通过提高儿童的智力,可以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三)非智力因素与创造力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从狭义上讲,是指直接影响和制约智力因素发展的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性格和意志等成分。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在创造性的活动中,需要有一定的目标,并在目标的引导下,使人们在整个思维过程中创造出新颖的事物。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强烈的好奇心、兴趣是一种强有力的内部动机;而外部动机是个体为了活动本身之外的其它因素,它是个体在外界的要求与外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动机。相关研究发现,持内部动机的儿童在总的创造倾向上要优于持外部动机的儿童。儿童往往先有外在动机,以后才逐渐发展内在动机。因此,应在儿童刚开始从事一项活动时,使用外部奖励激发其外部动机;当儿童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对活动感兴趣并取得成功时,就可以逐渐停止外部奖励的使用,激发其内部动机,从而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研究发现,在教学中学生的情绪状态对其创造性发挥有影响:愉快情绪状态与难过情绪状态相比,前者有助于促进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应在帮助儿童学会调节和管理消极情绪,保持健康的、积极的情绪状态,从而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意志是使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自觉地运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进行活动,顽强地同困难做斗争。任何人进行创造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和阻力,没有坚强的意志力进行调节,创造性活动就难以维持下去。因此,应该培养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勤奋、自信等性格特征可以使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与操作能力得到经常的锻炼和运用,并且对自己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有较高的抱负水平和成果。因此,培养儿童具有勤奋、自信等良好的性格对其创造力具有推动作用。
(四)外部环境与创造力
较高的家庭经济和教育水平,尊重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态度,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与关怀,以及家庭成员健康的心理素质,对儿童的创造力有积极作用。研究表明,个体的神经系统在出生后的头四年内获得迅速发展,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将有利于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有关专家提出,要想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人才,首先要从幼儿园教育开始,因此,应该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
学校环境对创造力培养的独特作用,丰富的、开放的、协作的、活跃的学校环境可以为儿童创造性思考提供时间和机会,易激发出儿童创造力的表现。教师要力求为儿童营造富有创造性、启发性的民主型课堂气氛,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不要干涉和约束儿童的探寻行为,容忍他们所犯的错误,及时鼓励和欣赏儿童的创造性行为,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崇尚科学、热爱发明创造的班风、学风、校风,从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高羽.论创造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9).
[2]刘文霞.知识、智力、个性与创造的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7 (7).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82.
[4]曾志伟.论非智力因素与研究生创造力的培养[J] .南华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5).
[5]张雪莲.浅议动机与创造力[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3).
[6]卢家楣.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2 (4).
[7]师保国,申继亮.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智力和内部动机与创造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 .
[8]陈清岚.女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及培养初论[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 (4).
上一篇: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路
下一篇:科学教学别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