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让好奇心引领我们的作文前进

发布时间:2015-03-19 10:29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江苏高考作文在前两年给材料命题作文的基础上。今年继续着这一走势。不过。在命题上却跳出了前几年材料含蓄、命题带有哲理思辨的传统。更鲜明地凸显了人文关怀,更充分地关注了人的自身。要求考生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

  好奇心总是伴随着美好童年。诸如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等这些词语与好奇心相关联。请以“好奇心”为题写800字作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发现这样两点:

  第一,所给材料的提示语更加直白,指向更加明确。“好奇心总是伴随着美好童年”是暗示考生“写自己的生活”,可以回忆过去,抒发感慨;而“诸如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等这些词语与好奇心相关联”这句话则暗示了考生可以从两者关系的角度切入,展开哲理探讨。同时,合起来看,则无论

  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可以在“好奇心”与“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词语的关系上做文章。第二,体裁、题材要求更加明显。看题目,思文体。“好奇心”这个题目似乎更适合学生写作记叙抒情类文体。每个人的好奇心又都不一样。这就避免了选材的类同或行文的撞车。当然,这个题目也适合写幻想、童话、小说、戏剧等体裁,从而在最大意义上拓展了考生的写作空间,可以更多角度地展示考生的写作才能。

  这个题目显得朴素大气,洗练而有智慧。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它让很多平时一见作文就头疼的学生有话可说,让对语文花了十几年心血的考生有话可说,让这些孩子能真正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再回顾当下的作文教学,我们几乎都有同样的感觉:我们总在呼吁学生写自己的真实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但同时又会无奈地发现,这种呼吁是多么地苍白无力。

  曾几何时,我们的作文课一度成为了模仿课。模仿书本上的作文知识,模仿高考中的满分作文。在此基础上,学生不得不为形式的训练去选取内容,内容就不得不迁就形式的需要,乃至为了某种形式不得不去假造内容。这种模仿严重地造成了学生作文的形式性,伤害了学生作文的真实情感。

  但这似乎也成了大家默认的一种现实。当高考成了悬在老师和学生头上的“指挥捧”,我们的一切教学都顺着它的方向发展着。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头戏,我们的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若干字数底线的作文。就既不能在考场上等创意自发,也不能靠别人来催生,只能靠平时的积累。于是,平时作文课堂上的这种模仿也就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在这种背景下,“好奇心”的题目一出,自然能赢来一片叫好之声。似乎作文也正像我们国的改革一样,正逐步回归本真,这让我们这些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看到了作文教学变化的必然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作文教学将更多地朝真善美的方向去发展。

  这不由让我联想到西南联大时,刘文典老师教学生写文章,仅授以“观世音菩萨”五字,学生不明所指。刘解释说:“观,乃是多多观察生活;世,就是需要明白世故人情;音,就是文章要讲音韵;菩萨,就是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学生闻言,无不应声叫好。今年的“好奇心”不正是“观世音菩萨”要求的反映吗?

  其实,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也只要坚持本真,就一定能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人教版新教科书对作文教学的要求是:“只有在学生的写作、口语交际的实践中进行适当知识点拨,才是有用的。过去从知识出发,现在从实践活动出发;过去从教师讲解出发,现在从学生自主活动出发”,这不正是对现今作文教学要求的最好诠释吗?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写作本来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学生在生活中,在作文课堂外,常常有写的需要。基于此,作文课上,我们完全可以顺水推舟地把作为学习形式的写作自然而然地变为学生的精神活动。也就是说,把本来是生活中作为实际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手段的写作,与作为教学内容的写作融合为一,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写作活动中既学到技能,又实现自我。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与能力,从而让学生的写作之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妙手。如果我们能利用好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让学生在独立思维的基础上,写他们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而去张扬自己的个性,这既可以让学生在写中悟“法”。又能让教师更加熟悉和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加以指导和归纳,既加强了师生交流,及时形成信息的反馈,又能寓教于乐,使教师对“导”的内容和形式有更加具体的理解,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从而形成作文教学的良性循环,这岂不是几全其美之策?愿在“好奇心”这股春风的吹拂之下,又会重现我们作文教学的春天!

上一篇:浅议多渠道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下一篇:浅析现代广告设计的新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