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小学构建“三位一体”教育合作体系
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小学的教育格局更应该树立一种新常态意识,体现一种新常态思维,实现一种新常态。
为此,笔者对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密切配合的“三位一体”教育体系进行了粗浅的探索,进而为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出几点思考和相关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6月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座谈会时指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明天,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让少年儿童成长得更好。”揭示了教育是人学,要从人小时候就开始进行优质的培养,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小学的教育格局更应该树立一种新常态意识,体现一种新常态思维,实现一种新常态。
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如何调整教学工作思路和方式,营造好的教育生态,是当前中小学教师重要职责和使命。但现实是,少年儿童教育居然出现了教育成效消融现象,家庭和社会与学校教育两张皮,儿童在学校高调文明守礼法,出了校门则顺应社会及家庭的世界观,不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分数说明一切,将“未成年人教育” 等同于“应试教育”。少年儿童的发展一边倒,出现“高分低能”、人前不敢言语,身体体能下降、综合素质差等现象。鉴于此,为了教育引领未成年人立志成才,健康成长,亟待加强家庭、学校、社区教育合作,建立中小学“三位一体”的教育合作体系。
1 现今合作教育的理论遴选
在当前诸多教育理论如包容理论与共同责任理论、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和同心圆理论等,都说明生长期的少年儿童是很难用一种或几种教育学习方式完成庞杂的教育学习任务。为了优化教育发展,多种教育合作交流形式有机联系是必行之道。①
1.1 共同责任理论与包容理论
美国“共同责任”和 “分开责任”。这两个概念是美国教育家乔伊斯·爱泼斯坦提出的。家长、学校和社区在未成年人教育问题上担负着共同责任,应密切联系。即“共同责任”。而家长、教师及其成人影响着未成年人的成长。即“分开责任”。少年儿童的教育是学校与家长比肩之责。即包容理论。包容理论重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与交流,资源共享,促进少年儿童成长。即分工又合作。原因一,家长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广泛的资源,可促进少年儿童的教育和发展。原因二,家长积极主动与学校合作,更有助于孩子达成期望的学业成就。乔伊斯·爱泼斯坦指出,家庭、学校和社区是左右儿童发展的三个主要域界。三者互为影响,又独立起作用。
1.2 同心圆理论
同心圆理论是著名美国学前教育专家埃斯萨创立。他认为家庭、学校、社区这三个同心圆共同组成未成年人生活的环境。家庭及其成员是最靠近儿童的同心圆;学校及其朋友次之;社区及社区服务人员是最外面的同心圆。儿童的学习过程是从认知自身、家庭及家人延伸到学校教师与学生、周围的社区生活及社区助手。少年儿童对其家庭、学校、社区的生活会随着年龄的递增越来越有兴趣,丰富多彩的生活会影响成长水平。三者密切协作,更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2 合作教育可资借鉴的经验
目前,受包容理论与共同责任理论、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同心圆等理论的影响,欧美、香港等国家或地区已践行家庭、学校与社会合作教育积累了成功经验。
(1)美国PTA教育模式:美国是较早探索合作教育的国家之一,他们成立“家长教师社团”(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 简称PTA),由三方代表组成(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和教师),家长介入、参与、实现管理学校教育的。②家长拥有四中权利(知情、服务、参与、管理、决策),如教学开放日、家长会、亲子活动、庆典活动、开发和使用课程资源、开设课程、遴选教材、督导教学、测评学生、学校决策及教师的评聘与晋升等;美国公立学校的财政预算与决策PTA都要参与:关乎学生的重大事件或重要决策,校方会寻求PAT的看法。PTA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特别是品德教育)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是可资借鉴的范例。
(2)香港项目化运作的合作教育:是把项目行动者链接起来,为少年儿童服务。一是“商校合作”。工商机构与学校合作筹办各种教学课余活动,可半天至数日,全年分期举办不等,有助于少年儿童了解社会分工,初步认识正确工作态度。二是家庭与学校合作委员会。香港的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简称“家校会”),时常进行宣传、经验交流、研习组和研讨会,培植家长和教师的积极性。三是学校社工服务。发挥家长的技能,“一校一社工”,各校都配名全职社工常驻学校,帮助学习、交往和情感有障碍的少年儿童,帮助儿童与家庭建立和谐关系。
3 在新常态下构建“三位一体”中小学合作教育的思考
欧美和发达地区合作教育探索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后,我国 “三结合”教育在中小学得到推进。但我们仍在摸索时期,亟待在理论上探求创新,在实践上取得突破。
3.1 正视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的现状
虽然我国中小学“三结合”教育发展已有明显进展。但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亟需提高和加强。一,学校把升学率视作生命线,智育放在首位,德育做做样子,课堂教学不松懈,社会实践走过场,素质教育难以与陈旧的观念抗衡。二,部分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知识,对儿童或溺爱,或放任,或强制,或棍棒,不知不觉形成了儿童的不良习惯;老一辈传下来的家庭教育观根深蒂固,学习永远是第一位的,道德品质延后再说。三,全社会还没有形成对少年儿童道德建设的关注,各种消极有害的社会环境,不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如,社区存在“三厅二馆一吧”,存在赌、毒、黄等现象。在小学生中流行的抽奖、电脑游戏、黄色暴力卡通画等,使有些儿童沉迷其中难以自拔。③
3.2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合作的策略
在中小学教育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鉴于此,笔者结合20多年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的实践,认为在新常态下中小学应该在巩固现有的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必须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三位一体”教育合作模式。
以学校为根本的“三结合”教育模式。学校起组织、协调主导的作用。首先,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为其提供各种平台,如:班会、队会,墙报、板报和小报,专题知识讲座,专家教我一招,家长会,教学开放周,家校成长袋,校务公开,校长直通车等,鼓励家长向校方反馈建议。鼓励家长通过各种平台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使学生多视角接受到技能与道德的合力教育。其次,学校拥有专业教育者,是权威教育机构,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成立家长学校,家长交流互助,提高家庭教育水准。最后,教师进社区,挖掘共享社区资源,搭建大教育体系。选聘校外辅导员,建立社会服务、社区艺术节、陶艺园艺吧、健身时间等校外基地。把社区建设与学校教育社会化相结合。
以家庭为基石的“三结合”教育模式。首先,课业家庭辅导。不少家长自身知识陈旧,时常南辕北辙,又不甚了解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所以老师与家长都要主动加强相互交流沟通。其次,家长注重智育的提高,常忽略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学校的感恩教育(如我给妈妈洗脚,给爸爸端杯茶等)帮助社会弱者(和爸妈一起到福利院)等家庭实践活动,巩固学校的德育教育。最后,家长联合会。联合家长力量,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参与学校管理。利用其广泛资源,开展道德品质教育、预防犯罪教育、消防安全我会做、交通安全模拟演练、爬山远足、种菜摘果等社会活动,提高少年儿童综合素养。
社会为平台的“三结合”教育模式。首先,组建少年儿童工作委员会,组织建立社区教育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聘请专业媒体人教会儿童选用,评鉴媒介,抵制不良媒介的影响。其次,利用互联网、电视、微信、QQ等媒体对家长进行指导,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成员素质。同时,成立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室,整合协调校外资源,敦促学校与校外教育的有机衔接。采取流动少年宫、科普动漫园、巡回演展、医生教我心肺复苏术、律师教我防骗术、攀岩、健身等开展与学校家庭教育相辅相成的活动。④
总而言之,“三结合”教育尤如一棵长青树,需要家庭的土壤,沐浴学校的阳光,在社会的天空下茁壮成长,阳光雨露越充沛,土壤越肥沃,它才会叶茂枝繁。要办好中小学教育,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立足学校,觅得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参与和支持,且三者相互依存,共同经营,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才能使素质教育绽放出最美丽的花蕾。
作者:李燕 来源:科教导刊 2016年13期
下一篇: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