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设计及课堂实践探索
小学数学因其本身思维的逻辑性和概念的抽象性,在教学过程中常面临着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整节课堂气氛单调、枯燥乏味的现象。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数学教学课堂设计的三步法,即激趣导入课堂,探究知识生成和有效设计练习,以期给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者提供几点借鉴。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已普遍运用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但是,这种教学方式的创新并没有很好地从根本上改变小学数学课堂面临的困境。
比如,教师主导教学生一味地听,这种传统的知识灌输方式依然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泛滥。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也大多成了学校强制要求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并未充分地发挥其教学优势和促进学生能力的真正提升。因此,面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这些难题,教师有必要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深入探究问题的成因,并且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数学课堂内容。
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趣导入课堂
和其他人文学科有所不同的是,数学课堂的教学情境应该树立更强的教学目标,以情境调动学生兴趣辅助教学进程,而不能忽视了教学情境和本堂课教学重点之间的关系。
其次,为了让学生带着情感进入数学课堂,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尽可能真实,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生活中的典型环境,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增强学生和数学之间的熟悉感。 再次,情境教学不能简单地浮于表面,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而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一些有层次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挑战”和“收获”。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时,在引入新课的环节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摘苹果”的情景。首先,用活泼轻快的语言引导学生:“同学们都喜欢吃苹果吗?今天,就让我们提着篮子去果园里摘苹果吧。”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出动态的果园情境图或视频,调动学生的兴奋感。紧接着,教师再出示思考题目:农民伯伯给我们摘了12个苹果,这里有四个小朋友,请问每个小朋友的篮子里可以放几个呢?然后,让学生自发讨论,再把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比如,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妈妈平时在家里分水果或零食的场景,于是打算把每个篮子放一个,再把剩下的苹果按照之前的方法依次放入篮子中,直到放完为止。这样每个篮子就能放3个苹果了。最后,教师可以对这种平均分配的方法进行点评,再启发学生其实有比这个更方便的分配法,那就是除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体验知识生成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教师在教授新知识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实现数学课堂上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首先,在小组分组上面,应该实现组员的合理配置,以充分尊重学生自愿为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进行综合评定,达到各小组成员能力的均衡搭配。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明确好每个人的责任和角色,让每一位成员都能获得一种参与感。
最后,就是要对学生有信任感。尤其是教授新知识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参与探究的方式来体验新知识的生成,从而拉近数学和自己的距离。
例如,在教授“平均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各个小组自己动手操作,看如何把50根小棒分给小组的6个成员。有的小组是1根1根的分,有的则按双数2根2根地分,大家都采取了最普通最简单的办法,但是比较费时间。这时,教师不应该急于点评学生的分配方法怎么样,而是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如何分会更节省时间。而分到最后,还剩下2根多余的,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如何处理多余的2根。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多余的2根分给小组的任何两位同学,但学生们会立刻反对这个提议,认为这样不公平。而这就教会了他们什么是“平均分”了。所以,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让他们大胆探究、坦诚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能力的提升。
三、模拟课本知识,有效设计练习
在数学课堂的练习环节中,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模拟教材练习、合理有效地设计练习内容。一方面,练习的内容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可以通过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来进行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或实践练习。
比如,在学习《认识角》的内容时,当学生们都普遍认识到各种“角”的含义及特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在纸片上剪出角的形状,以体验“角”的直观形状。
其次,小学数学的课堂练习还应该具备触类旁通的特征,注意调动学生的已学知识,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和复习新旧知识。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除了要让学生巩固好三角形的所学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复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内容,达到优化练习的效果。比如教师在课前准备了一些三角形的模板,通过三角形的拼装,组成各种不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学生明白了三角形和正方形及长方形的关系。
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分组拼装,在自己动手拼装的过程中,亲历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即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而且也建构了具体的正方形和长方形乃至于三角形的图示。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体验中,对于三角形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和牢固。
小学生对于色彩很敏感,所以教师在准备教具的时候,要注意色彩的搭配,给学生一个感官视觉上的刺激,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离不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思考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目标,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依托,设计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
作者:王维萍 来源:知识文库 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