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经历探究学习,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精彩

发布时间:2016-07-02 11:24

  新课标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在小学课堂中,教师需要搭建探究平台,积极营造探究学习氛围,探寻探究的有效策略,真正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从而通过学生品析、感悟,真正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推促课堂精彩生成。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来说,更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有效营造探究氛围,有效搭建探究平台,尽可能让学生从旧有知识出发,不断强化思维训练,通过重构数学模型,真正让学生全程经历探究学习过程,从而不断提升数学课堂精彩。

 

  一、营造探究情境,搭建探究学习平台

 

  学则须疑,对于学生来说,问题才是关键,毕竟他们抽象思维不太发达。因而在小学教育课堂上通过具体问题导入,让他们的思维在问题具体解决过程中进行思考。这是一个不断打破学生旧有认知,重新建构新知的过程。因而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尽可能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搭建探究平台,激发学生探究参与意识。

 

  1. 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内容相对抽象,因而教师更需要在导入过程中尽可能搭建问题平台,激发学生探究热情,从内心里激发他们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具体的数学问题探究活动过程中,为进一步探究做好铺垫。比如针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这一课导入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曹冲称象故事情境,通过多媒体呈现,在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抛出问题:为什么可以用石头称出大象的重量?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从而自然而然地投入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为课堂顺利教学奠定基础。

 

  2. 引导猜想。猜想是探究的前提。牛顿也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得不出伟大的发现。针对数学课堂,更需要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教师可以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先行假设,然后进行探究求证,这样就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比如针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教学,教师可以从复习旧知开始,引导学生思考有关除法中商不变规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点,然后提问:同学们,分数与除法有着这么密切的联系,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这样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从而引导学生发生知识迁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重点让学生根据猜想进行探究,这样不仅可以获取学习方法,而且还能据此加深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推促课堂精彩生成。

 

  3. 推促思考。创设问题情境,只是铺垫,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教师需要认识到这一点,需要意识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才是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关注情境创设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发挥思维迁移作用。比如针对《找次品》这一部分内容,笔者就曾设置三瓶口香糖,其中一瓶少了几颗,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怎样把这个少的瓶子找出来?在这个现实问题情境中,主动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根据重量的不同,结合生活的经验来,这样自然而然就为下面找次品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强化探究经历,营造体验感知过程

 

  数学,虽然有点抽象,但是却能锻炼学生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是认知、体验和感悟。因而针对数学课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儿童天性,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历探究,从而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真正实现探究作用的最大化。

 

  1. 强化建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相对而言,学生探究需要一个过程,因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先从简单问题开始,逐步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会猜想、观察以及操作验证,最终进行推理和交流得出结论。通俗地说,这一过程属于学习建构。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强调探究,并不仅仅让学生放手去做,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建立探究建构去自主完成探究过程。例如,25个人聚会,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需要握手多少次?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2人开始,然后逐步增加人数,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感知并且发现规律,最后进行知识内化,推促理性思考,从而最终提升思维品质。

 

  2. 强化体验。体验不仅仅是理论体验,对于学生来说更需要感知体验,这是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直接理解的最根本途径。而感知体验对于小学生来说,需要的是实践,是动手。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搭建平台,创造探究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有助于学生在直观上去理解,还能推促学生深层次理解,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比如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切橡皮,一刀会得到面,两刀会得到边,三刀会得到顶。在这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切一个长方体,需要几刀?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升他们兴趣,而且还能推促他们立体思维形成,在自主探究上建立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概念,由此推促对课堂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3. 强化合作。虽然学习具有个人鲜明的特征,具有每个学生独特的思维,但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意识到合作也是一种更好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可以采取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的形式推促课堂探究形成。在合作探究中,通过合理分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生成课堂精彩。比如典型的问题:500千克大豆可榨油180千克,2500千克大豆可榨油多少千克?针对这一题目,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组织讨论,然后小组归纳,尝试解答,这样在探究摸索中就会形成倍比、比例解等多种思路。而课堂自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生成精彩。

 经历探究学习,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精彩

  三、提升探究深度,强化学生对话启智

 

  在课堂上,对话是最主要的交流方式。它不仅是学生进行学习输出的主要途径,更是教师了解学生具体学情的主要方法。因而教师需要重视对话,在关注问题情境创设的同时,尽可能通过师生对话交流拓展学生思路,指引学生探究方向,从而把学生探究活动推向深入。

 

  1. 重在启发。传统教学强调灌输,虽然时间短,效率高,但是却属于速成,学生只会机械运用,缺乏融会贯通。在探究活动中,强调通过对话,通过启发引导,点拨学生思维,不仅可以在学生探究遇到问题时能够指引方向,而且还能在学生探究走上岔路时及时纠正。比如针对平行四边形判断其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想,然后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质疑。很显然,课堂会出现两种看法,这时教师就需要积极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折来验证,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定义进行验证,如此引导,学生自然对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就有了很深的理解。学生也容易突破课堂教学难点,容易推促课堂精彩生成。

 

  2. 重在追问。对话虽然是师生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但是为了推促学生进一步思考,教师就需要不停追问,这样一来可以再次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能够围绕课堂教学重点进行思考;二来也能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精彩不断呈现。比如针对认识乘法这一课,教师先出示题目,有5组小猴,每组2只,请问一共有多少只猴子?针对这一提问,教师可以提问并且不断追问,你是怎么计算结果的?是一只一只加的还是?这样不停地追问,从而让学生了解从加法到乘法之间的过渡。

 

  3. 重在点拨。相对而言,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这种点拨与引导不同的是,点拨语言很简洁,教师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要点在点子上,而引导则强调循序渐进,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思考。比如让学生画折线统计图,就可以先放开让学生尝试自己画,然后让学生直接展示,教师再根据学生作品,进行点拨,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着重提醒:为何要标数据?需要不需要直尺?这样教师一个个点拨,自然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总之,课堂上只有让学生不断地经历探究的过程,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精彩。不过,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探究方法虽好,但是最根本的还是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尽可能让探究符合课堂需要,而不能为探究而探究。

 

  作者:高涛 来源: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65

上一篇: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历史知识教育反思

下一篇:利用项目学习深化小学科学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