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运用教学情境,优化“品社”课教学

发布时间:2016-07-12 09:52

  小学教育品社课中有丰富的情境资源,品社《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本文据此就品社课教学情境创设概念内涵、主要类型、运用原则和基本方法,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以达到优化品社课教学的目的。

 

  《品德与社会》是以中高年级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社会性发展的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是其基本特性,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是课程的重要目标。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实现课程目标呢?《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中明确建议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笔者在认真学习、解读《课标》这一建议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就教学情境创设与运用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探索,以达到优化品社课教学的目的。

 

  一、教学情境的概念解读

 

  情境即情景、境地,指具体场合的情形或景象。教学情景则指与教学内容有一定联系的,能激起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诱发学生一定情感或丰富学生认知视野的具体、生动、形象的场景,使学生的学习能指向相关学习内容,从而为有效学习做好铺垫。

 

  能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情境是丰富多彩,因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时空、人、物、事件、活动都是构成具体场合的情形或景象。因此可以夸张地说情境是无所不包的,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情境也是丰富多样的,只要我们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放眼周围环境,就可以从大到自然环境、社会活动小到家庭生活、学校学习,来撷取具体生动场景,为课堂教学服务,从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诱发学生积极情感,丰富学生认知视野等重要功能,以达到促进课堂有效学习,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品德与社会》学科教材内容十分广泛。三、四年级的学校、家庭、社区,五、六年级的国家和世界,涵盖过去、现在和未来,包含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发展,无不以具体形象场景作为内容载体,引导学生去感知、理解、联想、想象,从而丰富认知,启迪思考,感悟道理,体验情感世界,养性修身,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所以《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情境不仅具有重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类型

 

  品社课教学情境虽是丰富多样,但也是有章可循,它的创设可以分类概括,以适应不同教材内容的需要,避免盲目性。

 

  1.从情境表达的内容指向区分。品社课的教学情境可以分为各种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情境、社会事件情境和校园学习情境等。

 

  (1)各种自然环境是反映人类周围存在的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情境。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家乡,了解祖国不同地区人们的家乡的面貌,就包括家乡的自然环境,感受高原、盆地、丘陵、平原、山区的美丽景色,名胜古迹等。这就可以创设图像、视频等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激发浓浓乡土情。此外,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祖国山和水》中《我的祖国多辽阔》、《江山多娇》、《祖国的宝岛台湾》,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中《蔚蓝色的地球》、《美丽的地球村》,都可进行自然环境的创设。

 

  (2)生产生活情境是反映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活动情境。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中引导学生了解人每天衣食住行所需物品的生产活动,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变化发展和作出贡献,这就可以通过参观访问的活动情境创设或图片、视频的媒体情境观察或生产生活活动模拟情境,来丰富学生认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3)社会事件情境。社会事件包括古今中外各种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尤其是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六年级的鸦片战争、中国共产党成立、红军万里长征、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等,可运用参观纪念馆、展览会以及创设图片、视频等情景,让学生了解历史,丰富认知,激发敬仰英雄、革命前辈的高尚品质,继承光荣革命传统的真挚情感,明确努力方向。

 

  (4)校园学习情境。校园学习活动是小学生最经常接触的活动,日常校园活动中的行为规范要求师生、生生交往、课堂学习及课外活动情境等,都对小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第二单元《我在学习中长大》等,都可以运用校园学习生活的模拟表演情境、现场观摩情境、辩论情境、游戏情境以及是非判断情境等来引导学生理解校园学习交往等行为规则、活动要求,从中明辨是非,感受文明礼仪,激发崇尚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的情感,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2.从情境表现的方法方式分。品社课的教学情境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情境有共同点,包括实物、模型、图像、表格、相片等静态情境,表演、游戏、操作、现场观察、访问等动态情境,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的视频情境等,形式丰富多样,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情境的特点不拘一格,灵活选择运用。

 运用教学情境,优化“品社”课教学

  三、教学情境的运用原则

 

  有效运用教学情境,优化品社课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运用教学情境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这个目的不仅如《课标》中要求的是为了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而且还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明辨言行是非,思考道德言行指向,激发学生积极情绪情感,从而充分发挥教学情境的功能,提升教学情境运用的价值。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共欢乐》第三节《分享的快乐》教学中,可以先运用游戏式情境-“交换心爱的东西,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同伴间分享的快乐情感,明白共享能增强友谊的道理。而后运用图片式情境-“谁做的对,鼓励学生思考、判断,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分享、互助等良好道德行为的引导,目的明确,教学情境的运用就能聚焦学生的思维指向,避免情境有次要和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真实性原则:品社课的课堂教学是充满思想品德正能量的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了解、感受、体验现实生活中的良好道德言行,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奠定扎实基础。因此,相关内容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尽量体现生活中真实的景象,尤其是真实的少年儿童生活情景,避免假象给学生带来困惑与质疑,甚至产生负面的心理阴影,这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中,教师创设班级规则的情境让学生思考讨论,必须是班级已有的规则,不能提供班级里不存在的虚假而拔高的要求,那样讨论起来会让学生产生造假的不诚实的印象,虽然强调的规则,却产生违背诚信道德的负面影响,这实质是无效的情境,难以发挥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引导的教育价值。

 

  3.形象性原则:情境的教育引导价值,除了情境内容的道德启迪引领因素外,情境展示形成的形象、生动、活泼也很重要。生动形象的情境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会引发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知,从而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因此,类似场景表演、角色扮演、游戏竞赛、模拟辩论的等情境备受学生关注,能充分发挥活跃课堂气氛,营造情感氛围,诱发积极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功能。

 

  4.多样性原则:情境本身丰富多样的。情境展示的形式也应该丰富多样,而且要努力与情境的承载的教育内容相匹配。一般来说,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尽量用表演、扮演、游戏、操作、模拟等活动型情境来具体展示。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中感受生活中的快乐的各种情境,走出烦恼中的情境,多对生活笑一笑善于排除烦恼的情境表演或情境游戏都会产生激趣、启思、引发情感共鸣,从而深思行为指向的良好效果。

 

  而不少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时空差距较大的情境,如古今中外的社会历史事件,祖国各地、世界各地的风光名胜、风俗习惯、民族风情等情境,只能运用各种媒体(如照片、图片、文字介绍)和现代教育技术视频等形式来创设情境,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认知,启迪学生思考,效果更为理想。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都是中华儿女》整个单元学习内容,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等学习内容,可用多样的照片、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欣赏、体验,从中达到丰富社会认知、开拓知识视野、体验社会生活多样性的目的。

 

  四、教学情境运用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也适合教学情境的运用。在品社课教学中,运用教学情境可以有很多方法,教师首先要掌握如下基本方法,而后因材(教材内容)、因生(学生特点)、因条件(学校实施条件)而灵活选择运用,以达到得法的目的。

 

  1.观察发现法:即运用静态的图片、视频或文字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发现情境中内容的特征(如自然环境特征)或发现情境中行为的类型,从中引起思考。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的第一节《蔚蓝色的地球》,就可以通过创设世界地图、地球仪以及从太空看地球的视频等情境,引导学生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多角度观察发现,形成对地球这个人类家园有关特点的初步感知,从而丰富认真,激发热爱人类家园的情感。

 

  2.辨析判断法:这是运用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辨析判断情境中展示的现象或行为正误、美丑、善恶,进而会说理分析,来提升学生道德判断与辨析能力。从而进行正能量的道德引领、运用于这种方法的情境形式,可以是动态的角色扮演、行为模拟,场景表演,也可以是静态的图片、照片、视频等。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的《学校规则面面观》教学中就可以运用图片或表演等情境,引导学生辨析判断同学们在校园生活中的各种行为符合或不符合学校那些规则要求,从中发挥情境促进学生明理的功能,进而增强学生遵守规则行为的自觉性。

 

  3.模拟表现法:这是在学生辨析判断基础上运用情境引导学生模拟表现(或表演)道德行为的方法,可以发挥情境的导行功能。比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第三节《我能做好》中家务事怎么做,就可以在观察视频情境基础上引导学生模拟做家务事,如扫地、整理房间、抹擦桌椅等,让学生既学会做家务事,又感受做家务事的辛劳,从中养成保持家居卫生等良好行为习惯。

 

  4.讨论、辩论法:这也可以是在学生对情境观察发现或辨析判断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情境中的现象或行为好还、正误。美丑、善恶进行不同角度的讨论,分析原因或进行不同观点的辩论,各抒己见,以培养学生道德、观察判断能力或道德行为分析思考能力,乃至道德价值的理解表达与想象能力,从中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这在高年级品社课教学中可以有计划、有预设、有准备地开展,以提高讨论、辩论的有效性。例如六年级下册在《我们共同的世界》中围绕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这一话题,可以运用视频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现代科技开发了环境也带来环境污染这一情境或现代电视、电脑、手机等科技产品对人们尤其对小学生带来的不同影响,或小学生运用电视、电脑、手机的不同行为和利于弊等展开讨论或争论,从中思辨正误,正确导行。

 

  5.概括归纳法:这是运用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或辨析判断基础上对情境中反映的现象或道德行为进行分类、概括、归纳,进而形成道德行为规范,引导学生自觉学习遵守,从中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活中快乐》第二节《走出烦恼》这一内容,可以运用表演、图片或视频等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的基础上,启迪学生思考,对常见烦恼及正确对待各种烦恼的方法进行概括归纳,以对学生产生激思、导行的教育功能,从而提升教育效果。

 

  总而言之,品社课教学创设情境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只有了解品社课教学情境的类型,运用教学情境的原则,灵活运用教学情境的有效方法,才能使品社课堂显得生动活泼,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情境,激趣启思、明理导行和丰富道德情感体验的功能,从而优化品社课教学效果,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

 

  作者:陈孙义 来源:亚太教育 201619

上一篇:人本观念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下一篇:略论汉字研究成果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