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卫生要求
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身体发育正处在最旺盛的时期,其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进入青春发育期,身体变化更加明显,因此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时,必须符合学生的卫生要求和身体机能特点,采用合理的手段和方法,才能有效增进学生的健康,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身体体质。
一、中小学生体育教育的卫生要求
1.培养学生正确的坐、立、行的姿态,并经常变换体位。体育锻炼应侧重于基本姿态和基本技能练习,避免脊柱弯曲、肢体发育不均的现象,特别是儿童阶段更应重视正确的体态培养。
2.加强学生眼保健操练习,可消除眼睛疲劳,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提高眼睛生理机能,避免近视。
3.注意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如田径、球类、武术、游泳等练习,教师要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使学生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上均衡发展,不能偏颇。
4.要了解学生各年龄段的生理特点,注意敏感期素质的重点发展。一般来说,儿童10岁是发展柔韧素质的最佳时期;5—6岁是体操、武术、游泳等项目发展的最佳时期;10—12岁是发展速度、力量素质的最佳时期;7—14岁是耐力素质发展最佳时期。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各项的身体素质。
5.教学时,教师要慎用负重练习和过多的跳跃练习,时间不宜过长,次数不宜过多,避免下肢负荷过大,从而使骨化提前,影响身高,而应多做一些悬垂和引体向上练习。
6.教学中,教学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和具有趣味性,多穿插一些小型比赛,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过度疲劳。
7.由于学生的心肺功能和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教学时应发展有氧能力为主的活动,如跑步、一般性球类活动等,运动量安排适宜,心率控制在125—155次/分之间,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节奏等。
8.加强学生膳食指导,强调膳食要全面,并多吃含钙、磷的食物,有利于身体骨骼的生长发育。
9.由于学生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教学时教师应运用明确的语言和正确的示范,增进教学的直观性。
10.教师应注意对青春期女生经期锻炼的指导。在此期间,不应完全停止锻炼,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剧烈运动和腹部运动。
二、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运动卫生要求
1.个人卫生要求:上课时教育学生讲卫生,不随地吐痰,以免附着在球上或其他物体上,沾在手上;不乱丢乱扔,保持运动场清洁卫生。运动时穿运动服和运动鞋,随身钥匙、小刀之类物品放好,避免发生损伤。
2.场地器材卫生要求:教学前检查场地有无石块、瓦片、碎玻璃等杂物,以防运动中发生损伤。此外,夏天运动场注意洒水,以免尘土飞扬;冬天及时清理场地积雪,避免上冻结冰,滑倒造成伤害。
3.运动卫生要求:(1)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使身体机能处于最佳状态,准备活动以轻微出汗为宜;运动前不宜大量饮水,避免增加腹部负荷,影响呼吸,不利运动。(2)运动中不宜停下大量饮水,因为水不能立即吸收,宜导致肚子难受,加重心脏负担,造成身体不适。如因出汗过多,运动中可采用少量多次补水法,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3)运动后也不宜大量饮水,因为运动后身体消耗大量能量,人体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而大量饮水会冲淡胃内的消化液,影响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另外,运动后不宜饮用大量的冰水,这样会刺激肠胃道,引起腹痛或腹泻,同时运动后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会使扩张的皮肤、血管收缩,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4)运动结束后,要做好放松活动,不要立即停下,特别是中长跑后,骤停可使扩张的血管失去肌肉的挤压作用,加之重力作用,使大量血液滞留于下肢,造成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易导致重力性休克。(5)运动后不宜马上就餐,要等循环机能和呼吸机能恢复稳定后,即30分钟后才能进餐,剧烈运动后40分钟再进餐,否则会引起消化系统紊乱。另外让学生注意进餐后不要马上去运动,更不能做剧烈活动,这会损害消化系统功能,同时增加胃肠道和心脏负荷,造成身体不适。(6)夏季运动要选择早晚凉爽时期进行,不宜在炎热的天气下进行,以防中暑;此外夏季是游泳运动的好时机,要教育学生下水前做好准备活动,如慢跑、伸展运动,用水浇脸部、胸部、关节处,防止突然下水身体受刺激发生抽筋现象,教育学生患有红眼病、沙眼等传染病和心肺、肾脏疾病的不能参加,以防传染别人,加重自己病情。游泳结束后,立即用干毛巾擦干身体。如果耳朵进水,采用蹦跳法排出,即右(左)进水,将头偏向左(右),双脚原地跳几下,就可将水排出。(7)冬季运动注意防寒保暖,出汗时要逐渐减衣,不可立即脱下穿单薄衣服。运动结束后,要立即穿衣,防感冒。另外,冬季运动不宜张大口呼吸冷空气,可采用鼻吸口呼或微张口呼吸方式,减少冷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
作者:宋家新 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19期
上一篇: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掣肘与前瞻
下一篇:当今时代小学教育作用与教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