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小学教育刍议
西藏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导致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足,这些因素极大的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民族地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和谐发展是我国目前最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就西藏地区小学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得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自治区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援藏省、市、自治区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经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西藏地区的小学教育已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受地理环境及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西藏地区的小学教育状况与其他偏远地区相比是相对滞后的。
1.西藏地区小学教育现状
西藏自治区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民族地区,农牧业人口占86%。1998~1999年度农牧区小学(学校和教学点)占了整个自治区小学总数的 95%,另外1998年全区35.4万在校生中近90%的中小学生也在农牧区。西藏农村的教育能否适应农牧业发展的需要,能否适应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最终能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直接关系到西藏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中国自2007年起, 开始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 政策, 这预示着中国义务教育真正免费教育时代的到来。其实, 中国西藏自治区的农区与牧区,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 就实行了义务教育的免费教育, 即“三包”(包吃、包穿与包住) 政策。根据西藏教育部门统计,1990年西藏中部18个县(市)(拉萨市城关区、墨竹工卡、林周、达孜、堆龙德庆、尼木、曲水、山南贡嘎、扎囊、乃东、琼结、桑日、日喀则市、谢通门、南木林、江孜、白朗、拉孜18个县市)共有小学(包括教学点)1043所,专任教师3691人,在校生73561人;共有中学23所,在校生13340人,专任教师125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在校生巩固率都比较低。除城镇外,县以下小学入学率大多在70%以下,如尼木、曲水、墨竹工卡、谢通门县等分别为41.6%、40.6%、44.9%、43.5%,而南木林县仅为37.5%。大多数县巩固率只在85~95%之间,而南木林县只有25.8%。到2012年西藏地区小学在校生人数292016人。西藏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2012年已达到99.4%。
2.西藏地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起点低基础差、发展环境不利,需要国家采取“扶持性”的政策
旧西藏教育的落后性,造成西藏现代教育的低起点和薄弱性,只有在国家的帮助下,才能尽快缩小与全国的差距。和平解放前,西藏教育基本上处于以贵族教育为主的寺院教育阶段,地方政府中没有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旧西藏教育主要有寺院教育、官办学校和私塾三种教育形式。喇嘛寺院既是学习、研究佛教经典和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传播社会文化知识的主要教育机关。官办学校和私塾不仅数量少、规模小,而且教育设施简陋、教学方式落后,教育内容陈旧。 1951年前,西藏有官办教育机构20所,私塾90多所,在校学生不超过2 000人。儿童入学率不足2%,文盲、半文盲占全区人口97%以上。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在政治上实现了平等,但在教育发展方面,却不能与全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西藏教育只有在国家的帮助下,才能尽快改变历史上遗留的落后局面,缩小与全国的差距。
2.2 经济滞后的限制
和平解放促使西藏在生产关系上发生了跨世纪的飞跃,经济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等诸种原因,西藏至今仍是我国经济最落后的省级行政区。西藏经济的滞后局面,严重制约教育的发展。2003年,西藏自治区国民总产值184. 50亿元,财政收入8.14亿元,而当年的财政收入支出达145. 9亿元。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国的58%。西藏的这种财政状况,导致区政府难以对教育进行足够的投入,企业赞助教育能力有限,农牧民拿不出更多的钱办教育。
2.3 部分地区的基础教育发生“断层现象”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农牧区的“三低”,即学龄儿童人学率、巩固率和合格率比较低。究其原因,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应付层层的考试,一些农牧区中小学的课程设置,除了必考的科目外,音、美、地理、劳技等课几乎不开,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再加上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从而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厌学、惧学,进而流失。此外,农牧区中小学地处偏僻,图书少,信息闭塞。所以,一方面是学龄儿童人学率低,或处在农牧闲时上学,农牧忙时回家劳动的不稳定状态;另一方面是年级越高学生越少,年龄越大学生越少。
2.4 教师素质不齐,缺乏骨干教师
西藏随着一大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援藏教师的内调,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师资断层现象。而八九十年代上岗的青年教师存在着水平高低不齐、上岗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由于个别老师的学历和水平低,所以,教师上课条理性差,不注重教学方法,教材的重点、难点掌握不好,教学内容容量太小;教学的检查与评价手段随意性强,缺乏科学和严格管理。
2.5 教育管理机构人员少,教学管理比较薄弱
目前,西藏教育管理干部队伍还很薄弱,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比较滞后,尤其是部分县、乡等教育部门和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管理干部素质不高,业务不熟。还有许多县的文教局(科)的人员配备尚不完备,有的县只有二三名干部。有的县的文教局(科)长兼职太多,不能把全部精力用于抓全县的教育工作上。由于种种原因,每年都要出现的严重季节性失学、辍学以及平时无故旷课的现象,打扰了农牧区小学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6 教育观念、意识滞后,部分农牧区对教育的战略意义认识还不够
由于西藏部分农牧区经济不发达,生产方式落后,生活水平较低,人们基本上还忙于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质需求上,教育意识整体仍有些淡薄。同时,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由于种种原因缺乏对教育地位和作用的宣传,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意识不强,社会办学力量很小。现代先进的教育观念意识并没有植根于人民心中。当地人们的普遍观念认为,让子女上学是为了当干部、找铁饭碗,并不清楚义务教育是为了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加之各类学校的教学质量没有明显改善,每年农牧区小学毕业生考上内地西藏班和初中毕业生考上中专以上学校的学生不多。因此,还有些农牧民不愿意把小孩送到学校,极大影响了适龄儿童的人学率和中学招生的任务。
3.西藏小学教育发展的对策
3.1 转变办学观念,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积极推行素质教育
已有研究显现: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影响西藏中部(林周县等)农牧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1998年以前,县教育部门、学校、老师、农牧民家长,都把眼光盯在考试和升学两大焦点上。教师以考试为中心组织教学,以升学为中心教学复习。但是,小学生年年统考的分数并不好,考试合格能升入初中的学生也为数有限。绝大多数小学和初中毕业生都面临着回乡务农的问题。因此,在家长的眼里,自己的孩子上了6至10年的学,结果并没有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什么好处,这种想法很自然地在农牧区滋生了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
近几年,随着义务教育法的广泛宣传和实施,广大农牧民群众对义务教育的意义已经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农牧民愿意把小孩送到学校读书,只是希望他们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能更多地学习一些适合农牧区的谋生手段,多掌握一些农牧业的实用技术。
3.2 教育行政要处理好领导统筹与服务指导的关系
西藏教育发展总体水平仍然偏低,教育结构不尽合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还很大,教育统筹任务重。这都需要政府部门加强领导统筹能力,协调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目前,对于西藏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而言,行
使领导职能并无太大问题,关键在于加强统筹能力,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
3.3 关注西藏牧区小学教师的生存环境,提高教师待遇
西藏牧区小学教师工作环境艰苦,但是工资待遇普遍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很多教师已经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极度疲劳,职业倦怠感严重,教师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普遍不满。因此,地区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都应关注藏区教师的生存环境,切实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水平,为教师创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西藏地区高寒缺氧,自然环境特殊,再加之教师们的工作量大,建议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建立起藏区教师身体健康年检制度,依法保障广大教师的身心健康。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心理疏导,建议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帮助藏区学校设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室或心理健康咨询信箱,进行心理疏导,并将教师身心健康教育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促使广大西藏地区教师学习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学会自我调适,提高教师身心健康水平。
作者:魏晓红 来源: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4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