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小学教育创新的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16-12-07 14:21


教育部组织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使这一理念得以贯彻,教育部袁贵仁副部长指出:“在当前教师教育发展的诸多工作中,培养和培训适应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新型教师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m显然,作为新兴的培养本科学历层次小学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研究如何构建创新教育模式,在教师教育中进行教育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一、小学教育专业创新教育的内涵


小学教育专业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应该从以下四个层面展开: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教育真谛的精神


虽然在大学本科阶段要求学生取得“原创性”的成果还不太现实,但是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在学习过程中不再被动、盲目和单纯地记忆某些知识,而是要善于研究这些知识是怎样产生的,从中掌握科学发现的一些规律。


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和解决未提出过的或尚未解决的问题和难题;勇于进入新的研究领域中去解决新的问题;坚持科学精神,确立崭新的科学观与教育观,向传统的、陈旧的思想观念发起挑战。


2.培养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的能力


我们现在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奉行“以学科为中心,对事物进行分割教育”的师本培养模式。然而,自20世纪中期以来,科学在经过高度分化之后,日趋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门类科学的概念、方法和观点,将在更深层次上相互交叉和渗透。我们正迎来一个科学高度社会化、社会高度科学化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只有将高度的人文素质与高度的科学素质融于一身,才能有所创新。因此教育在这个层面上要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与创新,要使学生具备既能把原来学过的知识融合起来成为一种综合知识,又能把一种知识拆分成几个部分,然后以创新的形式将这些部分重新联系起来,成为具有新特征、新功能、新内容的知识,并物化为新的实际的产品或新的理论与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当今时代已经经历了从“小科学”向“大科学”的转变。这种转变是科学规范与社会规范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得大科学时代的科学知识体系越来越明显地表现为一种有结构层次的自组织系统。这种自组织特征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可以不依靠生产和社会需求而由其自身的认识逻辑的发展产生新知识。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大多还停留在由18世纪启蒙思想为主体构建起来的方法论框架上。这种方法论有两个特征,一是分析重建法,二是经验的原则。这种方法论在历史上曾极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但现代科学的发展已表明了分析重建法的局限性,它已不再完全适合于科学的继续发展。而新的方法论特征是以整体生成和经验原则为框架的。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要特别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建立起新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4.培养学生将新思想、新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创造新价值的能力


我们的创新教育,不仅要看重创造新思想、新知识,同时也要看重新思想和新知识如何运用,并且创造出新的价值。因此如果创新教育只停留在前三个层次上而不注意引导学生的实践,那么就无法提高学生们的创新品质;如果学生不善于以新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解决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并不断增强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竞争协作能力,那么,创新教育的过程就无从完成,创新教育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创新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培养实践能力提髙到创新是否有效的高度来认识。


实施创新教育的这四个层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相互间存在着一种协同作用。因此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也要运用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整体运筹。


二、教育创新实践


反思传统的师范教育,可以说在教育模式上是保守的,在教学方法上是死板的。有人把这种教育模式归结为“三型三性”,即封闭型、重复型、记忆型与专制性、权威性、统一性。很明显,这与现代教育的开放型、创新型、思辨型与科学性、民主性、多样性的观念是相悖的。


1.建立“综合性、研究性、体验性”三位一体的师范教育培养模式


大连大学师范学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以人为本,整体教育”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确立了“综合性、研究性、体验性”三位一体的创新教育模式。


所谓综合性教育模式,是考虑到培养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是不可能只以一门单一的主干学科为支撑,必须通过多门学科综合作用才可以完成。即学科与学科之间需要综合,同一学科内的各部分内容之间需要综合,理论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需要综合,课堂内学习和课堂外的研究需要综合。表现在培养目标上,我们也并不直接对口培养小学某一学科的教师,如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等,而是要通过综合性教商模式,真正把教育目标从以培养学生们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为主转化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来,把对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转变到教师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来。


所谓研究性学习模式,实际上是综合性教育模式的拓展与延伸。我们设计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主张从学生的自身、社会生活以及未来所要从事的教育活动中选择问题,其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和现代教育,旨在强调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而不是单纯地把学科知识作为核心内容。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充分调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并为其个性发展创造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又表现了自主性、整体性和开放性三种特性。自主性是将学生需要、兴趣与动机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挥创造空间,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研究。整体性体现的是研究性教育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当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自然世界和教育现象等等,使任何主题的研究都充分体现个人、社会、教育、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开放性则将研究性教育目标设定为开放的,教育内容是开放的,教育时间是开放的,教育评价标准是多元的。以使学生在研究性教育模式下得到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新表现。


所谓体验式教育模式是基于“创新之根在实践”W这个命题上设计的。毛泽东同志曾讲过:“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里,发现、证实和发展真理就是创新。所以,整个创新的过程,无不与不同形式的实践相联系,创新最终也要以不同的实践形式来完成、来体现。因此,我们确定了“以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为主线贯穿始终”的教育策略,让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去体验小学教育。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体验为人、为师的道理,从而内化为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素质;在教学与教育管理方面,经过“认识一体验一再认识”的反复循环,会内化为“智”的素质,表现出很强的教育教学及管理能力。而这些都不是老师所能教得出来的,也不是从课堂上和书本里所能学到的。


2.以教育体验课程和“两个学校”为载体


“两个学校”是指“假日模拟学校”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假日模拟学校是大连大学师范学院的一个创造。我们事先跟小学取得联系并与小学的上级主管部门沟通之后,利用小学生放暑假时间,请小学校长和老师们回家休息,由师范学院的学生们模拟担任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班主任、课任教师等出面组织小学生们上课和活动。为了不干扰小学的正确教学秩序,假日模拟学校的教学活动皆以综合性的素质教育为主。例如,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们组织学生表演语文课本情景剧。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小学生们深刻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自己设计台词,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述(语文课的要求),学生们要自己制作表演所需要的“头饰”(美术课的要求:),要自己配上。音乐,用歌声进行表达(音乐课的要求),在排练和表演过程中,要相互配合,体现团队精神(思想品德课的要求)等等。这种课程,要求“老师”们必须多才多艺。在数学课上,“老师”们经常组织一些趣味数学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活动,以拓展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例如,他们让学生们用6根火柴棍摆出4个等边三角形。学生们开始都在平面上摆,怎么也摆不出来。后来,在“老师”的启发下,终于有学生从平面上的思维跳到了立体思维,摆出了个正四面体。孩子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学习兴趣大增。在模拟学校里,“校长”和“教导主任”还要经常地组织“教研活动”;班主任”要组织主题班会,要家访;“总务主任”要组织大家釆购粮食、蔬菜,安排大家自己烧饭、炒菜。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师范生们创新、创新、再创新。学生们回到学校以后,他们的那种师范情结,对知识的渴望和创新欲望都得到了升华。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大连大学师范学院学习美国的师资培养模式而建立的。专业发展学校(PDS)的思想强调师范教育改革必须以学校为基础,致力于使学校成为教师工作和学习的良好场所。专业发展学校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建立“学组”,即通常由4〜5名资深教师、2〜3名大学教授、一些师范生、个别暂时参与的学科专业人员,围绕学校实际问题组成小组,通过共同努力来实施教育改革、设计组织行政改革方案、重新设计教师培养方案等,从而建立学校和大学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本着这种思想,大连大学师范学院根据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组织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里大学教师和小学教师以及师范生们共同研究一些热点问题。如师生互动教学、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等,很见成效。


3.以课题立项为牵动、以导师为保陣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究


这种研究既可以由指导教师出题,也可以由学生们自选课题,经过申报、答辩、审批等程序立项,并给以一定的经费资助。立项之后要经过开题、研究、提交研究报告、结题等程序。凡通过结题验收者,都可以计算学分。例如我们开展的“体验式教育在小学教育专业的理论与实践”、“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性别研究与小学教育'“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人类与自然”等等,学生们都做出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小学教育专业2001级的王秀等15名同学以题为“小学教育中性别差异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于2003年8月在“女性/性教育暨妇女/性别研究”国际系列论坛上发表演讲,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兴趣与称赞。大家一致认为,一些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就能取得这样的成果,真是了不起。国际著名性别问题研究专家李小江教授评价说:“师范学院这种创新教育模式值得肯定。”2001级的李新路等三名同学做的“体验式教育在小学教育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获得了大连大学大学生创新立项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级的杨迎雪等8名同学做的“人类与自然”课题研究成果,作为大连大学承担的辽宁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课题成果的一部分,获得了辽宁省教育厅和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联合颁发的辽宁省“十五”首批优秀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


在实施创新教育模式时,不论是在假日模拟学校里,还是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里,以及在各个立项了的研究课题组里,师范学院都十分重视发挥导师的作用。我们认为,在创新教育模式里担任导师,不同于一般的授课教师,他不再是居髙临下地指挥学生,而是在水平位置上指导学生;他不再是单纯地验收和评价学生的创新成果,而是要和学生一起评价创新的每一个过程,一起修正错误,共同前进。这样的导师,他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创新课题,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创新成果,更重要的是,能够用他们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为那些未来的教师们树立起可以效法的榜样。


作者:范希运,陈利平(大连大学师范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

上一篇:分析影响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质量的因素

下一篇:探析小学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评价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