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创新教育中存在的若干误区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创新教育也走进了所有的中小学校,走进了几乎所有学科的课堂。而小学创新教育的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的,往往是理论界“炒”得多,而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积极的少。这是因为许多人怪应试教育,首要教育教学质量,其次学生的实践活动太多。我认为这至少还不是问题的全部。创新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完全是水火不相融的东西,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对应试也是只有好处而没有什么坏处的呀。没有较强的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很难把“答案是丰富多样的”一篇文章做好的。一提创新教育就把目前的教育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予以全盘否定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实事求是的。广大小学教师在创新教育认识上存在着种种误区,是很值得注意和警惕的,下面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1创新潜力认识不足
创新潜力人人都有,小学生也不例外。我国创新教育的先驱陶行知先生的“人人都是创新之人”的观点就是这个意思。但许多小学教师对此缺乏起码的认识。比如:认为学生太无能,不能创新;学校生活太平凡单调,不能创新;学生太小,不能创新。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毋需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便一无贡献吗?”学生太小同样不是理由,“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的幼年研宄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陶行知先生还在其《创造的儿童节》一文举了小孩帮他这个留学生把诗句“大孩自动教小孩”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而更切合实际,把他的演讲词内“不是人”改为“木头人”而更形象具体两个身边的例子来证明学生是有创新潜力的。在小学5册有篇课文叫《狐假虎威》,教学时有学生提出:小狐狸靠聪明才智,使自己在强大的对手面前摆脱困境,保全了性命,为什么要说它是“狡猾”,而不说是“聪明”呢?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你能说这些不是创新思维的火花吗?还是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出创造之花、结出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2缺乏创新性质认识
陶行知先生把创造分为两种,一是“物质的创造”,二是“心理的创造”。对于后者,他举了《红楼梦》中的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船行到荷叶中去,这是行动;林黛玉提出李义山的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是思想;宝玉心中厌恶的破残荷叶,一变为可爱的天然乐器,是产生了新的价值。这种新观念的成立,就是“心理的创造”。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种“心理”主要包括知、情、意三方面的内容。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校学习,是为培养人才打基础,一般不进入生产领域。由于其心理发展水平,年龄与文化知识的拥有量,他们还不大可能进行有多大价值的“物质创新”,不大可能创造出多少物质产品来。因此,小学生的创新主要是“心理创新”,多表现为一种以简捷新颖和有效的方式,继承前人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特殊认识过程。布鲁纳说:“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能力更多地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求异思维方式和非常规的想象力,以及在学习上创新地运用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等等。它能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创新是有层次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曾把创新性分为“有特殊才能的创新性”和“自我实现的创新性”两种,我们通常称之为“社会化创新”和“个体化创新”。前者主要是指科学家、艺术家的创新,甚至包括专业人员在专业领域中的创新。而“个体化创新”则是个人以探索性的态度产生出来的个体水平的新经验,这种经验对他人而言可能不是新的,更不一定会得到社会的承认,但对创造者自己而言,是有意义的的,他自己能感到其存在的价值。显然,小学创新教育活动中的创新主要是指个体化创新,即小学生在自身心理水平上创造出一些“前所未有”的东西,其活动过程和结果在多数时候并不直接显示出社会意义上的创新价值。这种创新人人都可以有,没有什么神秘的。试想,有哪一个儿童没有产生过自己从未有过的想法、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呢?甚至在儿童天真烂漫的幻想,令人讨厌的恶作剧中也不乏创新的因素。
3缺乏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识
很多老师往往认为创新是科技界和高等学校的事情。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创新要靠人才、靠教育,创新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应该努力做好创新的启蒙教育、基础教育,不失时机地培养青少年儿童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我国基础教育必须认真面对并积极研宄解决的问题。有人认为,学校培养出来的人绝大部分从事生产劳动,只有少数人从事高科技工作,从而认为小学不需要进行创新教育。这种认识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虽然大多数人不是搞发明创造,但生活在现代社会,就是一般的生活,也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可以说,没有创新精神,在现代社会就不能享受现代文明。所以,学校教育应该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主动地抓好创新教育,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小学创新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切实可行的。学生不仅有创新的潜力,而且有这种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已是一个发明者、研宄者、探索者。”研宄还表明,人的大脑在两周岁前基本完成发育,五岁前的脑重量已达到成人的95%。小学生正处在形成兴趣的最佳年龄段,所以,对学生身上的创新性的萌芽,要积极地、适时地按照创新性规律给以培养、扶植、拓展、开发、强化,不断提高创新个性素质。这既是创新教育的任务,也是青少年创造性心理潜能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
认识到了这些个误区,不再用“物质创新”和“社会化创新”作为主要价值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小学生的创新活动,对其创新潜力估计足了,也必然对小学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不再怀疑,进而有了创新教育的信心,在行动上也表现出自觉性与积极性。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能正确的开导利用创新教育,我相信新课程教育的实施会更加的完美,我们会为国家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曹新容(重庆市北碚区复兴龙王小学重庆400713)
下一篇:浅析音乐教学在小学教育的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