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12 13:05


第1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随着新课改在我国的广泛推行,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步伐逐步从各位教育研究者的呼声中走到了现实的教学工作中。但由于素质教育对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求有所提高,不如应试教学那样死板,所以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出现了很多问题。我认为,小学语文的素质教育应立足教材改革,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的开展,从而形成课内、课外一脉相承的教学体系,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语文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最基本的一个要素。语文学科,作为一个基础学科来讲,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感情,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某种角度来说,语文素质决定了人才素质的品格,它也是影响一个成长的主要因素。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从小抓起,注重在小学语文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人的素质结构不是单方面的,它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等。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课堂,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把教学语文知识和指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新教材的选材,都是经过无数个教研工作者不断的研究、挑选出来的精品,更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美文。因此,在每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情感,这些内容或是作者个人对自然感受的表露,或是个人智慧的结晶,或是爱国情怀的抒发,或是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它是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而教师要想让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到文章的精髓,就需要借助各种教学方式,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身临其境,与作者产生共鸣,把文章传递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理解。


(二)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加深。”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课文都要求学生能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而学生由于年龄小、认识少,所以有时不能与作者感同身受,所以导致朗读文章时敷衍了事,毫无感情可言。为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教授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内涵,提高阅读能力。这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教师的范读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的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可以学习正确的发音,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和适当的朗读速度,从而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一个良好的范读,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与作者的共鸣,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根据不同文章的内容,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加强学生朗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尊重学生,凸显人文关怀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不仅体现在课文的内容中,更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上。


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处处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不因他们的年龄而忽视他们需要被尊重的权利,并给以他们充分的信任,进而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人文性就是在一次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体现的。具体来说,在教学中,教师抛弃以往单调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组织各种丰富的语文学习活动,如互相讨论、片段表演、佳作展示、客观评价等等。教师要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开始一段内心的旅途,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在读中悟,在议中悟,在研中悟,在动中悟。其次,教师要利用风趣的语言、高超的教学艺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采取分层教育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四)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能力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在学习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智力,提高了能力。素质教育的理念倡导:研究的是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也就是要因材施教。小学语文教材是编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认真编写的,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因此,教师应立足教材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训练,并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有的放矢,使之各有所进。


总之,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也是袓国对奋斗在第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殷切希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进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时刻感到紧迫感和责任感,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作者:吴书仁(河北省任县大屯学区054000)


第2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调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无论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是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语文学科都有重要而又独特的作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小语教学的素质教育内涵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应试教育是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而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体现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它主张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质、文化修养的目的。


二、素质化小语教学的目标


对小学语文来说,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将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地渗透、贯穿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必须充分地指向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是确定素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素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必然是多元的教学目标,大体说来,可以分成这样三类:一是全面而完整的认知体系。这里不是知识体系而是认知体系。知识体系是客体,小学语文知识体系客观存在于小学语文的大纲和教材之中;认知体系是主体对于客体的把握。学生应当具备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体系的能力。这类目标是小学语文的核心目标,它是由国家规定并要接受国家和社会检验的。


二是一般学科能力。各门学科都有一般学科能力,而小学语文的一般学科能力更具有综合性和基础性。说它们之间有联系,是它们的相关程度很高,往往相辅相成;说它们有区别,是因为这种能力不等于认知能力。例如播音员朗读的能力、相声演员说话的能力特别强,但要他们考中小学语文知识未必考得过我们的学生。一般学科能力是不要考试的,但它们恰恰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尤其是自学能力和治学能力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三是动机、兴趣、态度、意志等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同时发生、同时发展的过程,两者相随相伴、贯穿始终。当然,认知和情感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认知主要解决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而学生在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时候,必然会有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产生愿意不愿意学、喜欢不喜欢学、相信不相信自己能学好的情感和态度。可以说,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决计找不到离开了情感的独立的认知活动,也决计找不到离开了认知的独立的情感活动。可是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注重认知,注重学生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而对学生的情感或者轻描淡写,或者熟视无睹,甚至采取雪上加霜的做法伤害学生积极的情感。目前有许多小学生不喜欢语文,也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有厌学情绪,这当然同各科教学都有关系,但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没有激发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实在是难辞其咎的。其实,认知和情感互为目的和手段。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应当通过长期的培养,使之人格化、品质化,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十分重要的方面。


三类目标归纳起来,素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应当是使学生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


三、在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在心理学上叫内驱力。它对推动学生积极思维、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乐知”才能“乐学”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认识到,兴趣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极为密切。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偷快地积极地去学习,调动自己的内在潜能,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学生对某一件事和某一项活动的兴趣越浓,与之相关的能力发展得就越快,因此在语文素质教育中要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问题。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时要多送给学生激励的话语,特别是后进学生,为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肯定他们的发言中的点滴优点。教育学生,学习是个相互交流和启发的过程,意见可能不相同,也可能不正确,这很正常。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同学即使错了,他们也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其次,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学生深入地读书,深入地理解课文是从问题开始的,而问题是否有趣,对于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我教学时,经常设计有趣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兴趣的办法还有很多,如巧设学习障碍、巧用板书、开展竟赛、设置小组学习,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等。教学时,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未来社会新知识的增长速度十分迅速,只有会学习的人,才能不断地吸取新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所以说,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是未来人才的重要素质。


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如果离开了或削弱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能力任务则难以实现,所以,要利用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以教师活动为主,以学生活动为辅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积极自学为主的教学形式。


具体到小学生语文能力,其实质就是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获得要靠激活学生的思维,长期的语文训练才能获得。在教学中,要非常注重学生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问题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能使学生心理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无问题”的状态,说明他思考不够,谈不上有主动性,更无创造性可言。


要教会学生在何处质疑;从哪些方面质疑,并最终学会解疑。质疑是手段,解疑才是目的。在教学时,容易的问题发动学生互相解疑,较难的问题引导学生解疑,这样就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使学生逐渐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结语


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流,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务,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才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实现党和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


作者:叶献萍(上塘镇城北小学浙江.永嘉325100)

上一篇:小学语文中拓展阅读教学论文(共2篇)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实践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