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3-12-09 03:27

  【摘要】阅读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关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是比阅读内容讲解更为重要的目标。改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让学生进行广泛阅读,自主地进行文本分析是阅读效率提高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策略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阅读教学的目标模糊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但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阅读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每一个课时要实现怎样的目标并没有客观的测量标准,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呈现出随意性,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对内容进行随意解读,不考虑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以及学生要达到的水平。


  (二)阅读基础不牢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基本上成为学生全部的阅读资源,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各种各样的作业占据,没有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并没有监督,没有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很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为只有多做题才能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和分数。


  (三)阅读过程以教师为中心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主要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对阅读内容的解读结果,没有相对的自主性,学生对文本没有自己情感的投入,没有思维的分析,没有参与性的交流,学生对阅读产生陌生感,不会主动地激发自己的兴趣,没有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


  (一)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参与性。例如,在《玩出了名堂》的教学中,学生看到黑板上的标题,对“名堂”产生疑问,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查找字典进行理解,在明确基本内涵后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产生好奇。这时,教师没有直接对文本内容进行阐述,而是给学生三分钟时间通读全文,然后向同伴口述故事的内容,学生把握文章中心。在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文章分为若干个学习部分,小组自愿选择学习主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习,一个小组学习主题是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的过程。学生首先根据列文虎克的方法动手制作显微镜,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不断遇到问题并记录,然后不断尝试,在尝试中一个学生使用文章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感受的基础上,将文本内容分成三个过程,显微镜制作成果、制作过程、具备能力。这节课是学生在好奇的基础上自己阅读、分析,提高了阅读效果,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专注学生思维,进行及时点拨


  阅读教学中只有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思考的状态,才能够对阅读进行主动学习,并进行阅读计划的设计。例如,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播放一则寻人启事,让学生共同帮助寻找消失的小村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播放小村庄的图片,引导學生用词汇来把握小村庄的关键信息。在把握村庄特征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转向“为什么小村庄会消失”的问题上,开始阅读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基本理解内容,但是因为没有一致的整理方法,学生对内容的掌握呈现出零散的状态。这时,教师通过动画,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树木变成了房子、工具、家具、柴烟,最后的图示使零散的内容得以规整。对于后面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内容上读到知识,裸露的土地无法抵御大风,大风带来了洪水,吞噬了村庄。这个过程的时间跨度是比较大的,学生并没有实际的感受,这时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进行感性认识,完成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情感升华。


  (三)对作品进行演绎,促进作品的延伸


  阅读教学不仅是单一的文字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本阅读与情境表演、角色体会等联系在一起,使隐形的文字内容更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例如,在《陶罐和铁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考虑到文本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存在,而对话的感情只有在真实的交流情境中才能够体验。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表演,采用文章的语言表述,但是需要用表情、语气、动作来表达语言的情境和各样心情,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对文章蕴含的道理和情感有了深刻的感受和认识。再如,在《桂林山水》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桂林山水的核心语句理解和感受,然后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用相似的语言表达喜欢的景色,在不同景色中学会运用语言,体会文章语言的精美。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于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广泛阅读,并主动分析文章内容。在课堂中,教师需要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及时点拨学生思维,通过对作品的想象来增强学生的感受。


  作者:张娟

上一篇:关于小学英语教学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下一篇:关于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