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创新教学初探
众所周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程,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还要以学生的良好的品德形成与社会发展为基础来开展各项具有适时性的综合活动,将知识与活动结合在一起,以此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实施创新教学,以创新理念、创新方式为指导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其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乐于接受品德与社会教学。下面,我将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基础来谈一谈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
1.教师重新自我定位
在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活动开展中,受应试教育和“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理念的影响,教师常常将自己的教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中常常将基础知识传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忽视了学生课堂参与的主体性,忽略了新课改中所倡导的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两个目标,只是将教学作为“教教材”的活动。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师用教材,不仅是在用教材中已有的基礎知识,更是用教材来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尤其是在创新教学中,学生更需要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自身的主动参与来激发创新意识。所以,教师在组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需要由传统的教学管理者变为教学组织则、引导者和参与者,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以开放的心态来主动接受知识,以此以自由思维来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相对独立的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极具综合性的活动型课程,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除了需要依靠传统教材中已有的基础知识之外,还要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具有一定教学价值的内容作为教学主题来进行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立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来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此可以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以愉悦、开放的心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时候才能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极具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在《这点困难算什么》这一内容教学中,我会在教学之前让学生思考、整理自己在生活或者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的困难,并将此作为教学材料,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资料收集交流会”,让学生在所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随心所欲地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对困难我能做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谈一谈如何迎合应对困难。此项活动是学生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而且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他们对这种教学活动很感兴趣,有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参与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来为乐观面对困难做出贡献,如此学生可以将所学到的知识践行在实践中,在实践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积极性
创新教学活动是以学生思维空间的开拓,思维活动氛围的创设为基础来进行开展的。课程教学不仅是学生接受基础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进行思维创新、培养创新力的主渠道。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开展中,教师首先需要根据该课程的基本特点和教学内容,在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等原则的指导下来创新教学手段,通过创设和谐、自由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积极交流、互动,展开想象的翅膀。美籍华裔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曾经说过:“要开拓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创新的第一步。”由此可以看出问题是引导学生创新的第一步。因此,我在组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时候,常常会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以问题来点燃创新的火花。比如,在《天有不测风云》这一内容教学中,我会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播放自然灾害画面,如汶川地震等,让学生在真实的画面中思考“自然灾害有哪些”,“我们在应对自然灾害的时候要怎么做”,“我们应该如何预测自然灾害”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思考中发散思维,感受到科技对自然灾害应对的影响,从而树立起科技重要意识,从而点燃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创新的热情。
总之,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立足学生兴趣,以课程特点为出发点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此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来主动探索,以此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实到实处。
下一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