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对小学生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12-06 23:42

一、引言 

  何为刻板印象(stereotype)?阿伦森(Aronson)等人将其定义为“对一个团体的全体成员的概括,将相同的特征加在团体的每一个成员身上,无视成员之间实际上存在的差异”[1]。简言之,刻板印象就是对特定群体的所有成员的概括。早期刻板印象被等同于负面认识,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作为认知图式的一种,刻板印象的内容可能是消极负面的、也可能是积极正面的(譬如“黑人有运动天赋”)。但无论褒贬,刻板印象都是把被认知的对象置于某一特定群体中,而非作为独立的个体,从而把对该群体的认知带入对被认知对象的预期当中[2]。 

  20世纪后期,社会心理学家斯蒂尔(Steele)在能力被负面刻板化的群体中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即社会文化对某些群体持有负面刻板印象,该群体成员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担心有人会依据这种刻板印象来评价自己、担心自身的表现会验证这种刻板印象,而体验到一种受威胁感。斯蒂尔称之为“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3]。刻板印象威胁会产生一系列的后果,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导致个体在该领域的表现下降。既有研究发现,刻板印象威胁是一个普遍现象,任何处于消极刻板印象情境中的个体,其行为表现都可能遭受损害[4]。刻板印象威胁自提出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成为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焦点。 

  “女生学不好数学”这一刻板印象在不同的文化中广泛存在。事实上,数学成就确实存在性别差异。研究表明,虽然这一差异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减小的趋势,但远没有消失[5]。对于数学成就的性别差异的成因,学界已从生物基因、态度动机、家庭背景、历史传统、价值观、期望值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究。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负性刻板印象的激活会极大地损害当事人在科学领域的行为表现[6]。为了验证“女生学不好数学”这一性别刻板印象威胁的效应,斯潘塞(Spencer)等人让数学能力相当的大学生参加高难度的数学测验。当测试前没有性别差异的提示时,女生的成绩与男生相当;一旦测试前提示了性别差异,这一刻板印象就会戏剧性地得以验证[7]。“女生学不好数学”这一刻板印象威胁的效应在已有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证实[8-9]。不仅如此,斯蒂尔等人的研究发现,女性的数学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界因素,尤其是刻板印象威胁的影响[10]。有学者甚至提出,正是“女生学不好数学”这一负性刻板印象削弱了女性对数学的兴趣[11],进而危害了她们在该领域的成就[12]。这就是说,“女生学不好数学”这一刻板印象不仅阻碍女生数学能力的正常显现,而且也是导致数学成就性别差异的罪魁祸首。那么,女生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不好数学”的?海德(Hyde)等人的研究认为,在上大学之前数学成绩都不存在性别差异[13]。与此相反,布朗(Brown)等人的研究发现,在高中阶段男生的数学成绩优于女生[14];宋淑娟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对我国高中女生的效应[15]。本博(Benbow)等人的研究发现,在初中阶段男生的数学成绩已优于女生[16]。那么,数学性别刻板印象会不会对小学阶段的女生产生威胁效应呢?斯佩尔科(Spelke)等人的研究发现,女生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认为自己的数学能力不如男生[17]。当然,受到某一负性刻板印象的威胁与该刻板印象威胁产生效应,这两者之间还不能等同,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是否会对小学生产生效应还有待进一步考察。因此,本研究考察了我国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小学生数学成绩的性别差异,验证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是否在小学阶段即产生效应,以期为下一步的干涉对策提供现实依据。 

  二、研究方法 

  目前学界对数学成就的性别差异基本上采用横断研究。对此,刘蕴坤等人指出,横断研究容易产生同辈效应,难以区分各个年级性别差异的不同到底是由于年龄的影响还是时代的影响,不能得出因果结论[18]。为了克服横断研究的不足,可采用追踪研究,即纵向考察被试在小学不同阶段的数学成绩。 

  诊断性的标准化测试往往决定了考生能否进入理想的学校、获得更优厚的教育资源。已有研究发现,在高利害测试(high-stakes test)中,女生特别容易受到刻板印象威胁[19]。因此,研究者选择了第四至第十学期的数学期末测试卷作为研究工具。测试卷均为百分制。 

  最终,研究者确定以数学测试卷为研究工具,以国内某小学一个班级的学生为被试(其中女生26名,男生25名;入学时平均年龄6.5岁),进行了一项追综研究。 

  三、结果 

  结合表1呈现的数据进行分析可知,第四学期女生成绩的均值与男生持平;第五学期女生成绩的均值(M=94.88)低于男生(M=96.24),但两者之间未发现显著差异;第六学期女生成绩的均值与男生相当;第七学期女生成绩的均值(M=88.52)明显低于男生(M=91.70),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显著差异(P<0.05);第八学期、第九学期、第十学期女生成绩的均值与男生持平。 

  四、讨论 

  从第四学期的测试成绩来看,女生成绩的均值与男生相当,两者之间未发现显著差异,但还不能据此说明女生没有受到数学性别刻板印象的威胁。斯潘塞等人的研究发现,在低难度测试中,即使存在刻板印象威胁,男女生的分数也没有显著差异;但在高难度测试中,如果存在刻板印象威胁,女生的分数就會显著低于男生[20]。也就是说,只有通过难度较大的题目才能观测到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即高难度的测试内容是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显现的必要条件。从总体均值可以看出,第四学期(M=94.13)的测试内容难度较小,所以尽管没有观测到数学成绩的性别差异,也不能排除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存在的可能性。第五学期女生成绩的均值与男生相当,但同样由于测试内容难度较小(M=95.55),无法确定是否存在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第六学期的总体均值(M=91.94)跟第四、第五学期相比明显偏低,说明测试内容难度较大。如前所述,在难度较大的测试中,如果存在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女生的均值就会显著低于男生。然而在第六学期的测试中女生成绩的均值(M=92.27)与男生(M=91.60)相当,甚至略高于男生,这足以说明第六学期还不存在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由此可以推断,在此之前也不存在刻板印象威胁,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会表现出更强的威胁易感性”[21]。综上所述,直到小学第三学年结束,女生还没有受到数学性别刻板印象的威胁。

    相对于第六學期(M=91.94),第七学期的测试内容难度更大(M=90.08)。数据分析显示,女生成绩的均值(M=88.52)低于男生(M=91.70),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突显。总体均值表明,第八学期(M=96.63)、第九学期(M=95.78)、第十学期(M=97.07)的测试内容难度均较低,女生成绩的均值与男生相当。在测试内容难度较低的情况下,数学成绩没有出现性别差异有两种可能:一是可能确实不存在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二是可能虽然存在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但由于测试内容简单,刻板印象威胁效应没有得以显现。考虑到在第七学期的测试中已经出现了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可以认为第八、第九、第十学期没有观测到刻板印象威胁效应是由于测试内容难度偏低,缺乏刻板印象威胁效应显现的必要条件。综上所述,研究者认为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最早出现在小学四年级,也就是女生10岁左右的时候。 

  刻板印象威胁是由于个体知道社会对自己所属的群体抱有某种负性刻板印象,担心他人会依据这种刻板印象来评判自己,由此所产生的一种威胁感。其实,外群成员是否真正持有这种刻板印象无关紧要,当事人自己是否相信这种刻板印象也无足轻重,因为刻板印象威胁是一种“自我验证的忧虑”[22],只要满足下列三个条件它就会产生效应。 

  其一,当事人知道社会文化中存在针对自己所属群体的刻板印象。据乔丹(Jordan)等人的研究,6~10岁的儿童对文化刻板印象的意识显著提高[23]。 

  其二,该刻板印象被激活。斯蒂尔等人让大学生被试做高难度的GRE口语测试,根据刻板印象这是“黑人学生的弱项”。实验结果表明,如果在试卷开头让受试填写“种族”,黑人学生的成绩就显著低于白人学生;反之,如果没有“种族”提示,则不存在显著差异[24]。事实上,刻板印象威胁是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发生的,与之相关的信息都会不知不觉地唤醒人们的刻板印象。 

  其三,当事人处于相关的场景中。在与刻板印象相关的场景中,当事人会产生一种心理困境,即担心自己会验证所属群体的负性刻板印象,从而导致表现下降,做出符合刻板印象特征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到,10岁左右的女生已经具备了刻板印象威胁产生效应的三个条件。 

  然而,安巴蒂(Ambady)等人的研究发现,在8~10岁组的女童中并没有观测到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而是在11~13岁组发现了该现象[25]。究其原因,可能在于该研究中的被试为亚裔美籍学生——她们不仅是女生,同时也是亚裔。作为女性,她们受到数学性别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而作为亚裔,她们又受到数学种族刻板印象的正面影响。研究者分析,8~10岁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更倾向于种族身份认同,因此更多地受益于数学种族刻板印象,即他们相信亚洲人的数学成绩更好,这是一种刻板印象提升。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亚裔美籍儿童发现自己所属的族群在美国社会属于少数群体,从而开始回避其亚裔的种族身份以求融入主流社会,由此导致了由亚裔身份认同所带来的积极的数学种族刻板印象也随之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由性别认同所带来的消极的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因此,安巴蒂等人在11~13岁组的被试中才发现了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而本文中的被试,即我国小学生,不存在数学种族刻板印象的正面影响,在10岁左右就已观测到了数学性别刻板印象的威胁效应。 

  五、结论 

  研究追踪考察了受试者在小学阶段的若干次数学期末测试成绩,并将女生、男生的成绩均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女生学不好数学”这个负性刻板印象确实影响了女生在难度较大的数学测试中的表现。此外,研究还发现,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最早发生在小学四年级,即10岁左右的女生身上。 

  由于“当事人(即使是成年女性)无法发现自己受到刻板印象威胁的影响,更谈不上自我调节”[26],因此对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证实了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对小学阶段的女生存在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研究应对策略。只有削弱或消除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才能让女生在数学测试中更客观地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也为克服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提供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美]阿伦森,威尔逊,埃克特著.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460. 

  [2]毛学勤,孔德明.外语专业学习改变刻板印象[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4):103-110. 

  [3][6][22]Steele C M. A threat in the air: How stereotypes shape intellectual identity and performa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7(52):613-629. 

  [4]Croizet J C, Claire T. Extending the concept of stereotype threat to social class: The intellectual underperformance of students from low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8(24):588-594. 

  [5][25]Ambady N, Shih M, Kim A. Stereotype susceptibility in children: effects on identity activation on quantitative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1(12):385-390.

    [7][20]Spencer S J, Steele C M, Quinn D M. Stereotype threat and women’s math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99(35):4-28. 

  [8]Sekaquaptewa D, Thompson M. Solo status, stereotype threat and performance expectancies: their effects on women’s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3(39):68-74. 

  [9]Shih M, Pittinsky T L, Ambaby N. Stereotype susceptibility: Identity salience and shifts in quantitative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9(10):80-83. 

  [10]Steele C M, Spencer S J, Aronson J. Contending with group image: The psychology of stereotype and social identity threat. In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2002:379-440. 

  [11]Davies P G, Spencer S J, Quinn D M, et al. Consuming images: how television commercials that elicit stereotype threat can restrain women academically and professionall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2(28):1615-1628. 

  [12]Quinn D M, Spencer S J. The interference of stereotype threat with women’s generation of mathematical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1(57):55-71. 

  [13]Hyde J S, Lindberg S M, Linn M C. Gender similarities characterize math performance. Science,2008(321):494-495. 

  [14]Brown R P, Josephs R A. A burden of proof: Stereotype relevanc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h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9(76):246-257. 

  [15]宋淑娟,劉华山.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对女生的威胁效应——场认知风格的调节作用.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13(3):302-305. 

  [16]Benbow C P, Lubinski D, Shea D L, et al. Sex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al reasoning ability at age 13: their status 20 years late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0(11):474-480. 

  [17]Spelke E S. Sex differences in intrinsic aptitude for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A critical review.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5(60):950-958. 

  [18]刘蕴坤,陶沙.数学成就的性别差异.心理科学进展,2012(12):1980-1990. 

  [19]Smith J L, White P H. An examination of implicitly activated, explicitly activated and nullified stereotypes on mathematical performance: it’s not just a women’s issue. Sex Roles, 2002(47):179-191. 

  [21]Muzzatti B, Agnoli F. Gender and mathematics: Attitudes and stereotype threat susceptibility in Italian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7(43):747-759. 

  [23]Jordan A H, Lovett B J. Stereotype threat and test performance: A primer for school psychologist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2007(45):45-59. 

  [24]Steele C M, Aronson J. Stereotype threat and the intellectual test performance of African-America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9):797-811. 

  [26]Johns M,Schmader T,Martens A. Knowing is half the battle: teaching stereotype threat as a means of improving women’s math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5(16):175-179. 


上一篇:论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下一篇:小学英语教育游戏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