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12-10 03:04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正在推动语文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而且推动了其他学科教学的发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学媒体的使用就成为关系到教学质量高低、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

  小学语文多媒体技术情境一、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创新型的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的改革,其根本是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新的教学形式,必须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语感实践为主线,实现由“语言研究型”向“语言学习型”的转变,加强语文实践能力的训练、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健康个性、健康人格的培养。然而,当前的部分语文教学虽然使用了多媒体,但教学模式依旧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这样做看似热闹,实则学生被当成可随意填塞知识的“容器”了,无论课件制作得多么漂亮、手法多么新颖,结果都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毕竟多媒体还是有它自身的固有的缺陷,它过多地出现,有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对语言文字固有的个性化理解。因此,我们在更新教学手段的同时,更要更新教学观念,并正确领悟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构建新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机制,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以课文分析为主线向以语感实践为主线的转变。


  二、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在展示的同时渲染了浓浓的气氛,加上教师的指导性讲述和激励性评价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课文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文章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韵律,达到了“入境始于情”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文章描写的是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车站依依惜别的情景,文章感情真挚,打动人心。但因为文中描写的事距离现在时间久远,学生感到比较陌生,再加上小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所以不太容易理解。为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观看中朝人民分别的实况录像,然后,配上《离别》这首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在凄凉的音乐中目睹大嫂架着双拐在送志愿军,人们泪流满面地挥着手依依惜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分别的场景中。


  三、多媒体可为解释疑难问题创设巧妙的突破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春雨的色彩》,学生认为春雨不就是无色的吗!还会有什么颜色?通过漂亮的画面,三只小鸟关于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对话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学生通过小鸟间的对话,马上想到春雨不只是燕子说的是红色、麻雀说的是绿色、黄莺说的是黄色,春雨还可以是五颜六色的,因为它落在花园里,花儿有橙色、蓝色、紫色、白色等。这样,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


  四、在引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激趣”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有故事情节,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可以通过动画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听全文朗读。活动的画面形成了现场气氛,配以富有感染力的高水平的朗读,将无声的文字描写变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故事情境中,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最佳情绪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在教《怀念母亲》时,可精心设计这样的新课导入: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先是《游子吟》一诗缓慢映入,然后是“教师寄语”,同学们: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寫的事情成千上万。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世间的情千万种,只有爱最崇高;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融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这样先声夺人,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了我所设置的情境中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凯.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13期

  作者:张凤云


上一篇:中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初探

下一篇: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