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析小学德育的层次性和结构性

发布时间:2023-12-09 21:54

  小学生的心理有着复杂性和多重结构性等特点,所以我们可以把小学德育简单分层后,分别寻找侧重点,抓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选择德育结构,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道德意识发展。通过对我校基层建设进行改革,着重发展分层递进德育体系构建的研究与探索,并明确提出要落实德育的层次性和结构性,以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本文主要对小学德育工作的层次及结构进行探索,具体情况如下。


  一、对小学德育工作中的层次性进行分析

  学校应该针对小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特点,采用不同侧重点的德育结构。我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在课堂纪律的约束方法大体一致时,约束结果各有不同。低年级学生对切合自身利益的约束方法,如奖励、惩罚的反应更好,对不要影响别人一类的说法不太在意;而高年级学生则明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由此可见,对教育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将学生分层区分显得十分必要。学龄初期,也就是一至四年级的儿童处在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他们能逐渐进行具体逻辑推理,并且逐步形成了抽象概念,但还不能进行抽象推理和归纳。而他们的人格发展正处于勤奋感与自卑感的对立之中,应主要培养儿童的勤奋感。此时儿童的自我意识,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正在向社会自我发展。也就是说,此阶段的儿童,尤其是一二年级学生,更易于接受与具体事物相关的教育,他们对“社会”这个概念的认识十分表面,与他人的关系认识也不深刻,因此较难接受从为了别人的角度进行的品德教育。而三四年级学生相对发展成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在具体事物相关教育基础上延伸的抽象概念,同时他们对社会及他人的认识更深入,可以接受一定的利他概念教育。學龄中期,也就是五至六年级的儿童处于过渡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他们的人格发展也进入了重要时期,开始培养自我同一性,帮助学生对自己进行探索。他们的社会自我意识基本成熟,能够接受“为了社会,为了大家”进行的品德教育。


  二、对小学德育工作中的结构性进行分析

  对于小学过程中的品德教育教学的实施和发展不能够只依靠学校与学生单方面进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相互协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根据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因地制宜,能更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一二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注意力不稳定,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但观察事物较笼统。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与他人的关系认知肤浅,但非常依恋父母,并在感情和行为上极大程度地依赖老师。所以在德育结构中应该更注重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共同合作。在德育的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具体、形象、直观的内容,由此引入抽象概念以便于理解。可以通过有趣、丰富的课内外活动帮助他们培养集体意识、规则意识,促进分享意识和合作竞争意识的形成,帮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克服胆怯心理,培养自信心。三四年级学生处于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心理更加敏感,又有了一定的叛逆心理,喜欢自己做主,所以在德育结构方面应以学校为主,家庭次之,辅以一定的社会实践。此时学生更需要正面引导教育,因此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要用心维护师生交流。另一方面,课内外的道德评比活动及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形成社会意识,促进人格发展。五六年级的学生普遍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深切感受到家长的期盼,自觉性较之前有很大提高。此时学生的人格发展需要积极培养自我同一性,逐渐确立自己的目标、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所以在德育结构上应当三头并进,在学校教育方面,通过班会等活动从思想上指引学生,上课时通过由实引虚,注重抽象概念的推理及逻辑应用,辅以实践活动;在家庭教育中,与家长密切沟通,帮助促进形成学生自我同一性;在社会教育方面,通过实践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从而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有些地区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歧视、因贫困导致辍学而流落街头等现象,都是严重影响青少年德育滞后的原因所在。众所周知,经历了二战失败以后的日本和德国在短短几十年里仍然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的经济强国,这与国民教育的成果息息相关。在日本各级政府、学校和家长把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放在首要地位,从小就在孩子的内心世界里建立起了团结、合作、共赢的意识;而在德国“每个孩子都是我们自己的孩子,关心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强烈意识更是植根于每个德国民众的心里,他们从关心每个孩子的身体健康、行为操守甚至于节约每一滴水入手,对孩子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教育,这也是别人成功的经验所在。而在我国,特别是广大的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的落后、意识的淡薄、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消极思想不仅严重影响了地区教育的滞后也耽误了一大批正待成长、含苞待放的花朵。孩子们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正确引导他们的思想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家长和社会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相互了解帮助学生明辨是非,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影响,长大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总之,对于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进行有层次性、有结构性的教育,能够从根本上为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在健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参考文献

  [1]钱佩芳.完善学校德育主题活动教学的措施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2).

  [2]娄兰娥.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02).

  [3]马雪琴,马富成.整合课程状态下的幼儿语言教育问题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6).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36期

  作者:李艳丽


上一篇:论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下一篇:小学思想品德课程高效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