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基于本硕协同的小学教育全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3-12-05 23:46

  【摘要】全科教师培养的定位一直是全国各师范院校争论的问题,存在多种解读和实际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对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15年来建设探索的“一主两翼”全科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道路的阐释,解读“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和实施理念,为师范教育提供一个中心城市地域下的师范院校全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一主两翼;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70(2021)06-0005-03


  全科教师培养问题备受重视,广大师范院校对全科教师培养的概念内涵一直不断研讨,却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教育部也出台了不少有关“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政策,2012年教育部、中央编办等五部门在《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等特殊招生方式,扩大双语教师、音体美等紧缺薄弱学科和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规模。”这表明国家层面对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高度重视及中国乡村学校对小学全科教师的迫切需要。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进一步指出未来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即“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2018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级贫困县为重点,为乡村小学培养补充‘全科教师’”。


  我们也注意到,几乎所有的政策都指向“乡村教师”,早期提出全科教师的概念,是由于乡村小学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学点分散,规模较小,教师结构性缺编严重,许多教师不得不跨年级、跨学科教学,这就让多学科教学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在目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从全国视角看,真正在乡村办学点开展多科甚至全科教学的小学教师不到小学教师总人数的30%。《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小学专任教师626.91万人,普通小学16.01万所,小学教学点9.65万个,估算乡村教师200万人左右。那么带来一个问题,不同师范院校培养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定位不同,从城乡定位看可以是中心城市小学教师、县级城市小学教师、乡镇小学教师、办学点小学教师,各个类别对全科教师的要求完全不同。县城以上的小学教师一般要求专业学科明确,乡镇中心校一类小学教师要求“主要学科明确、多科胜任”,而办学点需要全科胜任的教师。这就给“小学教育”人才培养带来了困惑。


  在这样的前提下,成都大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开展了15年的探索。


  一、成都大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定位


  成都大学小学教师培养历史可以追溯到1904年清朝举人陆绎之创办的早期师范学校“淑行女塾”;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培养了成都市主要的城市小学的教学与管理骨干;新世纪以后主要培养大成都及全省范围的城市小学、城镇小学教师。全科教师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培养符合小学一线教学岗位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卓越全科小学教师,要求培养的新教师能够“胜任主科教学基础上的多科教学”。对多学科和相近学科的学习和教学基本规律的掌握是小学全科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体现全科教师最重要的核心素养是在一定宽度的学科知识域上形成教育关键能力和综合能力。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江净帆教授提出“小学全科教师不是知识总量的简单相加,不是文理知识的简单交叉,而是要形成一种多学科的跨界诠释与重构能力”,也正是这样的思路。


  二、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一主两翼”全科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成都大学依托四川省卓越小學教师培养计划(2016)、四川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2017年)、成都大学重点教学改革项目——教育类专业本硕桥梁课程研究(2017)及四川省应用型示范课程——课程与教学论(2020),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指导下,围绕“专业情意深厚、专业知识广博和专业能力全面”三大教育目标,基于“一个核心、两种水平、六种能力、十项基本功”,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综合改革、优化专业师资队伍、丰富全程实践体系、搭建本硕课程桥梁”为总体思路,建立起“一主两翼”全科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一主两翼”强调全科教师背景下的一专多能(模型见图1),“一主”为“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教师教育专业基础和一个主干学科的学习,以适应可能的学生硕士教育阶段基本素养要求或在未来工作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要求;“两翼”中的“左翼”是学生在主干学科外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以适应小学多学科教学的需要;“右翼”是学生技能训练、兴趣和特长发展,面向校本课开发和教师生活的闲适雅趣。实践表明“一主两翼”全科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提高了对学生的培养质量,促进了其就业,为学生适应工作和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创新全科型人才培养模式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依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研究基础教育发展趋势,适应学生毕业后就业、考研、未来生活与终身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认同和师德修养、扎实的教育知识和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终身学习和教育创新自觉的综合素质全面的全科型小学教师。


  全科型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概括为“一个核心、两种水平、六种能力、十项基本功”。以教师专业情意为核心,达到本科层次的学术水平和小学教师的全科专业化水平,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包括教师教学所需要的备、讲、辅、评、研、写、管、唱、跳、画十项基本技能。


  2.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一主两翼”既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是课程体系骨架:选择师德修养和小学一个学科教育素养课程修习为主干,选择小学其他开设学科的教育素养课程修习为一翼,选择发展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课程修习为另一翼,建构基于“一主两翼”的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与教学体系(模型见图2)。


  (二)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1.通过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全面提升专业竞争力


  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改革”项目于2011年立项为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后,“以参与式教学为主线的小学新教师培养改革与实践”课题获2014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一主两翼’全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获2018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小学教育专业”计划先后立项为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围绕精品课程和教学项目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经过艰苦而持续的全方位改革,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重点打造教师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取得突出效果。“教师职业道德”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级一流课程,在“爱课程网”上线,受众达数万学生;“课程与教学论”建设成为四川省第二批应用性示范课程,“教育学”立项为首批四川省课程思政课程;“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分别立项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这些成果促进了成都大学对于小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和专业优秀系列教材的开发。


  3.利用科研课题展开对专业重大问题的研究


  成都大学近5年围绕城乡统筹教育发展背景下的小学教育、全程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教育案例的研究与开发等重大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立项科研课题40余项(含国家级2项,省部级10项),出版著作和教材30部,发表论文近300篇,获得科研奖省级三等奖2项;市厅级奖项10项。这些成果被及时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使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色更加突出,地方教育服务更加有声有色。


  4.学科建设显露优势


  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学科已成为成都市重点学科;2017年获得教育学专业学位硕士点,“小学教育”方向2017年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至今在读的小学教育硕士研究生60位。一系列的立项与获奖展现出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强劲的专业竞争力。


  (三)丰富全程实践教学体系


  1.在全程实践中培养综合素质


  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在校内定期进行微课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书画艺术训练、行为观察、形体训练等教学实践;在课外推行“小先生”制度,锻炼提升师范生技能与领导能力。2014年,成都大学的“小学教育实验教学平台”获中央财政326万元资助,使学校实验室的条件领先于省内同专业;43所实践教学基地小学,为每学期分年级、专业和层次开展教学实践提供了保障;泰国的海外实习形成了国际化视野和多元文化理解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机制。通过见习、助教、试做、顶岗实习四个阶段,实现了全科教师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保证了实践内容的渐进性、针对性和全面性。


  2.在因材施教中强化个人特长


  倡导与指导学生主持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级创新实验計划项目研究。近5年,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获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10余项、省级20余项、校级100余项。不断开展创新科研,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鼓励并指导有专长的学生参加各级专业性竞赛,近5年本专业学生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有51人次,包括儿童文学原创、英语竞赛、书画比赛、汉字书写、艺术表演、舞蹈比赛等。学生因此强化了特长,凸显了个人发展的优势。


  (四)搭建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平台


  1.构建人才培养的多主体协同机制


  成都大学全面改革师范生培养模式,构建“大学—地方政府—小学”(即U—G—S)合作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成立由教育管理专家、一线小学教师、大学教授组成的小学全科教师专业指导委员会,明确地方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小学基地校是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实践共同体。多方合力为师范生成为全科教师奠定了良好基础。


  2.开创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途径


  成都大学建立“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区县联盟”,建成多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有力保障师范生在校外的教育实践活动。建立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一体化的小学全科教师教育体系,贯通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研修等环节,实现学校教育、职业体验和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组建“省小学教育协同创新联盟”,集全省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培育高学历、高素质、复合型的小学全科教师。


  (五)考研升温,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成都大学经过6年的实践,小学教育专业考研比例由10%逐年上升到40%左右,考研成功率也达到5%—10%。以2019届毕业生189人为例,考上研究生14人、公招教师65人、大学生村官9人、其他新体制小学70人、成都各类培训学校30人。据麦可思测评报告,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主的师范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指数为94.1%,就业竞争力排序全校第一,评价报告见表1。


  通过合理设置差异化的全科教师培养目标和定位,较好地应对了不同学校、地域、层级的学校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针对性问题。多年实践获得了以下人才培养成果:


  (1)确定“一个核心、两种水平、六种能力、十项基本功”全科小学教师培养理念;


  (2)兼顾“一主两翼”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实效性与宽适应性;


  (3)全程植入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综合化、全科化目标;


  (4)准确把握“主”与“翼”学科知识、能力的重点与平衡点;


  (5)构建全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表明,人才培养只有在国家鼓励的主要方向基础上,差异化设计,精准定位,才能取得实效。

上一篇: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工匠精神的内涵探究

下一篇:新时代小学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