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群文阅读类型效果分析
笔者通过实践,从单元重组、方法层面、结构层面等维度初步探索出三种比较有效的 “1+X”群文阅读类型。
一、基于教材式的单元重组型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以人文为主题组合单元,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往往选编了四篇课文。单元重组型群文阅读根据议题的需要,重组单元文章,适时兼顾人文主题。下面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部分单元重组为例进行分析。
教材原主题 调整后的“主题”
第一组:感受自然
山中访友 山雨
草虫的村落 索溪峪的“野”
第一组:我们的家园
山中访友 山雨
草虫的村落 索溪峪的“野”
老人与海鸥 跑进家来的松鼠
金色的脚印 只有一个地球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青山不老
观看电影《家园》
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
詹天佑 怀念母亲
彩色的翅膀 中华少年 第二组:如何欣赏艺术(事实与联想)
伯牙绝弦 月光曲
蒙娜丽莎之约 我的舞台
第三组:心灵之歌
穷人 别饿坏了那匹马
唯一的听众 用心灵去倾听 第三组:曾经的留洋学童
詹天佑 怀念母亲
彩色的翅膀 中华少年
第四组:珍爱我们的家园
只有一个地球 鹿和狼的故事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青山不老 第四组:初识鲁迅
少年闰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面 有的人
第五组:初识鲁迅
少年闰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面 有的人 第五组:帮助别人有方法
穷人 别饿坏了那匹马
唯一的听众 用心灵去倾听
重组教材中文章的“群”打破了单元主题,有从人文内涵角度组成“群”的,如“我们的家园”议题;有以人物角度组成“群”的,如“曾经的留洋学童”;有从学会思考角度组成“群”的,如“如何欣赏艺术(事实与联想)”一组。单元重组的“群文”以教师所教的年级段教材为例,重在找到组群的线索,用线索贯穿文章。
单元重组型的群文基本上是基于人文内涵的思考,通过重组后,更贴近学生实际水平,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二、方法层面的“1+X”群文类型
因教学中所运用的关键阅读方法分成三类。
求同型。求同型“1+X”群文阅读,意在找出不同文章的共同点。高段《山川名胜民间传说一组》,教师选择了四年级的选读课文《武夷山与阿里山的传说》作为群文阅读的“1”,匹配以《日月潭的传说》《神女峰的传说》两则故事,用思维导图来导学,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类比出三则故事在情节安排、人物形象、语言表达和历史起源等方面的共同点。思维导图的介入旨在构建“学为主”的课堂,学生类比时会形成明显的“聚合性”。
比异型。比异型“1+X”群文阅读,要求找出文本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事实的差异,也可能是情感的差异、观点的差异,或者是表达方法的差异。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有一篇童话《巨人的花园》,在学习文章的时候对比阅读原文《自私的巨人》,学生通过对比发现选文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情节的发展走向改动是很大的,原文中语言的表达更形象,人物的性格更多面,表达的内涵更丰富。这种比异型的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引向更加广阔的阅读天地,品味了经典的魅力。
整合型。文本所叙述的事实或讨论的问题是相同的,但材料的角度不同,或者呈现的是“碎片”需要读者“拼装”阅读。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长城》一文,表达了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赏,全文的笔调完全是正面的、向上的。整合了英国作家毛姆写的《长城》和我国历史学家葛剑雄先生写的《长城》,学生对长城的认识可能会更加辩证,更加“一分为二”,在认识上完全是别样的感受。
三、结构层面的“1+X”群文类型
举一反三式结构,即先读一篇文章,再读一组文章,常规的“1+X”群文阅读教学做法都是如此,由此及彼,以一篇带多篇,从例文的“1”到课外阅读中的“X”。如“反复结构的童话”一组,先指导学生阅读《小壁虎借尾巴》,理解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师生共画文章的情节结构图;再指导学生阅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七颗钻石》《犟龟》一组文章,自己画一画每个童话故事的情节结构图,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童话故事中“反复结构”的表达方式。这种教学结构以一篇带多篇,教师容易教,学生容易学,可操作性强,能很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举三反一式结构,即从一组文章中归纳出教学中的某一个关键的表达手法或写作秘诀。如“纠结的母爱”群文阅读,学生略读课文《学会看病》《剥豆》和《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感受作为母亲对孩子在“去”与“不去”、“让”与“不让”、“打”与“不打”的矛盾中的那份纠结,领悟三篇文章借助心里的矛盾表达母爱的独特手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转换视角借助文章的语境去写话。举三反一式的“1+X”群文阅读能充分发挥“群”的力量,凸显“1”的深度。
分组递进式结构,即先读一组文章,再读另一组文章。如笔者实践“中美教材一组”时,先读中国版的《称象》和美国版的《称象》,比较着读一读,同样的故事,有很多地方不一样,故事中的父母、故事的结局都截然不同,在这些不同的背后,我们触摸到了中美文化与教育的差异。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读另外一组《愚公移山》和《明罗移山》,让大家去讨论,家前面有大山阻碍了交通,愚公和明罗的解决办法完全不一样。《愚公移山》的寓意是面对困难,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持不懈。《明罗移山》的寓意是面对困难,请教专家,信奉科学,转变思路,敢于创新。很多人觉得这反映出了中西方的思维差异。你更加赞同哪一种?
分组递进式结构教学,一组一组地呈现文章,学生始终在多个文本共读中进行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反复重读式结构,即先读一组文章,再重读这组文章。如《故事中的狐狸》,教师用《酸的和甜的》《狐假虎威》《小狐狸买手套》《你好,狐狸》组合成群文,先让小组各自阅读一篇有关狐狸的文章,每个学生整理出本小组阅读文章中的角色、事情等信息,写在便利贴上;再重新分组,新的小组里坐着读不同文章的学生,请他们把自己对狐狸角色的认识写在便利贴上贴在海报上,重述自己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教学结构,充分利用文章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提高语文能力。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小学 325000)
下一篇:作文拒绝“闭门造车”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