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体裁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力的方式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事情要讲究方法,教学也有技巧。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体裁丰富,有诗歌、散文、小说、议论文、说明文、科普文、戏剧等。教学时,把握每种体裁的特点,设计恰当的教学策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品读散文中的语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
散文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朴素而优美,自然且富有情韵。这种情韵小学生一下子无法体会出来,需要慢读静思。《月光启蒙》是一篇内蕴丰富的散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他用明快的语言描述了儿时月夜下母亲给他带去阵阵歌声及美妙体验。
文中这样写道:“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芳香”指什么呢?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花的香味!”是的,在文中还赞美了什么呢?如果你就是小作者,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一连串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去切身感受。原来“芳香”还指母亲的声音甜美,充满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学生很快就融入文章的情感中。
又如这句:“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作者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那母亲和玉石雕像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其一:母亲穿着白大褂子,颜色接近;其二:月光似水,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在品读分析中,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
在学完课文之后,我补充了孙友田原作中的段落:“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在柔和的伴奏乐中,学生的表情慢慢凝重了,声音哽咽了,我和学生们都眼含泪花。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吧!
正逢五月的母亲节来临,我立即让学生拿起笔给自己的母亲写一封感恩信。文字在学生指尖飞扬,不需过多指导,无需不停地巡视,稿纸上流淌的是爱的溪流,字字流露的是纯真情感。一篇纯美的散文,感同身受的母爱,让学生浸润在情感的滋养中,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们的感悟能力。
二、古诗中的想象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古诗语言精美,想象丰富,意境深远。在很多古诗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充分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的情况下,根据诗句所展现的画面,让学生把所见所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既是对诗意的理解,更是自己认知能力的体现,也是写作训练方法之一。
如学完杜牧的《山行》后,学生这样写道:深秋到了,天气慢慢变凉了,空气中透出阵阵寒意。远远的有辆马车沿着蜿蜒的盘山石路在缓慢前行。抬眼望去,在云雾缭绕的大山深处,几间茅舍时隐时现,还隐约传来少儿的读书声。马车突然停了下来,为什么呢?因为车上的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地迷住了:一片片枫树林上的枫树叶,经过深秋的霜打过后,红彤彤一大片,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美丽。如此美景,不要说诗人,就是我们也会流连忘返,惊叹不已呀!我爱秋天,我爱秋天这深山中世外桃源般的美景。
瞧,学生们在充分诵读古诗后,大胆想象,透过原诗中“白云生处有人家”想象出有几间茅舍和儿童在读书,同时将自己对山中枫林美景的喜爱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样既学习了古诗又训练了写作,这不失为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三、关注独幕剧的“留白”,拓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一出独幕剧。细细地品读剧本,人物个性跃然纸上。剧本中的“留白”,给了读者无限思考的空间。留心揣摩,可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剧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本剧主人公公仪休为鲁国宰相,有一嗜好,酷爱吃鱼。他对学生子明说道:“嗯,刚吃过。(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当管家给他送鱼时,他却说:“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请你务必转告你家大人。”子明听了,不解地望了望公仪休。
此时,子明会想些什么呢?公仪休明明喜欢吃鱼,却说反话。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同桌交流,然后指名回答。学生纷纷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生1:老师刚刚还舔着舌头说鱼好吃呢,怎么又说不想吃鱼?
生2:说不定老师今天已经吃了一条鱼,吃腻了,看见鱼有点想呕吐!
生3:这两条鱼多大,肯定肉嫩鲜美,不要太可惜了!
生4:就两条鱼,收下没什么了不起!老师太呆了!
……
鱼,收还是不收?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留白”,让学生自己揣摩,产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从而使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在备课时如果能抓住文章的体裁特点,如庖丁解牛般对体裁了如指掌,就能对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力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下一篇:低年级语文朗读指导点滴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