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
很多学生都觉得应用题很难,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应用题的类型更加丰富,导致学生对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不能正确把握,常常因为应用题而失分。因此,教师应总结出有效的应用题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解决应用题的恐惧心理,增强他们审题、读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的教学效果。
一、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在应用题教学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审题的教学。审题,就是通过仔细阅读题目来了解题目意思、理清思路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非常重要,但常常被学生忽略,很多学生在做应用题时总会快速地读完题目,有时却不知道题目说的是什么。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地纠正学生的不良审题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良好的审题技巧和习惯。如读题目时,要学会抓住题目中的一些关键字、词和句子进行辨析;对题中的一些无用信息、干扰条件要学会排除;对一些晦涩难懂或复杂的句子,要学会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并将其转换成容易理解的简单句子……如一些工程问题中经常会出现“甲乙工程队完成这项工程共用了8天时间,甲工程在中途休息了3天”这样的句子,像这种中途有休息的情况,可以把休息的时间放到最前或者最后,那么句子就改成“乙工程队先工作了3天,然后甲乙工程队合做了5天”。经过这样的信息转变后,既方便理解,又便于计算。像这样的一些过程都是在审题阶段完成的,审题不为追求解题速度,而是追求解题质量。审好题、理清题意之后,后面的计算就变得简单了。有些时候,特别是在解决行程问题时,画草图也是一种常用的辅助审题的方法。通过画草图,可以更直观地理清题意、明白所求,便于解题。因此,学生审题时应一边读题一边画图,不清楚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直到读懂为止。
二、学会分析已知条件与问题
有些应用题比较复杂,不仅涉及的条件多,而且数量关系繁杂,这时就需要学生学会分析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如:“某生产车间,原计划10天加工零件1000个,由于引进了新技术,整个生产过程缩短了2天,那么实际每天生产的零件比原计划多多少个?”这类题目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已知条件出发,可知道原计划每天生产100个零件,过程缩短了2天,即花了8天的时间,那么就可以计算出实际每天生产的零件是125个,再与原计划每天生产100个零件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到多出的零件数;二是从问题来思考,题目问的是“实际每天生产的零件比原计划多多少个”,实际完成任务花了8天的时间,按照原计划的速度,8天只能完成800个零件,剩余的200个零件必须要分配到这8天里面才能完成,于是用200除以8同样可以计算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生产零件的个数。只要能够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逐步分析,那么解答起来就会容易多了。
三、探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更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理念。在应用题教学中,如果能够联系生活,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让学生探究,可以更加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如:“买一件外套比买一条裤子要贵160元,并且裤子的价格是外套的,那么这条裤子要多少元呢?”这是小学阶段学习的分数应用题,有时候也涉及百分数的应用,如果能够贴近生活,学生不仅理解起来更加容易,探究的兴趣也会更高。对于这道题目,我们可以用分数应用题的一般方法来进行分析。假设外套的价格为单位“1”,那么裤子的价格就是,外套比裤子多出的部分就是 ,而这个对应的刚好是160元,那么根据单位“1”未知,用除法就可以计算出外套的价格,再通过外套价格的就可以算出裤子的价格。买衣服是生活中经常会做的事情,用这样的例子进行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个通过实践和活动获取直接经验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所教授的都是间接经验,间接经验的学习虽然更加快捷、方便,但直接经验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所以,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去组织一些数学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来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相关的平面图形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设计不同形状的花坛来点缀校园,同时规定好各种花坛的面积大概是多少。学生在这个活动中不仅要计算出各种花坛的面积,而且要考虑花坛实际的效果是否美观、留出的小径是否合理等问题。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应用题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必须用更加有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学生对应用题产生恐惧感,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学习数学,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上一篇:激发阅读兴趣 提高语文素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