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低年级学生心理特征开展音乐教学问题和方
一、前言
有句话说得好:“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这个世界决非成年人眼中的世界,在孩子的眼中,它另有一片广阔天地。教师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和引导者,应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以换位的方式站在他们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设计出科学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音乐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也应抓住孩子的心理特征来开展教学活动。
二、激发兴趣,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注意水平
小学低年级正是音乐教育的启蒙阶段,这阶段儿童的有意识注意刚刚形成,虽能有意识地注意听讲,但注意力又很容易被窗外发生的事所干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光靠发现学生天生的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有计划、有目的地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和方法,以“新”“异”来引导和激发学生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直观激趣
在小学欣赏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才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在欣赏《彼得与狼》这一课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勇敢的孩子彼得用智慧逮住凶狠的狼的故事,让学生对这个故事有所了解,引起他们欣赏乐曲的好奇心,从而调动他们欣赏的兴趣。然后采用音画结合的方法,开始在屏幕上让剧中所有的角色都登场,所有的人物都配上代表它的乐器,接着按照不同的主题,听音乐并出示与音乐相配的人物和乐器。学生边听音乐边发挥想象,运用多种感官感受交响童话音乐描述的是怎样一个故事,让学生听完后讨论分析。再次边听边看边想象,教师出示几幅图画做提示,帮助想象。这样,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主体性,使学生思维活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他们也体验到了自己创意的成就感。
2.设疑激趣
小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还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在欣赏乐曲后,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通过动来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感。
例如在欣赏《钟表店》时,请学生随着音乐的第一段有节奏地模仿各种各样的钟做动作。如眨眼的猫头鹰钟、点头的小鸡吃米钟、摇摆身体的不倒翁钟等,来表现出时钟均速走动的节奏,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走进音乐,喜爱音乐。
3.创造激趣
学生在含有创造性成分的活动中会表现出积极的参与热情。教师要引导学生的耐心观察、思考和探索,为学生创造一切有利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欣赏《快乐的小熊猫》这一课时,我将教学内容与生动有趣的游戏相结合,创设竞赛的情境,使学生在充满童趣、愉快的游戏中掌握知识。在课中利用多媒体的形、色、声并具的功能,设计了“快乐动物园”,将竞赛题目影藏在每个动物身上,由学生自由点击喜爱的动物,学生分组或个人来回答问题的竞赛。这种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不仅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表扬激趣
低年级学生好胜、好强,正确评价、表扬和鼓励学生的每一个点滴进步都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自尊心、树立其对音乐学习的自信心。通常用表扬激励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往往将整节课设计成为一个童话故事,以出示直观的小动物教具,设置锦囊难题,解题颁发奖章等方式,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戴上小动物的绒布木偶套,扮演小动物,以小动物的身份带领小朋友们去它的家——“音乐森林”作客;将课中要解决的重难点设计为音乐森林国王给小朋友的问题锦囊,请学生亲手打开锦囊,宣读题目,并通过讨论、探索、研究来解答问题。通过直观、设疑、创造、表扬等激趣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三、创设氛围,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心理特征,运用现代化教学的手段,将音乐、图画、情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如欣赏《动物狂欢节》这一课时,我采用多媒体营造了强烈的森林气氛,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美丽、神奇的大森林,许多动物在迎接他们,高唱着歌曲欢迎学生的到来。学生充满了好奇心,被眼前的情景所吸引,他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这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听辨各种动物的叫声,并引导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虽然没有看见真实的动物,但他们能通过音乐感受到狮子的威武神气、大象的憨态可掬、小猴子的活蹦乱跳等。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1.积极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幼儿园的墙壁上往往都画有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儿童画,非常符合幼儿的心理。而低年级学生刚离开幼儿园不久,仍然也很喜欢童话般的七彩王国。音乐教师就不妨将音乐教室布置得别致、富有童趣些。在墙壁上画上鲜艳的小动物、小音符,张贴音乐挂图,摆上美丽的鲜花,撤掉呆板的课桌,只留可以随意搬动的小方凳等,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美丽、富有浓郁音乐气息的环境氛围。
2.在聆听中感受美、表现美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没有了听的环节,也就无从谈如何去感受美、表现美。小学的音乐欣赏课,是以音乐创作和音乐表现为前提,以“情”与“境”交融为手段,合理运用多媒体
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置身于音乐旋律中,去感受、体验音乐美的所在,进一步陶冶学生的身心。
3.要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合
音乐有时需要借助一定的视觉艺术或其他艺术种类,来更好的表现音乐内容、展示音乐美。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浓浓的音乐氛围,让学生尽快进入音乐意境,去感受音乐的美。我在扮演小动物,带领学生走进“音乐森林”的时候,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到了一幅优美的图画:葱翠碧绿的草地,遍野盛开的鲜花,丁冬作响的山泉,随风摇曳的柳枝……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实感。对着这宁静的画面,我轻点鼠标,悠扬的轻音乐《Dreaming》轻轻奏起,我随之有感情地朗诵了起来,学生一下子便静了下来。我从他们的眼中看到了陶醉,看到了美!
四、实践体验,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听,不能看。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具体形象,并有参与活动的需求。对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抽象的概念是不太理解的,必须让学生在音乐的实践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音乐又是一门表演艺术,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课标解读(三)中也明确指出: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因此,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加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这是音乐教育的重点。
1.寻找和发现声音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声音。然后说一说,把它们模仿出来;看看身边的物体,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来;讨论并实践,怎样使同种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
2.感知音的强弱
请学生亲手敲敲大鼓、打打沙球;模仿霹雷与小雨的声音,感受音的强弱;通过游戏《听听声音有什么变化》,感受音的渐强和渐弱:请几个学生拿着铃鼓从教室外面边敲边走进、走出教室。启发学生听听声音有什么变化。(越来越响就是渐强,越来越小就是渐弱)。听声音、猜物体,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使学生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更加亲近科学。如课例《大鼓小鼓唱》,通过米粒的震动,产生声音的频率,引导学生对声音强弱的感知。
3.感知音的长短
请学生试试敲击两种打击乐器,听听发出的声音是长还是短;说说生活中有哪些长短不同的音,并把它模仿出来;借助身边的不同物体,发出两个长短不同的音来。例如我在教乐理知识二分、四分音符时,一般教学只讲“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等。这些概念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枯燥,我就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出发,从而将“拍子”的抽象概念与声音的长短联系起来,让学生说出自己听到过的声音并分辨声音长短:如火车汽笛声长、汽车喇叭声短。其次,通过爸爸打鼾声、猫叫声和心脏跳动声、狗叫声分别代表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闭眼聆听教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由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
4.感知音的高低
教师出示8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里面装着不等量的水,用金属棍逐个敲击后,让学生听听声音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听音乐《高人走,矮人走》,听到高音区的音乐时,便踮起小脚学高人走路,听到低音区的音乐,便将身体弯下学小矮人走路。例如可以用打击乐器表现风声、雨声、小鸟叫声、走路声等,提高对打击乐器的认识,再根据歌曲的情绪选择常见的乐器:碰铃、木鱼、三角板等,创编简单的伴奏。
五、综合运用,提高低年级音乐课的教学效率
儿童有好模仿的天性和本能,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提供示范供学生模仿,是音乐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示范法对教师来说是示范,对学生来说就是模仿。单纯机械的模仿,只会抑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以及儿童主体对元素的能动发现和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组合能力。发现探索学习法是利用学生的好奇,不断为学生提供新异刺激,引起学生对未知因素的探究,唤起学生求解的动机和愿望。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指出探索的方向,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去倾听、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要做到问题在前,答案在后;尝试在前,解释在后;探索在前,结论在后;启发在前,指导在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寻找答案,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改变以往教育中“师为主,生为辅”,不利发挥学生创造力的弊端。
总之,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绝对地只用一种学习方法是行不通的,事实上,往往某一个教学活动将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它们是和谐统一的。例如,在学习新课时,为了让学生获得音乐形象的情感体验,教师可灵活、巧妙、恰当地示范,供学生创造性地模仿;在学生获得一定的音乐形象的情感体验后,教师可启发学生围绕音乐形象探索多种表现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学生基本熟悉教材时,教师可鼓励他们运用已有经验,用“换一换”“加一加”等方法进行迁移、创造。也就是说,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将多种教学方法灵活、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才能真正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音乐课的教学效益。
上一篇:创新思维促想象力之花瑰丽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