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中如何让习作成为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
《语文课程标准》把小学中高年级的 “作文”改为“习作”,中年级习作强调不拘形式,自由表达,可写见闻,也可写想象;高年级要求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想象作文,能根据需要写应用文。这些要求的调整突出了习作的内容,淡化了习作的形式。新课还强调学生习作的“记实性”和“创造性”,强调教学要激发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开掘习作的“源头活水”,使学生愿写乐写,通过习作抒发对现实生活和想象生活的真实感受。
在新的习作教学要求面前,教师如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呢?唯物辩证法指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就习作而言,内容就是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即“言之有物”。形式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即“言之有序”。教师在指导习作时应该以真实地描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需要为需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习作成为学生表情达意的工具,成为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
下面我就以三年级习作为例谈谈自己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怎样让习作成为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
一、引导学生发现习作素材
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有时会看到一些新鲜的事情,有时会产生一些较为深刻的想法,有时会被某种事物所感动,生活中还有很多让人高兴、忧伤、后悔等记忆深刻的事,把这些事和感情真实地描写出来,就是习作。例如:放学回家下雨了,和同学共伞回家;在菜市场看见两个人为贪小便宜互不相让,继而发展为吵嘴、打架;国庆节街上的繁荣热闹等都是写作的素材。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因此我除了选择一些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外读物让学生看,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平时多注意深入生活,了解社会。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在生活中多看、多听、多问,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通过观察后的思考,学生有时透过平凡的一事一物也能领悟到深刻哲理,从而使习作立意新颖深刻。一次我布置学生描写一种植物,发现大多数学生只写了植物的形状和颜色,于是又让学生去仔细观察。再次观察后,我问学生还发现有什么是习作上没有写到的?有的学生说:“我发现牵牛花是用细长的茎攀着竿子向上爬的。”我说:“牵牛花用这么细的茎支撑着庞大的身体向上爬,你看了有什么感想?”学生想了想说:“我觉得它不畏艰难,非常顽强。”就这样,经过我的逐一点拨,学生对自己所写的植物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二、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
片段训练是从写话训练向写篇训练的过渡。三年级,有的学生有新颖的材料,但是不知如何下笔。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开头、结尾,如何写经过,如何详略得当,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在教学习作时努力指导学生写各种片段,包括描写一个场面、一系列动作、一棵树、一座建筑物、人物的外貌、某件事情的经过等。
叶圣陶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必须按从说到写的顺序进行训练。三年级要求学生能真实、具体地口述一件事,做到语句通顺、连贯。我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努力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让学生大胆地说,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一次,我指导学生写一篇写人的习作《我的××》。我首先问学生:“在你周围的人中有没有人让你喜欢,让你讨厌或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位女学生说:“我很讨厌我的弟弟。”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她弟弟经常倚仗父母的偏心欺负她。我又问:“你能举几个例子说说他是怎样欺负你的吗?”这位女学生一五一十地讲了起来。由于她讲得真实生动,很多学生听的时候眼里都含着泪水,“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次习作,学生突破了框框、格式,真实地描写了他们身边既普通又各具特点的人物。绝大多数学生的习作都有了自己的特色,题材、思想感情各不相同。
三、鼓励学生真实地描写
真实是习作的基础,只有真实,才能打动读者,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这里的真实包括:事件的真实与情感的真实。事件的真实指的是在具体环境中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的可能性,不能胡编乱造,心想“事”成。情感的真实即在事情发展过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应该是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还应该符合自身年龄、知识水平、所受教育等方面的特点。有的学生在写别人有困难去帮助时,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喜欢唱“高调”,还有的学生写人物心理或动作变化太快,缺少内部动力。对于学生习作中出现的“空话”和“假话”,我总是逐一地加以分析,让学生明白它的不可信性。同时我还经常挑选一些有真情实感的习作念给全班学生听。久而久之,学生习作时就自觉地实事求是地进行描写。
人的心是一面镜子,周围存在的事物、发生的事情必然会在内心引起反应。让学生真实地坦露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感情,既是习作的手段也是习作的目的。让习作成为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让他们都敞开心扉,让我们看到更多更美好的童心世界!◆(作者单位:江西省奉新县冯川第三小学)
上一篇:让学生思维听到花开的声音
下一篇:让提问点亮数学课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