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生课堂互动中寻找教学的动力分析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与反馈,可谓课堂教学五大要素,各要素的选择、实施,应该既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课前,教师应反复斟酌,制定彼此呼应的有效教学预设;课中,又须相机而动,实现因时制宜的灵活教学生成。在此,整理一次课堂教学实例,作为对“从师生课堂互动中寻找教学突破口”的思考。
2013年10月10日,接校领导通知,下周一上午将有山西省太原市进山中学教师来听课,让我做好准备。按我的“常规复习轮训计划”,周一是训练基础知识部分。我提前准备了“家常课”一节,基本教学思路为:先检查古诗文背诵,再小测字音,并订正上回字音小卷,之后做15分钟“音形词句标”的基础练习题各2题,并订正、解析,最后布置作业,下课。
10月14日上午第二节课,高三7班来了6位山西教师,2位本年级同事。
第一环节,全班齐背了《过秦论》三段,其间我注意观察了学生的口型与视线,发现有个别学生口型紊乱,个别人偶尔偷窥书本。学生背完,我指示课下继续熟悉课文,明天早自习默写,定时15分钟。
第二、三环节,先给5分钟完成字音检测小卷,上交后订正上次批阅后的小卷。共计50个字音,答得最好的学生错了9个,都是之前练习过的。我开玩笑说,都怨你们的身份名称起得不好,“学生”,学什么都是生的,学多少次都是生的……指定这张小卷错误较多的学生读,每个学生读10个。
叫起第一个学生小王,语文学得吃力,上来就把“啼啭”念成了“帝转”。我要求重念,追问第一个字音,小王说:“帝?蹄?‘马蹄’的‘蹄’。”大家都笑。我正音说“啼”,还未及多说,小王就委屈地说:“我说对了呀?”大家继续笑。我哭笑不得,说:“别着急,有时候字换个语境,我们就容易认不出来了。这是‘鸟啼’的‘啼’,‘马蹄’是马的脚丫子,马足。”算是给小王找了个台阶。
因为要求批阅者在小卷上修改错误字音,此后的学生念得基本正确。我特别辨析了“堙塞、湮没、淹没”的音义和“夹”的三个读音。因为有听课者,我有点儿乱套,“夹”的二声、三声起初说反了,学生没有吭声儿。要在以往,准有学生会指出来了。我意识到错了,做了更正,然后问:“我是不是又故意错的呀?”学生笑答:“是的。”(这里有典故)根据此类问题“记少不记多”的原则,我简析了这两个字音的记忆方法。我习惯把一些知识简化,指导学生按照规律去记忆,效果还是不错的。
第四环节,原计划做练习,要全场静音15分钟。但在刚才课前批阅作业时,发现学生的“连珠妙语”项目搜集的佳句很有启发性,为了训练学生有效运用这些哲理妙语的能力,就临时采取了B计划。
我选取了几位学生的摘抄,念一句,简评一句。主要的几句让抄写者在后面补缀一句话,以“所以”开头。小李的句子是“你可以笑着哭,也可以哭着笑,一切看你的奋斗”,我念完,评述说:“此句念起来口感很好”,有学生表示不明白。句子后没有按规定注明作者,小李说是自己写的。我让他解释,他说:“比如你参加高考后,考好了你会笑着哭。”我说“喜极而泣”。“哭着笑”他说不上来了,说当时写就是一种感觉。有其他学生解释“是一种无奈”。我说“感慨万分吧”。让学生接“所以……”,学生说“所以你要努力去奋斗”。
小高抄写的是马德《相逢》里的句子:“生命走到最后,你觉得孤单,你感到惶恐,也只是因为,你要从这个尘世走散了,从此,再无可以相逢的人。”让她接“所以”,她说“所以要珍惜现在”。我认为不够准确,补充说:“所以你要珍惜现在与你相逢的人,要珍惜此生此世那些在你的人生旅途中与你相逢、相知甚至相守的人。”
小洪抄写的是“迷宫般的城市,让人习惯看相同的景物,走相同的路线,到同样的目的地;习惯让人的生活不再变。习惯让人有种莫名的安全感,却又有种莫名的寂寞。而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习惯会让你错过什么。”选自几米的《向左走,向右走》。我让她接下句,她接出的话没有“习惯”二字,我板书了“习惯”二字,解释说:“说话、作文,关键词是不是要出现的呀?”小倪接过话,说:“没有习惯的习惯。”我表示小倪这句话很费解,也不是个观点,让他继续思考。
小张抄写的第一句是“常有人叫你退一步,退一步等困难过去了再说,于是你往后退。当你退到能看到全局的地步,除了去适应它,你已经来不及做任何改变了”,选自沃伦的《国王的人马》。我只念出了第一句,就让学生往下接,学生说“所以你要向前”。我接着念完了下面的句子:“所以别退,”学生都笑了,一定觉得太简单了。“所以别退,千万扛住,扛到最后,要么你强大了,要么困难就真的过去了。”我故作醒悟:“噢,我站在校外栅栏下,别人告诉我说‘退一步’,但我偏要前进!”学生都笑,有人说“然后就被德育处抓去了”,又是一片笑声。我接着解释:“所以,当我们被一些话鼓动的时候,还要分清情况,要辩证地看问题。”我板书了“辩证”二字。然后我讲了一个我朋友的事情:“我朋友有个不好好学习的儿子,这位父亲看到了一篇文章《一个险些扔掉的大学生》,说的是一个孩子不好好学习,某天,父亲骑车带着儿子到了野外,让儿子下车,说要么你和我回去好好学习,要么你就此走开。儿子吓得大哭,回来后就发奋苦读,最终考上了名牌大学。我的朋友深受启发,但没有自行车,就开着私家车把儿子带到了偏僻的地方,像文章里的那位父亲一样说了那番话。孩子也吓哭了,也表示要好好念书了,爸爸就得意地带着孩子回家了。没过几天,孩子旧态复萌,学习又松懈起来,最终也没学好。”我说:“你
看:适合别人的道理,不一定适合咱们;适合别的情况的道理,不一定适合这个情况。如何从中受启发,再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这一切道理是不是都要这么审视一下啊?别盲从,这就是辩证!”
最后,我小结:“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了一种在有哲理的句子后加‘所以’的方式,也向大家说明了要‘辩证’地看问题,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课下,小倪找我探讨,说他的意思是说“不要被习惯束缚,不要有那些坏的习惯,要随时改变不好的习惯”。我肯定他这样解释很有道理,但是指出他的原话因为措词不当,严重影响了他的真实意思表达,所以,需要特别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他欣然接受了。
课后,和进山中学的老师交流。我问“进山中学”的名称何意,吴老师说校名语出《论语·子罕》,并大致解释了一下原文。该校已有90余年历史,是当年阎锡山创办的,当时汇集了山西的很多优秀学生,但今天只是一所中等水平的学校了。我听后对这所学校肃然起敬,多么有文化内涵的校名啊!进山中学老师还说他们的校训是“仁、智、勇”,我觉得这三个字概括的涵义也很了不起。
之后,我回去查了一下《论语》,找到了其中的那几句话:“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其大意是“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反思这节课,有几点值得总结。
其一,教学预设应依学情而化生成。每一节课都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存在着某种教与学的不确定性。教学整体预设针对的往往是假想中的静态学情,而课堂上的现实动态学情随时会显露出理应面对的教学突破口,需要教师随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其二,教学内容应借学情而作调整。借助师生互动对话,有利于教师随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教学补救策略,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训练补缀“所以……”的环节,小洪的结论不紧扣关键词、主题词,我及时指出并强调,还是有道理的。从学生接小张摘抄的句子以及小张摘抄的原句来看,都有将问题绝对化的嫌疑,所以需要特别指出“辩证”的必要性。平时学生议论文写作中常有将论题绝对化的情况,因此启发学生思考观点能否成立的情境性是很有必要的。
其三,教学训练应视学情而渐深入。课上对小高的补句,我显得有些急躁,不如引导学生自己一点点完善她的回答。虽然教师说出答案会大大节省时间,但是这种越俎代庖的方式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效果不好。对于小倪的话,虽然我在课下对他的再解释作出了高度评价,但当时课上不妨让他进一步解释,或许也可以启示其他学生认识到准确表达的重要性。平时为赶课时,我们的教学节奏普遍很快,但是对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极为不利,无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教学。如果能狠下心多花一点时间,就当时的问题切实解决好,之后再辅以强化训练,效果应该更加理想。
其四,教学概念应依学情而详辨析。对于文字学的教学,我主要依据汉字特点采取“形音义相结合”的指导原则。对于音形义的教学,很多语文教师重识记,轻理解,认为咬文嚼字不过是雕虫小技,殊不知这正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熟知音形义的关系,既有利于深入理解,也有助于牢固记忆,更有益于准确表达。汉字音形义不准确、不明晰,词语概念模糊,何谈句篇章的深入解读?死记硬背固不可取,质疑问难也须在熟知文字音形义、进而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展开、深入。现在有些宣讲国学的人轻视文字学于其中的重要性,缺乏对语言基本概念要素的深入理解,极易对句篇章的内涵产生自以为是的臆断。课上对于“堙塞、湮没、淹没”的辨析和部分摘抄句补写的训练,即出于此种考量。
其五,教学语言应据学情而定繁简。罗杰斯有句话说得好:“要琢磨出如何去教学就在于弄清什么时候应该闭上自己的嘴——绝大部分的时间。”我自己也曾以为“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的大多数情况下也要学会闭住嘴巴”,但是这节课我竟然说了很多话。宏观来看,教师课堂语言当言简意赅,少说为宜,多练为佳;微观来看,某些具体问题还是不能不“多说几句”。或许,教学中最难的就是如何根据学情而实现内容的取舍和指导的多寡吧!深感课堂教学的确也是门语言的艺术啊!
【案例点评】
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课堂教学模式改变的具体体现,教师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引导者。教师只有真正走下讲台,真正用心去倾听,真正尊重学生的意见,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平等和亲切,才能真正实现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只有这样,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逐步形成,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益才可以逐步提高。本案例中处处洋溢着课堂民主的氛围,无论是教学预设还是教学实践,无论是教学训练还是教师语言,无不依据学情变化而变化,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这一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特别是教师的平等参与,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而且对学习重点、课堂生成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同时,幽默而富有灵性的教师语言和充满智慧的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是本节课堂教学为我们呈现的另外一种精彩。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十三中学化学特级教师段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