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的朴素思考
近些年,学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所谓少教多学,要是从字面上揣测,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其所能“少教”,学生要竭尽全力“多学”。那么,教师该如何“少教”,学生又该如何“多学”呢?在近两年的教学中,我在不断实践和思考,以下就是我对“少教多学”的朴素思考。
一、精准定位教学关系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先生只管教,儿童只管学,好像是学的事情,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说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陶先生的这句话批判了因过分关注教师的教,而导致教与学的严重分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提倡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师所有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应是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教师的“教”是为了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让学生“愿学”;教师所有的“教”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让学生“乐学”;教师所有的“教”是为了鼓舞学生自主地探索实践,让学生“会学”。一句话,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二、精确定制教学目标
电影《私人定制》上映后,社会上开始流行私人定制,如私人定制拜年短信、私人定制婚纱等等。本人认为,教学目标也应“私人定制”。“少教多学”首先应真正了解本班学生的前在状态和潜在状态,不以教师的意识代替学生的经验、认知方式,在此基础上“因班定制”的教学目标,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有深度地学习、独立地学习,达到学习自能的境界,最终使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上基于文本的解读,应该有一个大致相同的标准。因此,“因班定制”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深入领悟编者的意图,深谙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的“私人定制”才会忠实于文本,才会促进本班学生的发展。
三、精巧突出教学主体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指向的是学生的主体发展,强调了学生的“学”,强调了学生“学”的地位。因此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在先,教师再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还需要教哪些、怎么教和如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为了突出教学主体,教师要尽可能地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努力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让每个环节都尽可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语言和语言实践的平台。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是学生智慧火花迸发的场所,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经历场。“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教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落在学生的学上。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落实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四、精当安排教学时间
分析近三十年的教学课堂,我们的课堂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初的“满堂灌”,到20世纪初的“不敢讲”。从教师挤占学生课堂上的所有时间,一成为“听众”,到全部由学生进行小组自主学习研讨,教师成为“观众”。这两个极端都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效度。
“少教多学”首先要减少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那么,教师如何精简“教”的时间呢?个人觉得,教师绝不讲学生已经会的、能学会的或者怎么也学不会的知识。教师要讲重难点、讲规律、讲方法。
“少教多学”提倡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去想象、去动手、去交流。当学生最困惑、最需要的时候,教师给予雪中送炭式的点拨与帮助。
当然,对于“少教多学”的“少”与“多”,要辩证地对待,不能说教六分钟就是少,教八分钟就是多。具体的教学时间应该根据学情的变化而变化。
五、精密预设教学过程
“少教多学”强调“以学定教、顺学而教”。这样的教学过程改变了教学起点,即将教学起点从教师、教材转向了学生,具体转向了学生的认知、学情,关注学生的教学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精密预设教学过程,使教师的教更具有针对性。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的重点、难点和盲点,老师在预设教学过程时,一定要留足足够的空间,引领学生慢慢品味,引导学生从文本内容读懂文本内涵,继而让学生成为文本阅读的有心人。“少教多学”中的“少教”特别提倡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教”,要针对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展开教学。因此,课前精密预设教学过程,是教师能够在课堂“少教”的一个重要前提。
“少教多学”意味着教师的“教”一定要教在点子上,要教在学生似懂非懂的地方,也就是教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的知识做到精要、精致,才有效、高效。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教师,他得学会让他们学。“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是教者站在学生立场之后,由“教”向“学”的一个美丽转身,真切期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自主”、“自由”、“自然”地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