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工区材料投放及活动策略的探讨
美工区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过程场所,其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审美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个性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材料是美工区活动的灵魂,蕴含重要的教育价值。目前,美工区材料的投放存在着“活动材料多而种类少”、“材料结构、分配及难易梯度设置不合理”、“材料更换率低”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建议从合理规划活动区材料的投放,调整材料投放比例和结构入手,保证幼儿拥有足够丰富的美工区活动,以提高幼儿探求新鲜事物的能力。
美工区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过程场所,其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审美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个性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美工区材料是孩子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载体[1]。目前,在实际幼儿园教学准备方面仍然存在美工区材料投放不合理,缺乏活动策略教学经验等问题,本文将探讨美工区材料投放问题及美工区的活动策略问题。
一、美工区材料投放问题
(一)材料投放无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为确保幼儿有充足的材料自由自在的探求新事物,教师往往将活动材料一次性全部投放。但活动材料的过分充足,往往会造成孩子盲目无序地选择工具,无法获得连续性经验,客观上弱化了活动主题等问题,因此,无计划投放活动材料,反而可能干扰幼儿对材料的选择。
(二)材料选择不合理
美工区是教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设置的教学活动场所,教师往往会制作准备许多精美的“模型玩具”以丰富美工区。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这些“模型玩具”的易损性,往往会限制孩子随意触碰。孩子们最初看见“模型玩具”时会有好奇心,但由于限制孩子们与“模型玩具”的直接接触,反而会使精心准备的玩具失去了教育价值。还有部分幼儿园准备的材料很充足,但仅仅是材料的数量多,却没有使材料多样化,让孩子们失去了多样性实操机会。
(三)材料结构,分配及难易梯度设置不合理
在美工区有许多高度结构化的材料,幼儿只能根据材料的固有模型动手操作,这样不仅限制了孩子想象力的发展,而且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玩具没有难度,玩法单一,很容易丧失兴趣,使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也无法得到真正的锻炼,也就无法实现培养孩子对新事物的探求,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的教育理念。
(四)材料更换率低
有的教师认为美工区材料更换不利于孩子巩固新获得的动手操作经验,而且更换材料费时费力,所以不愿更换美工区材料,造成了材料更换率低的问题,这同样会使孩子对材料缺乏新鲜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孩子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
二、美工区材料投放的建议
(一)根据活动目标投放材料
在美工区投放的材料是幼儿进行艺术表现,展现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桥梁。材料不同,幼儿的操作方式以及所获得的教育价值也就不同。教师可以根据美工区活动的目标投放材料,有针对性的材料投放,可以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同时,可以将具有一定联系的多种材料同时投放,这样不仅发展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孩子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同时也提高了孩子的创造能力。
(二)投放材料多样性
美工区活动材料投放不应该只要求数量多,也应该重视材料的多样性。由于不同的材料对于孩子动手能力的要求不用,因此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选择不同的活动材料。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对于新鲜事物的探求,也满足了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发展的需要。而且应该避免只能看不能动的“玩具模型”,要让孩子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得到乐趣。
(三)投放低结构化的活动材料
低结构性的材料是指未经加工的天然物和一切可以为艺术造型所用的无毒,无害的废旧物[2]。在美工区投放低结构化材料有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研究表明,幼儿可以将一件自然物想象成63种不同的物体,然而一件形象逼真的物体,幼儿仅仅只能想象成一两件不同的物体[3]。由此可见,美工区投放低结构性活动材料对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发展的必要性。
三、美工区活动策略建议
美工区是教师为幼儿准备的开发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提高审美及个性发展的区域。为了提高幼儿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可采取适当的方式,吸引孩子参与其中。
(一)设置活动竞赛
设置活动竞赛不仅可以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而且可以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获得的成功和帮助他人得到的快乐。例如在儿童节时,可以开展粉笔画活动,既可以感受到节日的气氛,同时也可以提高孩子创造美,展现美的能力。让孩子可以乐观积极成长,身心健康发展。
(二)语言创造情景
在美工区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传达一种设想的情景,从而调动幼儿参与积极性。例如老师可以在剪纸练习是,给幼儿讲述一种场景,“春姑娘带来的生机,河道旁的柳树都绿了,桃花也开了”等趣味的语言唤起幼儿的活动热情。
美工区活动材料应该根据教学目的,针对性的投放。而且投放的材料不能只求数量,也要看重投放的丰富实用性,避免只看不动手的“模型玩具”。材料的投放要注重对孩子表现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在美工区活动时,可用丰富的语言,对孩子的鼓励等一系列方式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孩子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也可以适当开展民间艺术类的美工活动,即达到了教学目的,也培养了孩子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
作者:朱思谕 来源:成长·读写月刊 2015年9期
上一篇:加强幼儿园创新教育的途径分析
下一篇:幼儿园德育工作的各方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