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问题及对
国务院学位办[2009]23号文件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仅在特定职业领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实践应用和开发创新的能力。
一、国内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
社会对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各国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来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1906年,美国在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中提出‘‘合作教育”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理论课程6个月后,以2个月为周期交替参加企业实习和课堂学习,毕业前半年在学校撰写学位论文,2009年美国授予专业学位硕士总量达到了硕士学位总量的85%左右?。英国采用“学习一实践一学习”工读交替的‘‘三明治”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和企业实习以学年为单位交替进行l法国的“大学校”专业学位是高中后5年的学制,前两年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后三年侧重于实用课程教学与多层次的实习训练。还有日本的‘‘产学合作”、俄罗斯的“教学生产联合体”和德国的“双元制”等培养模式。为了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式发展,2009年起,国家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决定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结构变化的要求。在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我国高校提出了新的教育模式。如南京邮电大学的‘‘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一年,校内实践一个学期,校内学习一个学期,企业实习一个学期,校内撰写学位论文一个学期,强调校内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环节的结合。上海市以专业学位与职业任职资格衔接为突破口,提出以“六化”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即:培养规格行业化、知识能力复合化、实习实践制度化、导师队伍“双师化”、考核评价系统化、培养途径国际化。
二、现阶段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着重学术型轻专业型的倾向,缺乏合理定位,以学术学位的培养目标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在生源招考、资源配置、就业前景等方面处于劣势,导师积极性不高,研究生缺乏学位自信,报考意愿和动力普遍弱于学术学位。
2.“双导师制”不完善。根据国家设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目标,要求采用‘‘双导师制”。高校长期打造的是“学术型”师资队伍,导师缺乏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目前,采取“单一导师制”的比例高达61.1%,双导师的比例过低。采用‘‘双导师制”需要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由于缺乏制度和经济保障,部分高校聘请校外导师的审批程序流于形式,缺乏对校外导师评价考核体系,导致其没有实际参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
研究生自身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同度不高。调查研究表明,选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所学知识和研究内容跟社会需求吻合度较大,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发展前景被人看好”的人只占38.0%;选择“对专业学位的发展前景认识较为模糊,考试成绩不够未被学术学位录取,但不想放弃学习机会而调剂到专业学位”的人却高达60.3%。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愿意参与到科研项目实践。用人单位发现专业学位硕士的应用型技能未能强于学术学位硕士,反而在理论基础的扎实程度和研发能力上存在劣势。
4.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主要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社会评估的参与空间极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没有与学术学位区分开来,没有制定相应的教育机构资质标准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高校沿袭学术学位培养评价标准,学位论文的选题偏重于基础性理论研究,实践性研究未受重视,无法体现专业学位的特色。
三、我国快速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对策
1.完善专业学位招生选拔办法。2013年3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就完善招生选拔办法提出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注重选拔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的改革方案。专业学位硕士教育鼓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考生参加考试。高校在设置招生考试科目时,应根据社会和行业的实际需求以及生源的特点,重点考查学生在该专业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培养潜力。招生对象面向行业需求,重视从企业招录研究生,结合企业实际课题完成论文,毕业后回到企业工作,与企业建立稳定的毕业生输出渠道,并建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反馈机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应地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
2.明确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特定职业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并与某一任职从业资格相对应。在培养目标中,要切合行业和社会需求,核心是培养职业能力,注重知识与职业实践的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要具有明确的行业背景和职业特色,突出该职业类型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结合产业发展规律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来设计。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学位的方向。如哈佛大学新设置的学校危机与预防硕士专业,是为了应对近年来学校危机不断发生而开设,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预防学校危机的专家。
3.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要突出实践性和职业性。高校通过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形成多元主体投人、多方参与、多方受益的开放式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教育教学理念必须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突出应用性和职业性,兼顾学术性,体现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加大选修课程比例。注重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建设实验实践创新平台和虚拟仿真教学环境,加强案例教学和企事业单位的实践教学,建设校企、校地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工程实践项目。美国学者PaulHager等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用大量事实论述了产学研结合对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有效性。学位论文鼓励采取工程案例、调查报告、结项报告等多种形式,真正凸显专业学位的实践性和职业性特点。在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加强人才准人标准的职业资格(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建设,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证与职业资格认证机制之间的衔接。
4.建立和完善“双导师制”。高校加强“双师型”的师资建设,遴选和引进既有学术造诣,又有工程背景的双元知识结构高校导师;选派青年教师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聘请具备高水平的设计、开发经验及相关实践技能的校外导师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论文选题、实践实习和项目研究中来,建立相应的考核与激励机制。由校内导师指导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校外导师指导开展实践问题研究。
5.建立专业学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建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认证制度体系,制定相应的教育机构资质标准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标准,实现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和过程监控。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培养条件评价、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等,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建立分级分层的评估机制。首先,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独立的社会评价机构,开展综合评估和专业评估。其次,建立省级社会评估机制,体现区域特色,充分发挥评估机制的导向、诊断、监督和预测作用。最后,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行业优势,制定和执行适用于专业学位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我国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反映了国家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从学术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响应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需要,需要教育部、高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等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
闭建红,肖瑜,靳振江,魏建文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541004)
热门论文
-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问题及对
- 浅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
-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 全日制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 培养全日制体育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路径
- 赣南医学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 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的探索趋势研讨
-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若干核心问题的思考
- 农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问题和策
-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现状及对策
- 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现状调查及分析
- 中国高校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
- 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