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科研素养的几点思考
随着各级教育的普及,硕士研究生的不断扩招,数量在逐年增加,然而,培养的质量却有所下降。特别是在科研领域,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会做好科研是必修科目,科研成果的多少也越来越成为衡量硕士研究生质量好坏的标准之一。作为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哪些科研素养是个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笔者对此有以下几点浅薄的思考:
一、正确的科研动机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将一个为自己而不是为他人而活着的人称为自由人。”有学者研究表明:当前,学术研究中,存在着学术功利色彩较浓、学风比较浮躁、不愿意沉下心来搞研究的现象尤为突出。硕士研究生尤为严重。作为硕士研究生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读研的目的和动机不仅仅是为了完成父母的嘱托,工作的需要而混个高学历文凭,发论文的也不仅仅是为了评奖评优,为了毕业等等,如果读研期间被这些外在因素所牵绊,被不良而功利动机所驱使地话,是做不出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的。汪子嵩曾经说过:“做学问应该不受外力干扰,研究者能够独立思考,以自己的头脑进行科学研究。这样做学问就不会太功利。”树立正确的科研动机,是做好科研成果的基础,作为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科研动机,摒弃太功利化的思想理念,把做科研真正当成一种乐趣,充分发挥自身的内在潜质,脚踏实地的做好每项科研课题,创造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这才能充实的过好研究生生活。
二、真诚的科研态度
马斯诺曾经说过:“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态度决定一切,做科研真诚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真”即真实,就是关注生活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诚”即诚恳,就是虚心的求教。吉林大学教授孙正隶曾经说过:“学术研究首先要有真诚的态度,从事学术研究,不仅仅是一种职业化的存在方式,而且是一种赋有特殊意义并因而提出特殊要求的职业化的存在方式。”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还是有本质区别的,进入研究生阶段,主要任务不是背书考试,敷衍了事混个毕业证,而是要学会做科研。华罗庚曾经说过:“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揉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硕士研究生才刚刚踏入科研之路,从一开始就端正自己的科研态度,自觉树立起传承和创新人类文明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明锐的问题意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虚心求教于导师及他人这将为以后从事漫长和艰辛的科研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科学的科研方法
人们常说:“方法不对,努力白费”。做科研可以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也可以是一件愉悦的事情,关键就是要看你是否找对了做科研的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的科研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进行无数次的尝试,面对无数次的失败。因此,在做科研的道路上首先要学会“以慢促成”的方法。刘根生教授曾经说过:“要达到科学的品位,获得科研成就,特别需要“慢功”,秉持一种“慢”的理念,有“慢”才能合乎科学规律,保证科研质量,回归科学本质,也才能享受科研的乐趣”。“慢”有时是为了更好的快,越是大成果,越要耐住“慢”。其次,要学会选题准的方法。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前提。选准研究的问题是进行创作的基础,只有选准了问题,后面的创作和研究的努力才不会白费。选题是一种技巧,也是长期努力积累的反映。要想提高研究质量,掌握选准问题的科研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最后,还要学会精用文献的方法。学术研究往往是建立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的,在做相关的研究时应该读懂弄通相关的著作和文章,注意梳理专家学者的观点,分类进行甄别辨析,选用经典的、权威性或者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来支撑主题,更能增强研究成果的说服力。阅读文献的数量只能决定你做科研涉猎知识面的宽广,而是否是精用文献才是决定你研究成果的高度和质量。
四、厚积薄发的精神
吉林大学孙正隶教授曾经说过:在做学术研究时,要注重三个积累:一是文献积累;二是思想积累;三是生活积累。这三个积累既不可或缺,也不可替代。他强调:没有真实的文献积累,就不能系统地掌握已有的研究成果,就会失去“阶梯”和“支撑点”,就会把创造性的学术研究变成“无本之木”的重复性工作,没有真实的思想积累,就不会发现真正的学术问题,难以形成有根据的独到见解,就会把创造性的学术工作变成“钻故纸堆”的技术之作。没有真实的生活积累,就不能以真实的生活体验活化已有的文献积累和思想积累,就会把创造性的学术研究变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的表面文章。真实的文献积累、思想积累、生活积累是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就要大量阅读,一是“通过读书,以达到开茅塞、除陋习、得新知、长见识、养灵性、增智慧。”二是读前人的思想,不仅需要读出人家的好处,而且必须发现人家的问题,进而悟出自家的思想。三是联系实际,回归生活,形成厚重的生活积累,从而在现实生活热点问题中寻找创造的灵感。硕士研究生只有努力做好这三方面的积累,才能为以后的科研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文豪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给美的事物戴上宝贵的真理的桂冠,她就变得百倍的美好。”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曾经也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科研方法亦是如此。
作者:明道琴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16期
上一篇: 研究生秘书招生管理工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