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
鉴于研究生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紧迫需求,通过分析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课程体系对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构建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研究生课程体系,包括课程体系的结构高度、类型宽度、内涵深度、教学灵活度和监管力度五个维度,并针对这五个维度提出了相应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措施。
一、引言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落实《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要求,研究生课程教学和课程学习的质量水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和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高校应当高度重视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立足研究生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加强课程建设。然而,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别是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相比,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已成为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
二、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研究生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选修课程四个方面,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内容综合满足研究生各方面的培养需求,不仅可以加强研究生对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的学习,而且也能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但结合现状来看,研究生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层次定位不清晰。首先,在课程体系结构方面,目前与本科课程体系基本一致,是基于学科基本框架进行的课程分类型设置,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本专业知识,但较少考虑根据研究生具体研究领域设置一个促进研究生学术与科研水平的系统性、深入性课程体系。其次,在课程内容方面,部分课程与本科课程重复,部分课程的内容设置只是在本科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扩展而非纵向深入,学习难度与本科课程差距不大,未凸显研究生教育应有的特色与要求[1]。
2.学术深入不彻底。研究生是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中的最顶层主体,是以追求知识的发展与创造为目的的学术创新群体,因而其“学术含金量”应当达到应有水平,以满足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学术性课程需求。但就目前来看,各个学科的研究生课程涉及面较窄,知识建构不深入,缺少交叉学科知识;部分研究生课程的教科书的内容较为陈旧,版本未能及时更新,达不到应有的研究性、前沿性与前瞻性,不能及时反映出学科内的科学新进展与科研新成果;在传授知识上,教师采用传统授课方式,不注重师生之间交流沟通与信息反馈,缺乏不同学术观点的对比碰撞,使得课程知识的学术深入程度不透彻,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及深入研究的学术能力[2]。
3.管理模式不完善。一方面,目前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问题,部分教师和研究生认为研究生阶段应以科研为主,忽略了课程教学的重要性,造成课程管理重目标轻过程,不注重课程体系的过程性监督管理以及多元化、多渠道的评价方式;另一方面,课程教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部分教师和研究生认为科研项目的回报远高于课程教学的回报[3],因而造成教师和研究生对于课程管理的主体意识淡薄,大多采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教学方式等单一、标准的评价方式,通过评估学生上课率、成绩水平等简单指标对相关课程进行评价,无法与培养目标、研究生发展需求等紧密相联。
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课程体系构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核心就是要“增强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尤其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变得日益重要。目前我国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内涵的研究颇多,综合而言,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指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内外部条件,在科学研究上创造性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提出新观点、运用新办法、开拓新领域并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课程教学贯穿于研究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在研究生全面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构建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以及扩展深入性综合知识体系,来激发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结合研究生课程的设置要求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需求,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要体现结构高度、类型宽度、内涵深度、教学灵活度和监管力度五个维度的内容[4],具体内容如下。
1.结构高度。高度往往取决于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体现在远见、境界、视野等诸多层面。课程体系结构的整体高度体现了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高度,决定了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最终走向和发展格局。
2.类型宽度。宽度决定体系是否全面,展现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在建设研究生课程体系时,挖掘和把握有利于研究生培养的各种因素,拓宽研究生培养与社会联系的互通面、研究生培养内容的囊括面、研究生培养对象的覆盖面,增强学科知识交叉的融合度,扩大研究生培养的服务面。
3.内涵深度。深度取决于体系的专精程度,决定体系的发展持续力,展现研究生培养的内含底蕴。研究生培养不仅要立足学生自身发展,而且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外部需求,并要通过不断的创新与改变去影响现实社会。多维课程体系设置的内涵深度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内在价值,要体现出研究生培养的底蕴和基础。
4.教学灵活度。灵活度是相对于原则性而言的,其表现出了一定的自由性和发展性,同时以原则为基础而限制一定的变化程度。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提高选课自由度等途径,来增强研究生教学灵活度。
5.监管力度。力度决定体系的执行程度,体现系统的规范性和有效性。通过增强学校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对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实施与运作情况进行一定的监督与规范,强化并提升多维课程体系的执行力度。
四、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课程体系优化
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从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入手,把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建立课程体系的出发点,科学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具体优化措施如下。
1.优化课程结构,拔高培养高度。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特色,打破课程设置壁垒,拓宽培养口径,科学设计课程分类,加强不同培养阶段、不同学院课程体系的整合、衔接。鼓励学科交叉,根据需要按一级学科设置课程和设置跨学科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数量,增加研究方法类、学术实践类等应用课程,开设短而精的课程和模块化课程,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
2.增加课程类型,拓宽培养宽度。围绕专业目标、培养目标和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置研究生特色课程,重视专业特色课程、研究方法课程、实践类课程、前沿热点课程和学科交叉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宽广的视野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讨论课程,实践方法类课程、跨学科课程和学术前沿课程,增大选修课程比例并提高选课自由度[5];同时,推行跨学科、跨校际协同开设国际化课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资助和引进国外高水平教师合作开设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
3.优化课程内容,挖掘内涵深度。根据学科发展、人才需求变化和课程实际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凝练课程内容,加大课程教学训练强度。跟踪国内外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充分重视新概念、新方法、新观点,提高现有研究生课程的深度。重视通过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例式教学等方式,强化研究生对创新过程的理解。加强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的研究生专用教材和引进国外原版教材。
4.改革教学方式与设置,提高教学灵活度。坚持并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鼓励研究生参与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促进学生、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调动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发掘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研究生被动接受教学内容的局面,指导研究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倡导推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采用研讨式、问题探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定期开展教学交流和教学培训,推进教学方式的改进。
5.严格课程管理,加强监管力度。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监督体系建设,定期对学位授权点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自我评估,调研社会需求、研究生诉求、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促进和引领课程教学改革。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督导,定期公布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检查报告,对研究生教学活动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尝试引入社会或行业的专业机构以及国际认证组织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诊断式评估,充分发挥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的监督作用,形成评价监督循环反馈机制。
作者:王慧 仲建峰 郝晓美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1期
下一篇:研究生课程中运用研讨式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