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研究生论文学术的终极目标和路径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迅速地扩大了。研究生的招生数量由15年前的4.2万人迅速增至2007年的41.8万人。国内某些知名大学竟以在校研究生数超过其在校本科生数作为建成所谓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作为高校培养研究生的一线教师,深感研究生数量的扩张未能带来其质量的同步提升,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是质量的下滑。其主要表现是作为文科研究生质量主要标志的毕业论文的质量明显下降。文科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不如意,突出地表现在大部分研究生论文缺少不为任何功利因素所左右、单纯探求真理的学术精神,这既与当前急功近利的社会价值取向与氛围有关,也与研究生及其导师的个人素质相连,同时也反映出眼下高校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某些缺陷。笔者不揣浅陋,试图探求文科研究生论文应该具有的学术精神与价值中立,以及当前研究生论文学术精神的缺失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保证研究生论文具有一定学术精神的制度建设方面的建议。
一、学术论文的终极追求是彰显学术精神
学术论文包括研究生毕业论文应该具有学术精神是一个普世的规范与原则。什么是学术活动中的学术精神,各个研究领域中的鸿学硕儒均有明确阐述。史学泰斗陈寅恪在漬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对学术精神的阐释至今为学界所称道: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后人据此将学术精神概括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精神生活高度统一的时代,学术精神的坚守,陈先生认为“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在当下学术界日益浮躁且功利化的氛围中,恪守学术精神则要求能够抵御权力部门的秋波和物质利益的媚眼,纯然地去采寻事之然和所以然。设若不是这样,在研究问题时或者随俗趋势,或者依凭一己好恶,或者存有事功之心,或者求保险、稳妥,于是便时然亦然,时非亦非,时作违心之论,那便是为学之大忌,学人所不当为”。因此,既为学人就当以坚守学术精神为骄傲,理当享受学术生活的孤寂与清贫,永远不能低下学术精神高傲的头颅。这是学人的操守与底线。
学术精神大都是通过学术著述彰显的,也是学术作品的魅力所在,其虽很难量化也无形可循却是极易体察与把握的,要不然打开北大90周年校庆的《校友文集精神的魅力》,从许德珩、梁漱溟一篇篇读下去,越读越没劲,徒使读者感慨:精神的魅力啊,怎么越来越没有魅力了?时下中国的硕博论文虽有世界第一的数量,华美的包装和貌似规范的论文要素,却掩饰不了题目的雷同、文字的冗赘、内容的毫无新意;相当一部分硕博论文或媚俗,或为上,或材料拼盘,而唯独缺少了学术论文的灵魂一一学术精神。这是近年硕博论文质量下滑的重要表现。然而,令人欣喜的是,青年学子中毕竟还有学术精神的守望者。一篇小小的硕士论文,敢于打破认为新中国土改的主要意义是解放农业生产力这一统治学术界达半个世纪的成说,提出新中国土改的最主要作用是中共实现了对“一盘散沙”乡村社会的全面控制,为中共以后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大仁政”和农业集体化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此文在每年几十万篇浩繁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只是沧海一粟,但体现出来的不因成说勇于探索的学术精神却是无论如何也淹没不掉的。
学术论文要体现学术精神,很大程度上要恪守梁任公所倡导的“为学术而学术”的原则。当代学者陈乐民认为,“为学术而学术”本身就是求真知、求真理的精神”,“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就该有这种精神”。显然,“为学术而学术”与学术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前者更加具体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为学术而学术”的原则在具体的论文写作中,就是要求作者尽量持有价值中立的立场,不在某种政治或功利目的的压力下论证不证自明的伪问题”。比如眼下每年大量通过的当前重大方针政策的诠释性研究的硕博论文,不论作者怎么搜寻丰瞻的资料,论证得如何缜密,其结论在写作之前就已经确定了。先有结论然后进行研究与写作的文章,既难体现“为学术而学术”的原则,自然也失去了学术精神的魅力。当年吴晗先生多次删改朱元璋传》,为的是体现阶级斗争的主题;郭沫若先生晚年的李白与杜甫》,是在揣摩领袖“扬李抑杜”的指示后精心写就的。这类作品留给学术史的可能不仅仅是遗憾。
二、文科研究生论文学术精神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
学术精神在文科研究生论文中的集中体现,是其应该具有一个清晰明确、贯穿论文始终并具有独创性的中心论点,文章所有的章节安排与材料取舍都要围绕着中心论点来展开,这一中心论点就是所谓的命题”Thesis)。欧美许多名牌大学都要求研究生论文尤其是博士论文应该有明确的命题,因为这是衡量研究生论文是否具有独创性的最主要标志。眼下很多国内文科研究生论文,只是对某个较具体窄小或学术界较少涉猎的题目,收集相关资料,梳理其来龙去脉,文章的整个结构与风格是教科书式的完整铺叙,唯独缺少研究生论文最应该具有的独立之精神”(命题)。这样的硕博论文实际上是把文章的原创性和论文题材的新颖性混为一谈了。这种冠以硕博论文的教科书每年“生产”出来的何止以万计?
国内某个以法学为主的名牌大学数年前通过的博士论文信托制度的比较法研究》,包含了作者亲赴海外和在深圳、海南、上海等地所做实地调查的大量一手资料,材料不可谓不丰富,文章的结构也很完整,但整篇文章读下来,“弄不清作者到底要说明一个甚么问题,或者说到底要论证一个甚么主张,整篇论文看不到这样一个中心论题,即命题。它读起来不像一篇论文,而更像一本关於信托制度的教科书”。另一所以社会科学见长的著名大学,一位地方领导干部有关中国县域经济的博士论文,其结构是这样的:一、邓小平县域经济思想概述;二、中国各种县域经济模式;三、本市县域经济的发展;四、中国县域经济的问题与出路。且不说本文把经典作家关于县域经济的论述安排在第一章,易使人得出先有观念后有实践的结论;关键是整篇文章都是在着力铺陈县域经济的发展与现状,但文章到底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要证明一个什么样的中心论点,读完全篇也没有明确的结论。还是这所著名大学,一篇小小的硕士论文虚幻的崛起:毛泽东推荐的农业先进典型李村述论》,文章没有写成这个先进典型几十年奋斗发展的流水账,而是以典型”理论解读计划经济时代的农业典型,其命题是:计划经济时代先进典型的兴起与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先进典型的衰落,由于时代条件和制度环境的转换,同样都是难以避免的。文章的研究对象虽是个很小的个案,但揭示的道理(命题)具有原创性且深刻并具有普遍的意义。硕博论文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年轻一代的思想水平,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要求硕博论文要具有学术精神,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命题,不单单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关乎我国能否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大计。由此,我们的硕博论文今后怎样才能避免写成没有明确命题的教科书,突出和强化硕博论文中的学术精神,的确是研究生培养中的当务之急,是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
上述文科研究生论文中学术精神的缺失现象,在目前高校文科研究生论文中较普遍地存在,可视为当前研究生培养的理念和制度的某种缺陷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能是一种无意”或不自觉的缺失。然而,近年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有意”或自觉的丧失学术精神的硕博论文。许多研究生甚至包括其导师明明知道学术论文的灵魂是独创性,需要展示其独立之思想”,但他们或因眼下无此能力,或由于懒惰或处于急功近利之动机,其毕业论文干脆有意避开命题的探讨与申明,仅仅满足于材料的铺陈、叙事的完整,硕博论文所要求的硬件”样样齐备,有材料,有时也有一点无关痛痒、老生常谈式的分析。一篇关于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硕士论文,在陈述和对比中国与日本农村养老模式,列举当前中国农村养老种种严重问题之后,所提出的改善中国农村养老的政策建议全是官气十足的祈使句,和官方文件在这个问题上的提法毫无二致。这类硕博论文近年有增多之势,答辩委员会很难拒绝通过,这是应该引起警惕的。
硕博论文中学术精神的彻底丧失者,则是结论预设并对官方文件进行堆砌或对材料简单归纳总结式的学位论文,它们一般至少在表面上具备硕博论文所要求的“硬件”,但文章的各个部分做得都不到位,比如把学术史的梳理变成相关著述的汇编;把二手资料“演变”成自己的一手资料(即所谓“伪注”);把别人的观点改写”为自己的结论等等。当然,丧失学术精神最彻底者当属赤裸裸地剽窃。这个问题超出了本文的议题,恕不议。
硕博论文学术精神的缺失,既有历史文化传统的原因,也有制度环境与文化政策的因素,更与导师的素养和学生的志趣、能力等因素相连。计划经济时代不仅要对政治经济资源进行高度集中,相应地也需要思想文化界与集权者实现高度的一致,独立的学术精神自然难有存在的空间。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经济生活的民主化即经济决策的高度分散与自由,但主流意识形态并没有随经济生活的民主化而发生相应的变革,其对学术活动的控制未见松动,在这样的环境中,学术精神的弘扬有时不仅需要牺牲一些物质利益,甚至还会冒一定的风险,学术精神自然很难成为学术共同体的共同追求。在这样的制度与政策制约下,单单要求硕博论文应该具有学术精神自然是很不现实的。另一方面,近年教育和科研行政部门对学术研究领域的干预,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强制性地推行以数量为中心的各种申报、评价制度与体系,这无疑给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一旦社会科学研究以数量论英雄,社科研究的生命力也就枯萎了。因为学术研究的数量化管理,一方面使许多既无能力更无必要进行学术研究者,每年生产出大批的学术垃圾,学术垃圾的制造者受到褒奖,这不仅毒化了学术环境,还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数量指标迫使部分有创新能力的学者,将主要精力转向非学术成果的制造,最终沦为平庸的写手。长此以往,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呢?
在整个学术共同体日趋功利化、大儒化的环境中,研究生的读书与写作不可能不受到严重影响。导师忙于兼职或码字,无暇顾及成倍增加的研究生们的学习与论文,现在有的研究生导师不但在平时无暇顾及指导研究生,甚至在研究生毕业论文成文过程中也无暇看上一遍,就在论文答辩推荐书上签字。几乎无人过问的研究生们或忙于打工赚钱,或热衷于网络玩游戏看韩剧,研究生培养环节中最重要的毕业论文,变成了研究生毕业前的码字练习,学术精神的坚守与弘扬在硕博论文中自然也就难觅其踪了。
三、研究生论文学术精神培养的途径
诚然,研究生论文学术精神的缺失是各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样恢复和确立学术精神在大学教学科研和研究生论文中的统治地位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可完成,这是一个长期、复杂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学术共同体同仁长期艰苦的努力。笔者以为,以下这几项工作是当务之急。
根本改革当前高校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的理念与制度,是大学和研究生论文具有学术精神的重要前提。研究生导师们现在大都步入“中产阶级”,他们的经济地位大为改观,但却也由“社会的啄木鸟”变成了“叽叽喳喳的嘻鹊”,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学术精神渐行渐远。研究生导师们的功利化和大儒化不可能不影响到他们所带的研究生们。当前高校科研教学评价体系与研究生培养制度,都在鼓励双方的急功近利,以粗制滥造毫无学术精神的学术成果”争取私利的最大化。现在已经到了教学科研体制和研究生培养制度必须进行根本变革的时候了。不然,学术精神在大学校园里将无容身之地,国家的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会越拉越大。
建立健全确保研究生论文质量的相关制度并有效地执行,是保证研究生论文具有学术精神的根本途径。一是建议各高校在其研究生手册》中,应该明文规定研究生毕业论文必须要有原创性命题,并对命题做出明确的诠释与界定。二是继续坚持并扩大已经在部分博士生中实行的论文匿名评审制度。事实证明,这一制度已经给博士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迫使大部分博士生在论文写作的每一个环节上都不敢有半点懈怠;同时它还使论文评审人基本上不会受到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能够较公正客观地评审论文。三是博士生的开题报告会应该邀请外校的教授参加,甚至可以考虑开题报告会在非本校举行,并实行导师回避制度;开题报告没有通过的博士生,不能开始论文写作。四是减少研究生的招生人数,适当延长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学制。文科硕士生应该恢复3年制;博士生学制可向北京大学学习,延长至4年。延长学制,减少每位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加强对研究生论文开题、评审和答辩各个环节的监督,将有利于研究生学术素养的提高和学术精神的培养。
张绪山先生认为,学术精神的实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探索的真兴趣,研究的冲动出乎天然,非以暴名、啖饭为目的;二是时间之保障;三是思想自由。此三者盖为一切思想创造、学术创新之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当下研究生写作论文时显然大都不具备上述条件,但我们绝不能等到三个条件都具备了再谈学术精神。既然学术精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既然当前学术共同体的制度设计和游戏规则不利于学术精神的弘扬,眼下教学科研领导部门的紧迫任务就是对现行的教学科研体制进行深刻的反省并积极地进行大胆的变革,以恢复乃至增强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副教授,北京 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