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研究生学位论文培养环节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和对策

发布时间:2016-12-23 16:19

  近年来,高校研究生录取人数逐年增加,招录学生素质层次多样性愈发显著,相应的学位论文质量也开始参差不齐。针对目前研究生科研能力长短不齐、学生与导师沟通不多、老师评审论文积极性不高、考核流于形式等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考核管理下放、灵活考核环节,激活老师评审研究生学位论文积极性;强化导师责任、推行导师一票否定制,促进导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实行论文考核交叉互检、末位淘汰,打破形式考核。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养环节近况

 

  1984年,国家批准第一批高校招收研究生,至此我国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研究生与本科生培养不同在于研究生需在指导教师(导师)指引下,通过实地考察、文献调研、实验设计、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一系列过程完成一个科研课题研究,这个过程往往要1-2年的时间。由此可见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构成,是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2007年来,高校研究生录取人数逐年增加,一方面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就读高层次高校,激发自身潜力,满足社会对高学历专业人才的需求;但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生招生条件放宽,地方高校招录研究生素质层次多样性愈发显著,相应的学位论文质量也开始参差不齐,甚至还频频爆出论文抄袭、数据作假等学术丑闻。由此为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加快优化论文培养环节管理迫在眉睫。

 

  二、当前研究生学位论文培养环节存在问题

 

  1.考核需求多元,考核制度不灵活

 

  目前,地方高校对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大都实行学校-学院联合管理。学校研究生院/部统筹把控全校研究生学位论文各考核环节时间截点。学院一般配置1位老师具体安排考核环节,如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答辩等。随着研究生扩招,地方高校招录研究生科研能力不同,学位论文进展快慢的分层愈发明显,对论文考核环节开展时间需求趋向多元化。学院积极借助信息网络平台或QQ等联络工作时时反复发布考核时间和具体要求,安排多个考核场次才能使得全院研究生完成单项考核环节。但由于长期在外实践实习、与导师同学沟通不积极等,很多研究生临近考核才知道相应要求,导致考核准备不充分,大部分充当文献或数据统计员角色,未能较好地总结和提炼课题的创新性成果,致使论文质量不佳。同时学校-学院联合管理往往不能兼顾系\(学科)、导师时间要求,难以调动系\(学科)和导师参与评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积极性,最终造成部分学生考核效果不佳、系\(学科)和导师对研究生考核情况的不了解。

 

  2.论文质量参差不齐,考核流于形式

 

  因为研究生扩招,高校录取研究生中调剂生源比例越来越高。以A校为例,近三年该校调剂生占录取生比例高达50%。调剂生源由于非一志愿录取,存在着明显的心理情绪波动,对专业科研缺乏兴趣等,部分学生不能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调动自己的科研兴趣。这些学生不能顺利地度过心理和学习的适应期,进而导致后期开展科研试验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厌学”“混文凭想法。再者,近年来地方学校招录研究生中往届生人数比例持续走高。以A校为例,近3年往届生占录取生比例一直保持在20%。往届生大多具有社会经验,部分多次考研,心智较应届生成熟,读研深造目的性明确,渴望提高自身专业技术能力。调剂生、往届生、应届生的读研目的不同,科研能力不同,就会导致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良莠不齐。但同时高校学生抗压能力弱,评审考核会上,评审委员往往碍于导师情面或同情学生,对学位论文出现的问题轻描带写,很少否决学生的论文结果,而学院一般仅仅审查考核委员组的最终表决结果。学院、评审老师、导师中弥漫着学位论文考核环节走形式、走流程的思想,未能真正严格要求,从而导致劣质学位论文通过评审。

 

  3.研究生个性鲜明,与导师沟通不积极

 

  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全球网络普及化的新形势下,近年录取的研究生在大网络熏陶下成长,有鲜明的90后独生子女的特点,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善于网络查找和学习知识;但由于网络资源获取便捷,学位论文抄袭、作假之风蔓延;同时由于研究生规模扩大,研究生导师每届指导学生数目逐年增加,以A校为例,导师需要同时指导20多名研究生,还要兼顾教学、科研项目。导师时间精力有限,难以时时关注学生论文进展情况,无法做到对学生的学位论文事无巨细,这就需要研究生学会自动与导师沟通论文进展。但研究生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尤其在科研实验时会有自己的思路,对导师的意见建议接受度不高。部分研究生抗压、抗挫折能力较弱,一旦遭遇导师批评指正后,容易产生逆反逃避心理,向导师隐瞒论文进展,从而导致导师临近学生毕业才发现学生的学位论文存在大问题。

 

  三、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培养质量的对策

 

  1.统筹规划、权利下发,机动考核环节

 

  考虑到学校-学院联合管理难以满足学生对学位论文考核环节多元化需求,地方高校正逐步将管理权利下放,推行学校-学院-\(学科)三级管理学生学位论文。即在学校和学院的统一领导下,学院将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答辩等考核环节组织管理权利下放,由系\(学科)自行组织开展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考核工作。各系\(学科)担任全系\(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考核工作的首要负责人,实现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灵活监控。学院统筹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规则,明确各考核环节时间节点、评审老师、学生基本考核要求,具体考核环节的实施由各系\(学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实现机动考核。善用激励机制,对导师参与评审考核实行按照学生人数发放相应劳务费,激励系/(学科)、导师参与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考核环节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考核环节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导师责任、一票否定,双管齐下促交流

 

  建立明确的导师责任制度,强调导师是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首要责任人。建立完善导师年终考核制度和招生资格制度。学生学位论文考核的优劣与导师的年终奖励和次年招生指标直接挂钩。因导师疏于指导导致学生学位论文质量不达标,如论文盲审未过,将扣除导师年终奖励和取消导师次年招生资格,从而促使导师时时关注研究生论文的时时进展,在研究生需要时给予指引式指导,提高学生的研究效率和积极性。同时为了促使研究生主动与导师沟通交流,学校赋予导师对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各考核环节资格一票否定权。即在各考核环节前,研究生必须征得导师审核同意,不然不具有申请考核资格,推动学生主动将科研进展情况时时汇报给导师。双管齐下促使学院导师和研究生间形成持续性学术交流互动,教学相长良好发展局面。

 

  3.交叉互检、末位淘汰,考核公平公正

 

  现代科研发展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研究生要完成高质量学位论文仅仅依靠导师一人是不够的,必须依靠系\(学科)学术带头人等人才互补的群体优势、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作用,对学生学位论文推进交叉互检制度,即学生学位论文考核环节中的评审老师不得由指导老师担任。一来有利于研究生在考核环节中博众家之长,多角度思考课题进展的合理性,二来利用考核环节促进系\(学科)内的学术交流,激发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同时为打破考核环节走形式、走流程的思想,积极推进学位论文考核末位淘汰制。考核评审老师组应当参照研究生培养方案具体要求,严格把控每位研究生各阶段的论文研究工作质量,对于无法达到培养方案要求和考核不合格的研究生,直接给予不通过,统一重新参加学院组织的考核。各考核年度期末,学院负责对各系\(学科)的研究生论文培养质量进行分析比较,共同促进研究生论文质量的稳步提高。

 

  作者:汪家琦 来源:知识文库 201621

上一篇:加强和规范研究生专业课教育的必要性以及策略

下一篇: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