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产学耦合培养机制研究
本文通过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合作培养理论及实践的研究,结合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合作培养的实践经验,思考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合作培养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联合培养基础是理论结合实践用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培养模式,从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其侧重于工程应用,为化工或相关行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化学工程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企业管理人才。但我国目前培养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是不可忽略的,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才能将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的效率发挥到最大。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的理论基础
产学联合培养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三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来培养理论、实践双向发展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1.学校企业双方对产学研合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联合培养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人才,但该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常常发生偏差,其性质与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发生变化,对于学校、老师而言,联合培养的目的更多在于获得企业和科研院课题合作、经费资助;对于企业而言,获得学生资源、学校科研成果作为企业的支撑成为了合作的最终目的,缺乏依靠人才发展企业自身的意识。校企双方从战略更高的高度来认识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的认知还不够,更多停留在合作带来的表面利益。
2.没有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师资队伍。从目前产学培养模式的实施的情况来看,99%的高校没有因为校企产学联合培养而增加相应的编制形成专业师资队伍,产学研合作相关事宜由各学科负责人分管,并没有引起重视。企业方面也存在同样的情况,一些产学合作培养的企业导师甚至由经验不足、资历较浅的员工担任,对产学研培养的重视度不够。
3.缺少资金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合作中的关键问题。产学合作培养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撑,近几年虽设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相关经费资助,但随着研究生的扩招,支持面和经费已经满足不了培养学生的需要。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对教育的投入比例很大,其中基础研究、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三个环节的投入比例为1∶10∶100,而我国目前的比例为1∶1∶100。因此,高校一批具有应用前景的阶段成果,由于缺少中间试验环节和资金投入,无法直接应用而不得不搁置。
4.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的责权利是双方合作的难点。国家对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产生的科研成果政策不完善、利益及权益分配不明确、风险承担不公平;各方对技术价值标准不一;缺乏良好的利益监督机制。校企双方在利益、人力物力投入、风险意识、市场拓展、费用结算等方面面临的问题是研究生合作培养机制中成果转化的难点,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协议都是形式化的格式。
5.知识产权的分配和共享问题。在我国,企业的重点都放在经营等硬实力上,而忽略专利、产权等软实力。产学合作培养过程中,部分企业开始与高校合作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并联合申报知识产权,但由于缺乏对知识产权的概念与权益维护观念,往往造成知识产权纠纷,致使双方合作培养失败。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体系的建议
1.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合作培养导师队伍。产学合作培养常常在合作培养双方单位培养重点落不到实处。因此建立一支稳定的导师队伍很有必要。这支队伍由学校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企业各个部门的技术高管组成。现如今,身兼多职的导师与企业高管普遍存在,对实行产学联合培养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与可能性。这对高校导师、企业导师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赋予他们培养储备人才的重要任务。
构建校企双方人才双向交流方式,学校聘请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授和研究生指导教师。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可密切校企联系,充分发挥双方单位的优势,双方从人才培养合作到科学研究合作。研究生的培养可实行一年高校、一年实习,特别在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培养上,如中国石油大学化工专硕要去校外工作站实习一年;毕业论文由企业导师和高校导师共同决定,学校与企业共同提供帮助完成专硕的论文多样化,可写专利、改进方案等,也可写实验论文。因此,建立新的研究生合作教育评价标准和考核方式以及实践教学实施、能力培养方式等是非常有必要的。
2.建立企业团队,实现项目可持续发展。在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中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课题的接手问题与后续工作无法衔接的现象。科研项目一般完成时间需要1-3年,研究生在企业进行实践中接触项目,但实践结束或研究生毕业后,课题可能还没有完成,但研究生已经离开企业。倘若企业没有相应的科研项目团队,缺乏熟悉项目具体流程的工作人员,项目将无法继续进行,即使能够完成项目,今后企业需要应用项目成果时,也无人能够熟练地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新招人员无法根据企业未来发展需要进行项目的补充、修改与完善。因此,在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过程中,企业有必要建立一支项目团队,设定企业项目负责人与项目组成员,进行必要的理论指导与技术培训,与研究生一起进行项目研究,负责项目的实施与推广,掌握项目应用过程中的具体细节技术。这样当项目结束后,这支团队才能够应对项目后期可能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解决研究生实习离开给企业带来的问题。如重庆工商大学化工专硕与中科力泰公司以此方式合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项目参与的合作方式可以帮助研究生更好地融入职场,充分体会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与管理模式,培养研究生企业工作能力,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一支项目技术团队,实现双赢。
3.建立产学专项基金,加大科研融资渠道。高校的优势在于注重理论的研究,企业则更看重实践与生产。我国大多数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缺乏对理论的深入研究致使发展受到制约;而高校则往往由于缺乏经费很多科学研究得不到施展。将产学合作培养研究生向科学研究和技术成果转化以及培养人才全方位的转变,双方更能通过成果转让、联合攻关、联合投标等方式加强合作,发展成以项目为纽带、科研开发为依托、学生实践教学和合作研究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4.调整双方人力和财力资源,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企业与高校合作双方用科研经费支持研究生课题研究,对学生全面开放实验设备和场地,改善学生的试验条件,支持研究生结合科研自主创新,到企业参加科研工作,开发有特色的产品。逐步探索以导师为主导,科研团队为基础的联合培养模式,形成专业学位办学特色。
四、总结
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已有先行实践者,并取得一定效果,但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实践过程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通过寻找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此外,与企业密切进行技术交流与实践操作,跟随导师和企业导师等专家学习、交流与讨论,进一步增长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知识,拓宽了视野,极大地提升了其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只有这样专业学位研究生才能真正实现全面的综合的发展。
作者:幸宏伟 高春凤 秦坤蓉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