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社会工作服务研究问题思考本科论文(共4篇)

发布时间:2023-12-05 19:09

 

 第1篇:社会工作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研究


  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近年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市教委几乎每年都会出台关于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强调要高度重视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由此可见,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视程度,以及做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的重要性。从社会发展层面来看,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与社会发展、和谐稳定也是息息相关的,她们作为就业创业的弱势群体,如何做好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帮扶工作,使她们赢得社会地位,实现自身价值,维护家庭稳定,也是尤为重要的。本文通过社会工作的视角来研究如何提升女大学生的就業创业能力,对提高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女大学生虽然个体积极就业创业,国家、社会、学校也给予了相关的帮扶措施,但是其就业创业现状并不乐观。在就业市场上的最大障碍就是众所周知的性别歧视问题,这一点在理工科女大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甚至有78.89%的理工科女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就业过程中受到了性别的影响。传统的社会观念、家庭观念都在影响着女大学生就业,“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导致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倾向选择轻松、稳定的工作岗位,以便今后能够更好地照顾家庭。此外,由于女大学生自身生理、心理的限制,一些野外驻地、艰苦行业的岗位无法得以更好地胜任,而女性的产假也是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男性的Jl"-重要因素。


  创业方面,女大学生成功的案例也并不多见。据调查显示:72.15%的女大学生在抗压性、自我挑战性方面不如男生;47.82%的女大学生在创新思维、干劲果敢性方面不如男生,而这些都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国家、政府对女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在执行中落实得还不到位,很多政策难以实施。对女大学生创业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对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帮扶政策还不够完善。内在的不足和外在的限制,都给女大学生创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女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的需求


  课题组面向天津市12所高校的女大学生开展问卷调研,共派发问卷1200份,回收1088份,回收率达90.67%。分析调查结果发现:82.57%的女大学生具有就业创业意识,但仅有32.15%的女大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创业优惠政策。87.26%的女大学生希望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能够举办相关的就业创业讲座和培训,帮助她们提升就业创业技能。85.18%的女大学生希望政府、学校可以举办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72.19%的女大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建立众创空间,给女大学生提供“创业一站式”服务,有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创业导师,分层级、分类别地指导女大学生创业。70.48%的女大学生希望政府、高校能够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资源,例如校企合作、网络平台,让她们在校期间能够有更多实习实践的机会。通过以上调研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女大学生对于就业创业指导服务需求是非常迫切的,主要表现在:一是要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培训服务,通过举办创业沙龙、就业讲座等形式,来逐步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技能;二是要给予女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自主权,让女大学生可以更好地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服务类型,提高女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动性和积极性;三是要多角度、多方面、多资源地为女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服务,以服务保质量,拓展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渠道。基于以上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服务需求,从社会工作视角下开展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三、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


  1.优势视角下挖掘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优势


  “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理论的一部分,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优势视角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允许他们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通过优势视角来挖掘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优势,首先女大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细心、耐心、有责任心、有韧劲,这些都是就业创业成功的必备品质和突出品质。其次,国家、政府、高校都有出台针对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这也是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一个优势。通过优势视角我们可以帮助女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充满自信心,避免了以往女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的优势,面对挫折,往往有些人便会出现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的现象。因此,要借助优势视角来提升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同时,我们在优势视角下关注家庭视角对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对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在思想上、心理上和行动上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冲击,许多家庭都很注重对女孩子礼仪形态、气质修养等方面的培养,这也使女大学生在职场礼仪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求职面试过程中更能注意个人穿着、装扮,在求职方面更具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借助家庭教育视角来分析和突出女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的优势,利用其优势来提升对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也是优势视角下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2.助人自助视角下提升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如何通过助人自助的方式来开展对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帮扶,是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一个重点。以往对于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帮扶,都是给其提供相关的政策帮扶、资金帮扶、资源帮扶,但这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帮扶效果不佳。对女大学生开展就业创业帮扶,要时刻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通过面向女大学生举办就业创业主题沙龙活动,让她们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对就业创业的认知,抛开思想包袱,转变老旧观念,激发就业创业热情,积极投身于就业创业行动中。通过面向女大学生举办就业创业指导讲座,让她们能够更多地获取就业创业政策、资讯,增强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动性,掌握就业求职笔试、面试技巧,发掘创业项目新资源,不断培养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通过面向女大学生举办就业创业指导培训,让她们在培训中汲取丰富的就业创业知识,开拓就业创业新思路、找到就业创业新方法、拓宽就业创业新渠道,全面提升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技能,让女大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能力上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通过“助人自助”视角不但可以提升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还可以培养女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这也是“助人自助”视角的重要意义。


  3.资源整合视角下凝聚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资源


  当前,国家、政府、高校对于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许多优势资源和便利条件,如何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按需提供给女大学生,是提高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部门服务水平的关键。对于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可以整合国家政策、社会资金、企业援助、学校师资、家庭资源和学生自身优势等有利资源,开展对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帮扶。通过学校举办的“专场招聘会+宣讲会+校企合作基地”可以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和就业资源。通过“众创空间”、“就业达人”等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可以为女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政策解读、创业项目对接和培训实训等指导服务,实现创业团队、创业导师、投资人、创业课程等资源共享。通过“创业导师+创业团队+创业助手”可以帮助女大学生找准创业项目,提升创业能力,整合创业资源,大大提高女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通过“国家政策+社会资金”可以帮助女大学生拥有更多的创业便利条件,获得创业种子资金的支持,让女大学生创业有更可靠的支持和力量。通过学校的“办学优势十师资力量”,可以给女大学生提供更好的知识补给和技术支持,为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指明方向,让她们不再迷茫,坚定地走好就业创业之路。“家庭资源+亲友资源”也可以给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渠道支持和资金支持,让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没有后顾之忧。因此,资源整合视角下凝聚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资源,可以真正做到基于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系统理论开展活动,全面做好对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


  作者:徐饶

  第2篇:养老机构中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思考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而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发展,呈现出人口基础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半失能及失能老人比例高等态势。而我国长期以来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日益増加的老年服务需求,机构养老的服务需求随之逐渐增加。但由于我国机构养老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存在着服务质量差、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功能单一、专业服务人员严重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制约养老机构的专业化发展,不能适应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趋势。而社会工作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能在养老机构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提升养老机构的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水平。


  一、社会工作服务开展的困难


  (一)社会工作的社会认知低


  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较晚,社会工作的认知度普遍较低。很多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工作人员及入住老人对社会工作的了解甚少,甚至是未曾耳闻,社会工作实务面临着“难接纳”的问题。现阶段的养老机构尚未认识到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中的重要作用,专业的社会工作部门未形成,相应的工作由机构管理人员或工作人员提供,社会工作发展空间远远不足。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不足


  现如今,我国大陆地区的社会工作正在起步的阶段,近二十年的时间中,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及其实践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由于其在具体的实施当中,使用了大量的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技巧,从而使得我国社会工作与中国国情的衔接不过密切,理论与现实脱轨,与社会的实际发展不相符。一个作为从国外产生、发展起来的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还没有实现完全的本土化,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等等实际工作还在磨合中,磨合过程中难免产生冲突,没有找到很符合老人的机构的模式与实践,以至于导致这些理念、方法不能在中养老机构发挥它最好的效果,做到为其实实在在的服务。


  (三)社会工作资源获取难题


  资源是社会工作开展的基础,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程度低,在实践中很难获取社会资源的支持,成为服务提供的“理想者”。养老化构社会工作所需资源包括物资、家庭及机构资源等,社会工作者在实际服务开展中很难直接整合这些资源。因此,服务的开展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上,如,给予心理支持、机构发展建议,老年人意见反馈等。


  (四)专业人员缺乏


  一是缺少具有实务经验的社会工作者。近些年,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但由于养老工作的特殊性,高校毕业生多数不愿到养老机构工作,而且养老机构目前也缺少这样的岗位设置。因此,养老机构较难吸纳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而养老机构内的养老服务护理人员,虽然对养老服务有一定的经验,但总体素质又偏低,很难接纳、学习和掌握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知识、技能。


  二是没有完整的社会工作团队,起码要有督导、中级社工、助理社工三个层次,三者之间互相协商、配合,这样才能使工作达到目标、让老人受到最好的待遇。在我国的现状中,养老机构中最简单的社工人员都少之又少,更别说一个完整的团队,倘若没有一个完整的团队,特别是机构督导匮乏,不能使社会工作得到合理的规划,不能对机构中的服务工作进行及时的监测、评估,就无法促进社工人员的反省与提高。


  (五)在我国养老机构社会工作开展平台与内容不够清晰


  第一是因为其设立时间不久,工作平台及其内容全在摸索前进的过程中,第二更是因为对本土化社工理论研究不完善。从中看出对工作模式研究的不足,还看出现实工作中出现老年问题的解决方式与实务指导理论的相冲突。所以导致靠理论是不能指导现实中的工作。


  (六)机构社工常常面临价值两难


  例如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要求社工必须代表老人的利益,但现实中社工又是机构的一分子,当老人利益与机构发展相冲突时,社工必然面临价值两难。又如,社会工作价值观中提倡老年人自立,不给老年人过度保护,有时社会工作者会鼓励老年人进行一些尝试,做一点自我服务的内容,但这常常引起家属的误会,认为是工作人员对老年人照顾不周。这些都是机构社会工作者经常遇到、也很难处理的问题。


  二、社会工作服务开展的对策建议


  (一)嵌入式服务是养老机构社会工作的有效运行方式


  “嵌入”主要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理论知识和技能注入服务活动当中,通过一般性服务关系提供社会工作的服务,帮助改善原来的服务机制,提高机构的相关服务质量。嵌入式服務是在原有的服务体制内,通过引进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理论知识、技能,采取适合情境的服务介入策略,不断影响机构服务活动及活动涉及者的改变,从而达到发展原有的服务体制、改造、调整原有服务机制,促进养老机构服务水平的提升、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研究


  把社会机构加入养老机构的这个想法,有助于社会工作在大陆的本土化发展,由于社会工作是西方国家引进过来,西方国家与我国文化与制度的不同,完全效法他们的理论与工作模式是不可取的。因此应该采取适合我国的社会工作的方法。便可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使得社会工作在我国能够不断的发展,让其在我国发挥出最好的效用。


  1.加强高校与养老机构合作的专业性


  如今,把大部分地区的养老机构都建立这个社会工作部门并且招入相关专业的人才比较不容易。所以,我们在机构招进一些社会工作实习生是最好的选择。一方面能为社会工作专业做到宣传,另一方面实习生可以为养老机构处理一些问题。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社会工作这个专业的学生虽然可以去相关的养老机构实习,但是因为很多的因素,使得实习的效果不理想,无法解决养老机构的问题,因此养老机构的老人感受不到社会工作的专业的服务水平,从而对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失去信心,使得这个专业停滞不前。提高各大高校专业水平,让社会工作在我国取得很多的发展机会与空间。为社会工作增添大量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专业,让社会工作在养老机构真正体现它的价值,能够在养老机构得到它的发展。


  2.在提供专业服务中摸索本土化经验


  目前,社会工作与中国本土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指导理论少之又少,然而国外的社会工作理论在我国并不实用,特别是细节与工作模式不能直接使用于我国的社会工作中,毕竟国外的情况与我国的情况很不同。所以,我们了解到我国老人的真正需求找到我国社会工作的平台,以这个为基础制作属于我国的实质操作与模式。


  在这过程中,养老机构应注重培养本土化人才。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虽然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但缺少工作历练,也缺少养老服务方面的经验,因此,在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探索时,不能完全依赖于社工专业学生,更多是要发挥机构内工作人员的作用,他们对机构的工作了解,对老年人了解,对养老服务有经验,要将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与机构内的工作人员相结合,合作开展服务实践,才更能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摸索出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社会工作本土化经验,从而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发展老年机构福利事业。


  (三)管理者角色是养老机构社会工作发展的一种趋势


  从国际养老机构的发展趋势来看,养老机构运行模式转向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和社会参与是养老机构的一种趋势,同时推动了养老机构社会工作向管理者角色的转变,这种“管理者”并非传统意义的行政管理者,而是社区社会工作管理和服务项目管理者角色,是养老机构社会工作发展的一种庭势。


  作者:王丹丹

  第3篇:精神分析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务思考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最早提出了心理學研究的精神分析法,并创立了西方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学派---精神分析学派。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派以精神分析法方面研究人类正常或病态心理机制方面取得重大的突破,是现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取向。


  《精神分析引论》这本书虽然没有太过于缜密细致的论证观点,叙述的风格方面也与我们习惯性的论述方式不同,但是通过小实例把需要论证的观点将其完美的展现,让人们读起来更加通俗易懂。全文首先是通过对过失心理学的实例分析,将读者引入到精神分析的理论范畴,初步了解精神分析的框架以及精神分析是什么的模糊概念;其次是通过梦的简单解析,来解释精神并简要的介绍了精神分析的主要研究方法;最后在文章的最主要的部分精神病通论,从过失心理学和释梦两者的共同之处去分析各种精神症状的根源起因,进而找到他们的解决方法,达到解决精神症状的最终目的。


  在对过失心理学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个体的成长是自身与周围各种现存的具体事物不断生成联系的过程。弗洛伊德在书中主要是通过讲演的方式来解释心理过程是潜意识与意识的共同体,而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主要是意识的能动性在起到相对的作用。他认为过失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而有的时候无意识的作为,实际上是自己潜意识的一种想法,可以是选择性的遗忘,也可以是自己不愿意记得的,更可以是自己不愿触碰的事情。文中写到有时候预兆就是过失,对生活进行加以回顾,把还不明显的行为当做是倾向性的信号,我们也许可以避免不少的失望和苦恼,但是文中所说的有关内容只能解释生活中的一部分过失,并不是所有的过失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三部分中对梦的解析过程中则着重点就是将潜意识的概念进行深化。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之间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他认为,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是潜意识的一种自我表现形式。而在对梦的分析过程中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到人们潜意识中的欲望与冲突。因此引出释梦的概念,就是通过对梦境的分析,结合梦境中情境与事实所代表的事情来对梦境者所做出的判断。


  弗洛伊德在神经病通论中指出,人变形的行为活动是存在无意识的行为活动,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它也会在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使人们的一些行为与意识受到压抑,不能很好的释放出来,长期下来就会产生无意识的活动。精神分析法在供给精神心理的基础上,要求得到一种共同的理由来解释身体和精神的病扰。在这一过程中,存在无意识、抵抗与压抑、“三我”(本我、自我、超我)的行为活动。在这一部分提到了泛性论,提到了自我联想法和移情法。不过,移情法在非客观地操作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会引起负作用。


  看完这本书,我想到了两个案例,其中一个是某高校大学生自杀而导致室友过度内疚的案例,在案例中室友莎莎觉得是因为自己的冷漠和不关心让自己的室友最终抑郁到自杀,在经过咨询师运用精神分析法介入后,我们了解到莎莎的表姐在五年前也是自杀死亡,莎莎是把两个人的自杀都判定为是自己对她们的关心太少,她们最终才会选择自杀,在咨询师的一步一步引导下,莎莎慢慢的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并且知道自己以后遇到这类的事情该怎么做,该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会了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在这个案例过程中,咨询师首先采用了精神分析的方法,开始与莎莎讨论她内疚之情的潜在因素,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本质上是因为她在补偿她对表姐自杀的悔恨之情。也正是因为这种悔恨情绪的宣泄不足,对她形成了无意识的压抑,这就构成了她潜意识中的“未完成情结”,使她甘心忍受当前的内疚煎熬。莎莎开始时对这种“未完成情结”的潜意识作用并非清楚,在通过工作者的指导下清楚地认识室友之死与表姐之死两件事情的关联性,使其彻底宣泄掉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情结,最终摆脱了内疚对她的煎熬。


  另一个是一个双面人的案例。案主小文现在某公司市场部上班,工作做得很不错,业绩也比较出色,称得上是一个白领身份,但是到了晚上案主会化浓妆去酒吧,想通过找人聊天来舒缓自己的压力,过着另外一种与白领完全不同的生活,并且每天都一定要去,如果不去了,案主的心里会觉得空落落的。案主认为自己白天的生活是父母想要她走的路,但是压力太大的她在缓解压力的众多方式中选择了一个较为极端的方式。咨询师在进行精神分析的介入方法后了解到小文现在的行为与她的父亲有关,并且还与小文父母一直以来的教育方式、家庭生活模式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有关系。小文在达不到父母期望的早年成长的创伤体验,比如跪搓衣板这一类的惩罚,使得她内心强烈的冲突不断增大,直到最后双重人格的产生。在咨询师细细倾听的过程中,也了解到小文之前有过一次人格转换过程的小失误,而这个小失误恰恰就是案主小文的原发过程突破潜抑壁障进人次发过程的表现。在通过精神分析论中期望治疗引导下她逐步真实的面对生活,正确的面对生活。


  两个案例中都是意识在对人的生活和行为产生影响,在社会工作专业中,两个案例均属于个案工作的范畴,可以通过运用ABC理论模式结合精神分析理论的方法对案主的帮助是最有效的。在对莎莎的咨询过程中帮助其将潜意识的心理过程移情到意识的范围中,使她真正了解自己存在这些症状的真正原因及意义,帮助他们学会在今后的生活中克服此类的困难。而在对小文的咨询过程中,是让案主了解“三我”(即自我、本我、超我),在重视自我的状态下,处理好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关系,通过改变小文的情绪和情感方面的认识,使其有效、负责任的面对生活。在帮助的过程中咨询师的角色实际上属于是引导,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中,情绪(意识)是可以改变人们的认知的,继而会引起行为后果的不同。此时需要咨询师(引导者)将其理性的思维激发出来,使其理性的思维方式去控制非理性的思维方式,最终达到帮助的效果。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社会工作专业不可避免的会运用到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精神分析论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理论基础。在运用专业知识帮助他人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人类的心理活动氛围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关系,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延伸到人格结构方面也就是要清楚的认识到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自身精神世界的分裂,在弗洛伊德看来就是现实自我被理想的自我和本我在来回的争夺,在强烈的刺激情境中被一分为二的结果。在通过两个案例的分析中我发现:人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就可以摆脱以往生活的盲目性和被动的状态,人如果想要积极而正确地发挥自我意识,关键就在于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启发和指导,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性,通过自己的理性的思维方式去战胜不理性的思维方式,使其在思想上不再由错误的认知而做出令自己后悔的行为的过程。


  通过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这本书,我们只能简要的了解精神分析的框架,想要真正的去正确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知识,我们仍然需要继续的研读有关的书籍。弗洛伊德的这本引论是对哲学理性的补充,是将理性和感性方面的认识结合起来,展现给读者们一种不同的视角,更加鲜明深刻的了解精神分析的方法,使枯燥的理论更加的通俗易懂。当然,如果要把精神分析理论运用到社会工作的实例中,还需要和其他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最终达到社会工作中助人自助的宗旨。


  作者:赵晶晶

  第4篇:社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支教问题探析


  支教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在大学生中已掀起一股热潮。在我国大学生支教政策的支持下,大学生支教队伍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大学生支教面临的问题也愈发明显,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一、大学生支教的历史背景


  教育是立国之本,我国一直很重视高等教育。1994年,我国开展了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这是我国大规模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的开始。1996—2005年,我国大学生支教在不断地快速发展。1999年“研究生支教团”的成立,标志着大学生支教开始以自己独立的身份出现在我国支教的舞台上,也体现出我国对大学生支教的不断重视。2005年,教育部下发的相关文件提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支教实践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五四讲话,中央反复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要将“中国梦”作为共同的时代理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标准。[1]


  高校支教實践作为将学生所学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有效途径,促使大学生通过这种途径充分展示自身的聪明才智、运用自己在大学所学的各种专业知识与社交技能,实现自身了价值,丰富了人生阅历,同时了解到我国教育、经济仍存在相对不均衡性与偏远地区滞后性。只有经过这样的锻炼,大学生才能更加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与仍需努力的地方,进而完善自身。支教活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体现我国关爱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科教兴国的方针,从这个层面上讲,大学生支教实践是高校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有效的途径。


  二、大学生支教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支教的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政策的支持,支教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且支教呈现组织化的趋势。南京90%的高校里有支教团队,他们通常以组织或者社团的形式存在。大学生支教团队内部分为各类部门,以南京某高校支教团为例,支教团内部分为秘书处、宣传部、外联部、财务部四个部门,以便有效管理支教团。大学生在支教时注重课堂形式和内容的新颖性,一改过去的古板教学方式。他们不仅在课堂上教授语数外等学科,还会加入自己学校的特色课程。南京某职业技术学院支教组织在广西开展支教活动时,将他们的学校特色“航天模型”展示给当地学生,并教学生们制作简单的航天模型。这样的教学提高了受支教的学生们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大学生支教时间主要集中在寒暑假时期,为期一个月左右。在时间点上,被支教学校已处于放假状态,不能强制学生上课,因此接收到教育的学生数量有限且不固定。大学生支教的周期过短,被支教者在知识和技能上的提升较小。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大学生支教的活动越来越多,而社会对大学生支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大学生自发组织的支教活动缺乏指导和支教经验,大学生志愿者人际沟通能力不足等问题,使支教志愿者在支教过程中陷入困境。


  2、大学生支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志愿者人际沟通能力不足,影响师生交流。去参加支教的大学生志愿者中存在个别人不善于人际交流且自我意识较强。在支教团队中,成员之间缺少交流或者不知道该怎样交流。而支教大学生在支教时必须真正融入当地生活,主动沟通的态度和必要的沟通交流技巧十分关键。南京某大学支教团中曾有一名支教队员缺少与队友、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沟通,在支教实务中逐渐把自己孤立起来。这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沟通技巧和正确的心态造成的,限制了他个人的成长与支教实务的发展。


  此外,大学生志愿者在于当地学生沟通时,会因较强的自我意识而与学生发生冲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学生身上。大学生志愿者在与学生讨论某个问题时,以“长者”的姿态与学生交流,当两者意见不统一时,大学生志愿者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坚持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第二,没有以同理心对待学生。所谓同理心,即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大学生志愿者过分表达个人立场的观点,而忽视了学生角度的立场,导致学生对大学生志愿者产生反感,认为这个老师过于自我而忽视他人的感受。


  (2)大学生志愿者教学技能欠缺,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很多大学生志愿者缺乏专业教学方法和技能,使支教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还会影响大学生支教的信心和情绪。大部分大学生志愿者上课时只是照着准备的教材念,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缺乏对教学知识的引导和控制,不能调动全班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虽然他们愿意接受陌生的教学工作的挑战,但在面对具体的教学工作任务时,常感觉到力不从心。没有经验又缺乏系统性培训的志愿者不能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导致教学内容没有连贯性,造成教学质量不佳的困扰。


  虽然当代大学生支教课堂形式在多元化发展,但支教内容不只是课程学习,还包括心理健康状况。在西北贫困地区很多学生家庭情况不好,有些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他们性格内向,很少与同学交流。很多大学生志愿者会忽视学生的心理状况,导致学生不健康地成长。


  (3)支教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降低大学生支教积极性。大学生支教组织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无法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积极的激励。这样的情况下,会让部分大学生感觉“干好干差一个样”,打击了志愿者的支教积极性。支教组织各部门之间缺少交流,各做各的工作,出现大学生志愿者态度散漫,工作不负责任的情况。例如南京某大学支教团,两名大学生志愿者在支教前三天,临时说不去参加支教活动。这样的行为打乱了原支教计划,增加了其他支教志愿者的负担,更不利于整个支教团的运行和发展。


  同时,支教组织新老成员之间缺乏支教经验的传递,各高校的支教组织之间沟通交流较少,没有形成合作共建的局面。[3]大部分支教组织缺少对支教工作的跟踪评估,无法及时解决支教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对大学生支教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善,因而限制了社会资源的流入与支教工作的发展。


  三、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支教问题的对策


  社会工作是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观,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和职业。以社会工作视角介入大学生支教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会工作行政三个层次提出解决对策。


  1、个案工作——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人际沟通技巧,增强交流能力


  能够去参加支教实务的大学生肯定是有一定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只有个别大学生会出现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自我意识较强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个案工作在微观层次上为大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微观层次上的社会工作是以“个别化”原则为有需要的大学生志愿者提供直接的一对一的服务,通过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调动社会资源,帮助大学生志愿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融入群体,以同理心去与受支教学生交流。个案会谈离不开人际沟通技巧。与对方沟通交流时,保持与对方稳定、坦诚的视线接触,而不是眼睛盯在别处或者四处巡视,表示交流过程中的尊重与专注。专注与倾听是不可分割的,是同一种行为的不同侧面。在倾听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表达自己的同理心,积极回应对方所讲述的内容并引导他更深入地探讨问题及其原因。社会工作者可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志愿者的人际沟通技能,改善他们的心态。同样,支教大学生可运用个案会谈及培训中获得的技巧去解决支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支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与学生、居民以及同行的伙伴交流沟通时,大学生能做到专注会谈、主动倾听以及积极回应,那么就能很好地解决沟通困难的问题。同样地,这个过程体现出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理念。


  2、小组工作——建立教学技能交流小组,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大学生志愿者缺乏专业教学技能和心理知识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可以招募支教大学生参加学习互助小组,整合社会资源,邀请师范类及心理学相关专业人员为小组成员提供学习教学方法和技巧的机会。如果小组内有师范专业的成员,可以开展关于教学方法的讨论会,让成员之間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时,社会工作者定期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心理健康的讲座和交流会,向志愿者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他们积极开朗的态度,让志愿者运用到支教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用生命影响生命。


  同时,支教大学生可以将小组工作过程中收到一些方法启发运用到支教课堂上。比如,大学生将小组工作方法和主题班会或者趣味活动课程相结合,通过课堂上开展破冰、团队建设等活动,促进受支教学生的心理及性格的良性发展。


  3、社会工作行政——建立评估激励体制,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积极性


  在宏观层次上,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行政方法介入支教实务,建立大学生支教评估激励体制,完善支教组织的规章制度。一方面,在支教组织平时的活动中,相关负责人对缺席或违反纪律的成员予以警告。在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前,负责支教组织的党团委老师,要检查大学生志愿者的备课和教案,没有充足准备的大学生志愿者不能去支教,并进行登记备案。另一方面,支教组织负责人定期开展与其他高校支教组织的交流活动,分享支教故事与经验,加强各高校支教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反馈,做到合作共建的局面。[4]


  其次,利用社会工作评估方法,对受援地区进行需求评估,做到因地制宜。在支教实务结束后,进行过程评估和影响评估。支教大学生可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总结和反馈,改进下一次的支教活动方案,促进大学生支教的发展。


  由于支教有短期的、志愿的性质,这就决定了不少支教者是将支教当作一种“个体锻炼”、“优势积累”和“就业缓冲”来看待。在这种不可改变的情况下,我们也应做出改变,使短期支教达到最初的目的。以社会工作视角介入大学生支教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改善并缓和社会对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看法。我们也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加入支教行列,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支教实务结合。


  大学生支教未来必然是朝着标准化、多元化、创新化、完善化的方向发展。而大学生支教问题的解决和支教效果的提升,需要支教的组织者、大学生志愿者、受援学校、社会工作者以及社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作者:王薛云

上一篇:mba企业社会责任现状问题对策论文(共2篇)

下一篇:社会救助对策研究思考本科论文(共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