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的中国人物画
摘 要:我国美术教育主要是以现实主义为指导的美术教育体系。它注重再现,重视写生,在我国美术院校写生成为学生学习绘画的主要方式。在读图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数字产品和网络虚拟世界的发展,让人们感受和认识外面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深入生活的观察方式“写生”被冷落被遗忘,“艺术来源与生活”的信念也动摇了,有些画家、教师放弃了写生这一绘画方式和教学手段,有的闭门造车,把图像当成现实,把临摹相片或临摹前人的作品当成真实的艺术创作。他们机械地、冷漠地、没有热情地再现客观世界的景象,结果是艺术作品没有生活气息距离生活本质很远。
关键词:读图时代;绘画;中国画;写生
21世纪初期,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现代人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读图时代。人们不再利用传统文字阅读方式,文字让人厌倦,让人不过瘾。而是选择图像、图片等直接观看的传播信息的方式来刺激我们麻木的神经。美国学者斯特肯和科特莱特在《看得实践:视觉文化导论》一书中认为在视觉文化时代,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把握,靠的是图像模式而不是文本模式,这个观点充分说明了图像时代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进入读图时代,是科技进步的表现,印刷业、报纸杂志的平面媒体数量激增,摄影图片、电视、电影、网络图像的大量应用,图像文化充斥于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成为风尚。图像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认识。同时影响到传统手工形式的绘画领域。
自1893年摄影术发明以来,绘画就开始经历挑战。摄影照片生动、逼真的现场感带给人类强列的视觉冲击力是绘画作品不能替代的。因此具有再现和记录功能的写实绘画几乎被取代。使得绘画不得不在形式内容的追求,表现手法上寻找新的突破口,努力拉开与摄影的距离。
中国人物画也不例外,人物画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从秦汉出现的以人物为主的 绘画作品《人物与龙图》和《龙凤人物图》中可以看出古代画家运用现实和幻想相结合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表现人类简单质朴的现实生活的同时具有宗教图腾崇拜的象征意义。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人物肖像画流行,统治阶级所推崇的人物画“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被广泛接受,人物画很快成为主流,迅速发展起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技法和绘画理论相继完善,尤其是南朝谢赫提出的“六法论”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画家们受佛教和玄学的影响思想渐渐解放,作品内容从对人自身的关注和对神的拟人化转变成对人性情和神情的表现。同时奠定了中国人物画“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审美基调。唐五代两宋是中国人物画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各种画法流派不断产生,除精美细致、富丽堂皇的工笔人物画外,还有表现民俗的人物风情画、历史故事画及笔墨淋漓、自由挥洒的简笔写意人物画。元、明、清以来强调笔墨的文人画,重视笔墨技巧、笔墨趣味并形成了程式。画家们把目光投向大山大水,亭台花鸟。这一时期人物画倍受冷落。但是纵观中国人物画除了笔墨这一艺术特征外,还有造型、线条、书法、色彩等因素。到了现代,画家们意识到在中国人物画领域可发挥可创作的东西很多,一些画家吸收了西方绘画的表现技法,开始振兴中国人物画,他们深入专研传统,表现新时代的新事物,创作了适合现代人知识结构,精神特征的现代作品,应用不同的作画形式充分表达情感,做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
读图时代的到来,各种数字化产品的诞生,数字信息技术都对文化领域产生影响。人们的价值观、艺术观、审美观都受到冲击。画家也变得浮躁功利,他们被虚拟艺术,多媒体复合图像影响,不能静心作画,不能对物写生。收集素材完全依靠照相机。美国新表现主义画家费舍尔曾说“我没有学过摄影,但是30多年来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带着相机,我到处观察人物在各种状态下的生活,他们的生活状态对我很有意义,我带相机到处拍照,当回到家中,影像中所记载的经历让我回到过去,那时的情景重新浮现,然后作画。这时候我能体验出我为什么能被这些题材所感动。摄影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如果摄影的对象不能为我做模特,相机就可以帮助我,它所拍下来的状态,展现的是人们自然状态下的东西,它所捕捉的是瞬间的情景,之后我把照片输进电脑,用photoshop软件处理,从这张照片中取一个人物,从另一张照片中取一个人物,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种方式有些像创造电影或舞台上的一个场景”。[1]在读图时代大量的创作只靠拍回来的照片,通过电子软件加工处理,构成完整画面,或者用投影仪或幻灯机来帮助造型。以往很多需要写生才能完成的工作被电子产品所取代,表达思想和观念的手段和方法虽然扩大,制作时间虽然缩短,但被画对象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尽失眼底,中国人物画中强调的“传神”怎能得以体现,创作的作品也很难有艺术个性,千人一面的作品彼彼皆是。试想如果蒋兆和对中国人民水深火热的遭遇没切身体会,就不会有创作动机.为了创作巨幅画作《流民图》,蒋兆和教授去上海、南京等地画人物素描、速写,收集素材,还请了许多模特到他的画室写生,创作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画卷由右至左,起始是一位拄棍老人,他身边还有一位卧地的老者,已经气息奄奄,二位妇女和一个牵驴人围着他,毫无办法。再往下,是抱锄的青年农民和他的饥饿的家眷,抱着死去小女儿的母亲,在空袭中捂着耳朵的老人,以及抱在一起、望着天空的妇女、儿童。断壁颓垣、尸身横卧、路皆乞丐。再往下,是乞儿,逃难的人,受伤的工人,等待亲人归来的城市妇女,弃婴,疯了的女人,要上吊的父亲和哀求他的女儿,在痛苦中沉思的知识分子等等都是他认真写生塞选得来的珍贵人物形象。再有周思聪,她在创作《矿工图》时深入访问了辽源煤矿,她画坑道里的掘采者、被压弯了腰的码头工、讨饭老人、残肢少年、没有奶水的母亲、被遗弃的孤儿,以及数不清的仇恨目光、麻木的脸、痉挛的手、横躺竖卧的尸身这些被变形强化了的受难者外貌与精神形象都是画家对那幕历史惨剧有了感性化的了解才创作出来的。李伯安耗尽10年心血创作了巨幅水墨人物长卷《走出巴颜喀拉》塑造人物达266个,以黄河为轴描绘了中华民族的豪迈群像,让人观之震动。试想画家们如不深入到人民生活中进行大量写生,和人民日夜接触,那么《流民图》、《矿工图
》、《走出巴彦喀拉》这样震撼人心的旷世佳作可能也不会产生吧!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更加深刻的认识写生的重要作用。古人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2]提倡大家到自然中去,大量写生,是非常有价值的。读图时代的到来虽然冲击了当代中国人物画方式,一改“师自然”为“师照片”,但写生依然是中国人物画创作方式的一种,并且近几年凸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要使人物画显示中国文化积淀和审美心理,就得回归自然,回归写生。用生活的细微题材来传情达意,但是现代人所处的环境是数字化环境,这是不以个人意志所转移的。所以,在当今时代研究图片与中国人物写生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的人物画艺术创作具有现实意义。中国人物画一定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立足于传统精神,既要结合时代特征合理借鉴读图时代的文化形式,又要坚持写生不放松,两者互相补充,在探索的脚步中前进。中国人物画一定会更加繁荣、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薛菲.中国当代绘画语境下的写生初探[J].2009.5
[2]解安宁.师造化·得心源——兼谈我的绘画观[J] 文艺研究.?2011.10
下一篇:古典风格时期音乐的钢琴演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