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离我们有多远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可以说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那么,人才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最接近正确的答案就是"创新"。钱老也说过,"_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无数专家与学者的论证也_次次证明了艺术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如果说艺术教育能够破解"钱学森之问"这道命题,无疑是一个过于大胆的结论,但至少可以肯定,艺术教育能够助人才培养_臂之力。那么在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的艺术教育有着怎样的现状,它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
带着这样的疑问,本刊记者将视点投向了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也试图找出破解"钱学森之问"这道命题的_丝线索。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下,一些高校仍然忽视公共艺术教育课,孰之过?
商业经济下的功利主义常常使艺术自律偏离自身方向。人们学艺术往往怀着艺术家梦,怀着艺术家高收入的心理期待;同样,学校开办艺术专业也是为了迎合这一市场需求。如果艺术不能作为职业,不能作为谋生手段,它便与专业学习冲突、与考证冲突、与就业无关。
丰子恺曾指出,"艺术教育与普通所谓‘艺术科’,意义不是—致的。学校的艺术教育,是全般的教养,是应该融入各科的,不是可以机械地独立的,也不是所谓艺术科的图画与音乐所能全权代表的。即美的教育,情的教育,应该与道德的教育_样,在各科中用各种手段时时处处施行之。"
艺术教育早就被认作是_种"全般的教养""应该融入各科",而事实并非如此。为了真实了解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本刊针对全国各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制作了_份调查问卷,问卷中涉及了"进入大学前是否学习过艺术、进入大学以来参加过哪几门艺术类课程的学习、是否喜欢艺术类课程、对学校所开设的艺术类课程是否满意、还希望参加哪些艺术类课程的学习、艺术类课程对自身素养的提高是否有所帮助〃等问题。记者向全国120佘所高校在校学生发出了调查问卷(每校选取1人),回收有效问卷93份,经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得出以下数据:对"进入大学前是否学习过艺术〃答案为"是〃的比例约为44%;对"进入大学以来参加过几门艺术类课程的学习〃回答有过艺术类课程学习经历的人数比例约为80%;对"是否喜欢艺术类课程〃持肯定回答的比例约为84%;对"还希望参加哪些艺术类课程的学习〃有学习愿望的比例约为85%;对"你认为艺术类课程的学习对自身素养的提高是否有所帮助〃持肯定态度的比例约为97%。
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很多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说明艺术教育的缺失不仅仅是在高校。对此,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主任翁剑青为我们分析了原因:"我们现在的中小学就提出要搞升学,把升学率排在第一位,注重应试性的考试,这都是在教育上没有注重放开视野,对学生的教育内容、方法缺乏很好的研究和开拓。到了初、高中阶段,艺术教育在多数学校也几乎是等于没有,这还是升学的问题。要考大学,除了要报考艺术院校的学生,其他学习数、理、化等专业的学生更谈不上在艺术方面有怎样的熏陶。〃通过调查问卷的反馈,有些高校即便为学生开设了艺术类选修课,也只是流于形式,学生对学校所开设艺术类课程相对满意的比例仅为51%,这个比例中有很多学生只是对教师或学习场馆等某一方面满意。如果说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缺失是为了升学,而升入大学后,却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或没能有效接受到艺术教育,则是因为"艺术教育与学校专业建设无关、与学校评估无关、与学校生存发展无关"。多年从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山西忻州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刘斌不无遗憾地给出了答案。
多年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方面还是做了不少工作。从《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1989年)到《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2002年);从《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1996年)、《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1997年),到《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2006年)等,对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方面的指导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具体。刘斌说,2000年前后,不少高校纷纷成立"艺术教育中心〃等公共艺术教育机构。2005年教育部又设立了3年_届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应该说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尤其近几年还是有很大的进展。但从整体上看,仍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绝大部分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仍浮于表面,不少高校的此项工作甚至基本上处于缺失状态。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实行多年,很多院校却因为种种原因忽视了艺术教育。《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下发至今已有6年时间,而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却显现出,仍然有很多院校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以来仍然没有选修过任何一门艺术类课程。即便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尚未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可是上有政策,缘何政策的执行那么缓慢而缺少成效昵?太原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刘九泓给出这样的答案:"从功能上看,艺术实践活动首先是自娱,然后是娱人。因为艺术的情感性和想象性特征可以使人们在艺术实践(艺术创造或艺术欣赏)过程中超越自身的局限而进入精神的自由状态,并因此激发出创造性而使自身力量得到确认。所以,艺术不仅具有心理代偿功能,而且也是人类最富愉悦性和创造性的生活方式。但商业经济下的功利主义常常使艺术自律偏离自身方向。人们学艺术往往怀着艺术家梦,怀着艺术家高收入的心理期待;同样,学校开办艺术专业也是为了迎合这_市场需求。如果艺术不能作为职业,不能作为谋生手段,它便与专业学习冲突、与考证冲突、与就业无关。所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缺失以及大众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漠视,与艺术职业化以及对艺术职业幻象的夸大所导致的‘艺考热’和艺术专业的盲目扩招1样,都是缘于功利主义对艺术的‘异化’。正像人人都知道素质教育好又不约而同地趋同应试教育一样,面对学科本位主义、就业至上主义,公共艺术便成了‘绣花枕头’,成了奢侈品——对高校教学工作而言,工作重心是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是与之相关的科研项目、学科梯队、实验室……而就业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成果初显引发新思考,其价值何在?
人有一种情感、一种想象,能够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表达和交流,这种丰富性是一般动物不能企及的,艺术重要的就是要把这些东西发掘出来,通过早先的教育,如果一个人有这样丰富的灵性、想象性、创造力和丰富的情感,他再做一件事的时候,情商就很高,这种人更富有创造力,他的人生比没有受过良好艺术教育的人生更为丰富,这才是艺术教育的根本。
又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此后的生源,所以,与职业相关的技能课、考证培训等便大行其道。我想,校长们应该不是意识不到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而是面对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实在找不到重视的‘理由’。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官僚体制下的功利主义。正是这种功利主义使领导们热衷于做表面文章,使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临时化、随意化的短期行为成为‘常态’。”
看来,仅仅有与艺术教育有关的政策是不够的,要想让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真正成为高校学科建设的重点,其他相关政策的指导和制约也是必要的,例如对于科研成果、教学成果、学生就业情况、高校评估的内容……或许政策上的平衡,也能帮助各学科之间的地位获得平衡。
艺术教育(指导)中心。郑州大学中外器乐赏析选修课主讲教师宋正告诉记者,郑州大学对公共艺术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学校开设有许多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并要求学生必须修够素质教育的学分,才能拿到毕业证。防灾科技学院大学生艺术指导中心主任叶辛介绍,该校已建立一支完善的艺术教育管理队伍,规划和督导、组织艺术教研及活动,学校为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经费、设施和资源,保证了艺术教育的有效性。
采访中记者也惊喜地发现,作为地方性的理工类院校,湖南理工学院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校围绕公共艺术教育的主题,曾先后承担或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连续3届成绩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获全国优秀组织奖。学校两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全省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据学院党委书记彭时代介绍,在实用主义盛行的当下,功利化的教学内容以及就业导向使许多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成为"鸡肋"。湖南理工学院之所以重视公共艺术教育,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美育作为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之已正式写入了国家的教育方针。艺术教育作为高校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强公共艺术教育,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
其二,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是由地方理工院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地方理工院校的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方院校大多地处非中心城市,受地域性因素影响,一方面文化艺术教育资源相对缺乏,文化艺术视野相对封闭,另一方面,地方院校的文化艺术背景又表现出独特性和个性化色彩。二是高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本质属性,赋予了地方院校提升地方文化品位、引领地方文化繁荣的使命。三是地方理工院校作为非综合性大学,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先天不足。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有利于加强地方理工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其三,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是培养地方理工院校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需要。艺术与科学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其统一性和互补性被誉为是"精神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正如著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所言:“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公共艺术教育有利于理工院校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拓展其思维空间和生活领域,培养其独特的创新能力。
其四,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是湖南理工学院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湖南理工学院前身为岳阳师范学院,学校十分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上世纪末期,学校"坚持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做法得到教育部肯定,教育部在学校召开了全国高师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研讨会。1999年以来,学校虽然经历了合并升本、更名及办学定位调整,但是公共艺术教育传统和优势没有丢,根据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和人才素质培养的需求,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与时倶进抓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抓人才素质提升,公共艺术教育成果突显。
其五,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一种内在需求。事实上,接受一定的公共艺术教育,是大学生们的普遍要求,也是他们青年时代的内在需求。在这个大学校园"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太过现实的时代,许多学生开始是抱着挣两个学分而来,做好了逃课准备,但是在进入真实情景的课堂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他们由计划逃走到留了下来,从坐在教室后排到挤到前排就坐,从选择选修到参与旁听,还有从大__直追随听到大四的追课学生。由此可见,学生有学习公共艺术教育的热情和需求。
如前文所提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下发以来,仍有很多高校不够重视公共艺术教育。这种从不重视到重视的强烈反差,如果刨除教育部的硬性规定,则可以说是一种对公共艺术教育认识上的差距造成的。因此,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初步受到重视的今天,有必要重申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对于艺术教育的价值,翁剑青给了记者一个形象的描述:“从教育方法上,有的人,比如一个诗人如果看到潇潇下着的雨,他马上有诗情画意。有的人看到下雨就觉得没有什么好感动的。为什么?对诗人来说,所谓他的诗意是缘于他内心有丰富的想象和感受,可以引起感动和激动,而表达一种情绪的培养,恰恰是通过体验、观察,通过人内心的"悟"把个人所看到的事物去物质化、表象化。人是一个非常奇妙或者说很高妙的一种精神动物,人有一种情感、一种想象,能够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表达和交流,这种丰富性是_般动物不能企及的,艺术重要的就是要丨巴这些东西发掘出来,通过早先的教育,如果_个人有这样丰富的灵性、想象性、创造力和丰富的情感,他再做_件事的时候,情商就会很高,而不是把一道数学题做对就完了。而这种人更富有创造力,他的人生比没有受过良好艺术教育的人生更为丰富,我觉得这才是艺术教育的根本。〃
北京林业大学学生王真洁所说的话,同样能够发人深省:"公共艺术类课程的开设,将会有助于修正整体的审美取向,这是对于全民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要的部分,初、高中时很多学校因为升学压力阻止很多艺术课程的开设,因此在大学里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提高学生的修养。中国的教育本身就倾向于误导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多数人认为日后的好工作、高收入是上大学的终极目标,并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解读依旧停留在有房有车、有钱花这样的物质层面。因此在大学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整个民族修养的提高,也有助于改善现有的偏执的价值观。〃
如果这些仍不足以说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从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吕艺生对舞蹈教育的观点中,或许也能管窥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吕艺生认为,"舞蹈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在人类历史中,舞蹈较早地演化成为一种表演方式,形成最早的一种职业,它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从事舞蹈职业的人在传播美,在塑造完美的人体艺术,他们理所当然地应当受到人们的尊重。但是,舞蹈不只是一种谋生职业,它更是—种人类共有的文化,所有的人都有权接受这种文化,享受它,运用它,鉴赏它,发展它。任何普通人都有权在舞蹈中获得他们精神的满足,肢体的锻炼,从而获得生命的宣泄和延续。〃由北京舞蹈学院申报的,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委托项目《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负责人吕艺生,也正是基于当前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的严重匮乏,如玛格丽格•道布勒所说,"舞蹈尤其能够完成教育的多种目的。它能够激发想象力,挑战智力,深化和美化情感生活、拓展人的社交能力,使其在受益于世界的同时亦服务于世界〃,从而完善艺术教育,弥补公共艺术教育的缺失。
下一篇: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