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学生艺术创造力培养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6-04-09 17:18

  一、问题的提出

 

  创造是什么?是从无到有,是创造一改造一再创造的过程。艺术是创造力培养的有效途径,黑格尔曾说:“艺术的任务和目的就在于把一切在人类心灵中的占地位的东西拿出来提供给我们的感性、情感和灵感”。因此,艺术的培养在于唤醒人的创造力和内心最深处的体验。20世纪60年代,美国最先推行“青年作曲家计划”,®将作曲和即兴演奏作为重要的音乐经验,同时也将艺术创造力的培养提到日程上来。紧随其后,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相继将艺术创造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活动开展。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了对艺术创造力的关注及研究工作,并将“创造”作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纳入到音乐课程的内容领域。可见,艺术的培养还要关注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关注艺术创造力对人的整体创造力的影响作用。

 

  结合国际竞争中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和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现状,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对学生的培养要坚持“能力为重,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纲要》充分肯定了创造力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同时也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

 

  为更好地了解目前国内中学生艺术创造力的状况,加强对中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不断提升中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厦门市教科院成立了《中学生艺术创造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组,专门立项研究中学生艺术创造力培养问题,我们希望这一研究能够形成对该培养现状及其问题的认识,寻求中学生艺术创造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从而为培养工作的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二、中学生艺术创造力培养现状的调查

 

  《中学生艺术创造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组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较全面、深人地考察了目前厦门市中学阶段学生艺术创造力培养的现状,采取全市随机抽样问卷形式,采集高中、初中共450名学生及40名一线教师的问卷数据,主要对音乐、美术、舞蹈、摄影等艺术科目的创作要素、教学活动进行综合调研。此次问卷调查的数据较为真实、客观,施测过程信度高。

 

  中学开展艺术创造力培养的教学实践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部分学校的艺术教育教学管理比较被动;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职业信念存在差异;教师对中学生艺术创造力培养教学的外在因索过于看重,导致理念存在偏差,缺乏有关创造力的教学资源等。

 

  通过调査、访谈和课堂观摩发现,常规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评价实施方面缺乏创新,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缺少创造。对中学生艺术创造力培养的价值认同与实际教学之间还存在着矛盾,需要认清影响因素,商讨解决策略,促其更好发展。

 

  艺术创造力的评价较为隐性,但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影响因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种,且内因影响要大于外因。其中内因主要有教师因素、学生因素、教学设计因素和学校文化因素;外因主要有课程改革W素、家庭教育W素和社会教育W素。内部因素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笔者通过两年的时间观摩了近百节艺术常态课和公开课,深感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会直接影响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教师是否进行创造性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很大。

 QQ截图20160321103611.png

  三、中学生艺术创造力培养的适宜途径探讨

 

  针对以上调查现状,笔者遵从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到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从培养学生及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中学生艺术创造力培养的实施途径和策略。

 

  (一)究根源——倡导制度与理念的先行

 

  调查中80%以上的学生认为,如果想更好地发掘艺术创造力,学校的教育环境很重要。良好的校园氛围会起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学生还提出可以通过加强校园硬件及软件建设、改革课程设置、改善评价方式和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并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等方式促进艺术创造力的提升

 

  1.改革传统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发展不均衡,艺术课程无法开足、开齐现象仍旧存在,更不用说面向全体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统一步调式的时间管理和控制,弱化了学生在发展中的自我需求。艺术活动与课程中学生普遍呈现出重知识概念轻知识运用、重学习结果轻探究过程、重被动接受轻批判精神等现象。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学习力下降乃至艺术创造力发展的后劲不足,而创造力培养的关键点恰恰是容易被我们常忽视的部分。

 

  2.尝试创新

 

  学校是像家一样安适的地方的公共空间,也是学生感受和追求真善美的空间。学校艺术教育也是学生成长空间的一部分,学校要营造出有助于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的氛围。首先,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学校制度的价值和功能,尝试围绕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建立制度。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尝试新的艺术教学方式,比如艺术选修班、艺术选修课、艺术社团活动,引人网络慕课、微课教学等信息时代教学方式。配套新的教育教学制度,严谨与灵活相搭配,规范与人文相结合;课内与课外互补、知识与能力互动、传统与创新结合。兼顾艺术教师与学生的双重需求,激活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能量。

 

  3.理念先行

 

  教育是一项以人格影响人格,以生命影响生命,以创造激活创造的事业。调查显示,65.16%的学生认为教师为艺术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足够有利的条件,另有34.84%的学生认为教师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激发。

 

  艺术类教师本身的艺术创造力和教学观念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的思维方向。艺术类的教学本体很多是主观体验,往往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就必须关注教学的生成性。备课是开展创造教学的第一步,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有效运用,有预设和创造性的备课才不会导致学生创造性活动千篇一律或索然无味。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汲取精华,拓展和内化。努力创设轻松的教学氛围,凝聚集体智慧,培养师生、生生合作意识,实现创造性的教与学。艺术教育的本质不是掌握艺术作品数量的多少,而是激活创造性的艺术思维的行为。

 

  (二)抓关键——寻求创造力的培养因素

 

  1.艺术与生活

 

  奥尔夫在音乐教学艺术的研究中指出:“要尤为重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生活中的细节,从某种程度上讲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灵感。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方式,

 

  善于抓住艺术特点,“让教育回归生活”是我们应该为之不懈努力的事。艺术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但在体验层面上,往往直观感受更容易使人印象深刻。科技时代的虚拟世界影响我们的生活观,容易失去对生活的真实判断,丢掉艺术创造的源泉。比如工业时代机器替代人力后,当代学生对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的劳办号子等民歌体裁会感到陌生。只有帮助学生建立起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师生才能真正参与进去,并且乐在其中。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美在创造”。

 

  调查中68.42%的教师认为实施艺术创造力教学的障碍是缺乏有关创造力的教学资源。研究过程显示,教师过分依赖外部资源的给予,缺乏主动探究和开发,“拿来主义”的思想占据很大部分。其实,生活是最好的资源,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教师要善于去挖掘和整合各类资源中新的艺术创造点,引领学生成为创造者。

 

  2.学习与实践

 

  合作学习是目前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高效的学习模式和策略体系。通过合作学习,锻炼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稳固的同伴互助关系,完善人际沟通能力,促进创造性人格的形成。调查中,仅有43.%%的学生赞同合作学习,41.46%的学生选择不同意也不反对,4.56%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怎么进行合作学习,10.02%的学生持不赞同意见。可见,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这不仅反映出学生的认识理念问题,也从侧面映射出教师平时授课中较少或没有应用这种方式去探究和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3.个性与共性

 

  课题研究发现,美术和摄影等创作模块需独立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思维,独立完成创意性作品,个性创造多于共性创造。但音乐活动的合作学习却在个性的基础上追求共性合作,舞蹈课、合唱课就是典型案例。其精髓就在于思想碰撞、灵感融合、表演协调,整个过程中思维的创造性与集体协作有很大关系。

 

  然而,目前中小学艺术活动开展中仍呈现出某些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如艺术展演中的重唱、表演唱、小合唱等,其艺术美与创造美较之大型节目显得相形见绌。原因在于学校艺术活动的级别织和训练中重大型艺术团体轻小型室内音乐社团;重个人独唱(独奏)能力的培养轻室内小组协作能力的磨合等。纵观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生艺术活动,小而精且合作灵活的室内乐(重唱)是其培养的重中之重,是其各类大型音乐艺术活动的有力梯队保障。

 

  (三)换角度——注重思维的平衡发展

 

  1.聚合与发散

 

  心理学研究证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是两种很重要的思维方式,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想要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寻求新的教学思路,让二者平衡和谐发展。

 

  对于艺术这门既抽象又感性的学科来说,问题的提出通常带有自发性和构思的流畅性,更需要发散思维的施展。教师要尤其重视启发式教学,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想象空间,通常只需引领一个方向,学生会描绘出一个他们眼中的世界。教师本身要做到视野广阔,多维思考,善于把握好聚合思维下的音乐基础知识掌握和发散思维下的知识创造性运用,这对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发展至关重要。

 

  2.评价与原则

 

  艺术创造力的培养环节中,特别是艺术创作教学评价,是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环节。虽然艺术评价没有唯一答案,但鼓励学生追求完美艺术创造是要持之以恒的。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着我们需要更多去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激活创造的热情。笔者针对教学实践中的感悟,提炼出以下几条原则。

 

  一是开放性原则。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寻求以点带面,多元开放。教师要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不设限、不局限。如提问:“请结合你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探讨歌曲产生的动机。”学生经过讨论,答案一定会是多元化的。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生活的感悟自然不同,自然不会局限在一个圈子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二是过程性原则。中学生的成长中会有太多的不完美,也正是这些不完美,才使他们最终会走向完美。教师在教学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劳动成果。

 

  三是发展性原则。评价要本着发展的眼光,长足地看待问题。恰到好处地在点评中反馈、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以上评价尺度和原则的把握要全方位、多角度,综合各学科知识,抓住一切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有效启发、引导。

 

  3.艺术与科学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创造力是艺术与科学发展的共同基础。艺术创造力的培养需与多学科综合培养产生新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才更持久、更具开创性。二者虽思维方式不同,但仍存在交集。爱因斯坦说过,他从艺术中获得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甚至认为,达•芬奇的成果如果在当时就发表的话,科技水平的发展可以提前30—50年;钱学森也曾说:“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开拓了科学创新思维。”

 

  总之,中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是中学生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我们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成长的途径与方法,遵循教育规律,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潜能,为构建学生终身核心素养而努力。我们应该骄傲,学生能在我们的正确启发下不断进步;我们应该珍惜,教师能在教育大发展时代下同步成长;我们更应该憧憬,艺术教育的未来会更好!

 

  注释

 

  ①1994年美国通过立法程序将艺术教育写进联邦法律,制定了《全国艺术教育标准》。

 

  ②以发散思维为基础,对从事的艺术活动持有独特的见解并能用流畅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

上一篇:在职业教育中开展艺术教育的研究

下一篇:走向美的人生:美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