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如何有效推动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体系的完善

发布时间:2016-12-15 09:24

  随着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已引起了社会人士的广泛认同,但是在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体系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提出了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体系的完善路径。

 

  一、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1.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受专业学科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高职院校对艺术教育具体课程的设置,很难将课程的普及性和综合性落实到位。在缺乏师资的劣势下,许多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更多是针对已有师资现有的能力而开设的,对于超能力范围内的课程则不选择开设,这样学生对于接受艺术教育知识的选择权就少了。学校对艺术教育体系研究不够,课程设立较随意,缺乏系统性和严谨性,目标不明确,艺术教育课程的覆盖面小,造成学生受教育机会并不均衡。

 

  2.艺术教育的途径单一。高职院校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途径单一,缺乏更丰富的艺术教育渠道。如课堂教学单调乏味;接受实践指导的机会少;缺少相应的艺术类读物或多媒体资料。许多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只停留在举办文娱活动的层面。首先,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若教育游离于课堂之外,则很难走上规范化、系统化。其次,组织文艺活动的人员大多是团委、学生会的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的艺术水平,无法对参加活动的学生实施正规的指导。

 

  3.学生艺术素质基础薄弱。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而农村的艺术教育恰巧是应试教育的重灾区。许多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几乎没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戏剧、美术教育,艺术方面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没有条件接受正规教育的情况下,同学们对专业艺术知识的涉猎当然少之甚少。因此,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已成为整个艺术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4.师资队伍建设较弱、管理体制不够规范。教学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就目前形势所看,有不少高职院校还没有独立的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学校对建立专业教师队伍的重视度不够,相比起科班出身的艺术专业教师而言,爱好艺术的教师占艺术课程教师队伍的大部分,他们专业素养稍欠缺,对艺术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不能保证。加上学校对艺术教育教师的培训机制不健全、奖励机制不成熟,都不利于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深层次发展和完善。

 

  二、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体系的完善路径

 

  1.转变艺术教育观念。转变传统的艺术教育观念是解决高职艺术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的首要条件。传统的艺术观念没有把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而仅仅把艺术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想要改变传统艺术教育观念,在教学中树立新时代的艺术教育观念,就要求学校应该要清楚的认识到艺术教育在发掘学生潜能的地位和作用,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进艺术教育教学之中,再将艺术教育融入到整个素质教育当中去。

 

  2.关注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能力层次开设艺术教育课程。公共教育艺术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现有的设备和教学水平对学生进行音乐、戏剧、舞蹈等方面的技能教授,提高学生的艺术情操和素养。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种类繁多且专业性又较强, 学校可以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艺术教育课程。例如,建筑工程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房屋建筑设计的美观追求就离不开艺术创新能力以及艺术审美的培养,学校则可针对该专业的学生开设与绘画相关的课程;新闻类专业的学生对于语言艺术的要求比较高,学校可以针对该专业的学生开设类似话剧等相关的课程。除了专业特点因素以外,学生们的艺术基础程度也大不相同,学校还应该结合这一点,对学生展开分层教学。只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能力层次,才能够有效地加大艺术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学生都能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

 

  3.优化艺术教育的师资结构。要想确保学生都能够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重视和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点。作为教学内容的执行者以及制定者,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自身的素养能够影响到整个教学的质量。目前我国教师的酬劳低、教学任务繁重、压力大,这些现象严重的挫伤了教师对于教学的积极性。只有完善教师的专业结构,强化师资队伍的力量,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保证艺术教育的质量。因此,学校应该要考虑以下几点:一、加大经费的投入,招聘更多的优秀的教师;二、提高教师的地位以及待遇,注重教师的个人发展前景,为其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三、完善教师的工作机制,健全教学管理机构。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高职素质教育的深入,艺术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以及德智体美都有着深刻的意义。但是我国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想要完善我国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体系,就要从目前高校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下手,并研究出一套完整的改善方案。

 

  作者:邱燕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11

上一篇:群众艺术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下一篇:艺术教育中儿童创造力的探究